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木瓜浜,除了江南美景,亦有英雄风骨

2022-11-08 11: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木花浜几经变迁,更名为“木瓜浜”,虽一字之差,却改出了诗意,赋予了新意,“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古镇千灯有一条石板街,南北走向,长达1.5公里,由2000多块花岗石板组成,是江南古镇中保存最长最完整的石板街。石板街南端有一条小巷叫木花浜,“浜”,即小河。木花浜本是条小河,上世纪五十年代,年幼的我曾亲眼所见,小河长百多米,宽丈余,河水由蒋泾河淙淙而来,并经石板街流入千灯浦。石板街上架一平桥,与街面衔接,桥东侧配有木制长条靠椅,供路人歇息,凭栏观桥下水景,西侧沿街建一飞檐楼阁,名水龙阁桥。遥想当年木花浜水势哗哗,蜿蜒百米,状如蛟龙,自西向东飞驰而来,故而得名。

后来,河床年久淤积,河水干涸,加之岸道狭窄,特别是雨天道路泥泞,浜内两岸人家出行不便,小河被填埋平整,成了孩子们游戏的一方天地。我们在泥地上甩菱角、打弹子、滚铜板、跳长绳、捉迷藏、用竹制弓箭比赛射击……玩得忘乎所以,直到该吃饭了,才兴犹未尽地离去。

木花浜西端尽头,面临碧波清澈的蒋泾河,建有一所庙宇,名曰“神仙风庙”。庙宇坐北朝南,台基足有一人多高,颇具气派。山门前有一对石狮,虽历经沧桑,仍不失威武雄奇,但内里却杂草丛生,朱漆斑驳。我们在木花浜玩腻了,有时就会去“神仙风庙”玩,在大院里翻挖乱砖寻找蟋蟀,爬上老树掏鸟窝、捕知了,在大殿上斗蟋蟀、翻“洋片”。

后来我稍长大了,一次在镇文化站图书室翻阅史料,这才对位于木花浜尽头的“神仙风庙”有了新的认识。原来“神仙风庙”应为“陈先锋庙”,它是为纪念明代抗倭英雄陈铣先锋大将军所建,吴语方言两者音同,而我却一直误听误说,不禁汗颜。

陈铣(1500—1553年),字守鲁,号阙如,抗倭英雄。千灯镇陈巷村人,少时即有大志,素以忠义自励。明嘉靖四年(1525年)中武举,后升任太仓卫千户。嘉靖三十一年,倭寇大肆侵扰,凡苏淞沿海诸郡,方圆数百里,百姓深受其害。陈铣奉檄进剿,跃马运矛,奋力追杀,倭寇一败涂地。翌年倭寇贼心不死,又入侵昆山县城,铣叱咤喑呜,纵横疆场,挥师击退倭寇,率众追击数十里。后因倭寇援兵反扑,铣兵尽矢穷,以身殉职,享年54岁。乡里人为纪念英雄,修庙祭祀,名“陈先锋庙”。

据镇上长者告知,20世纪初四乡八里善男信女云集千灯,后来庙宇年久失修,移作他用。历史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木花浜几经变迁,更名为“木瓜浜”,虽一字之差,却改出了诗意,赋予了新意,“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体现了人类的一种高尚情操,与陈先锋精神极为契合。遗憾的是,如今陈先锋庙已经被拆除,庙址也不见踪迹,然而,陈先锋庙于我却是无法忘却的记忆,且随着时光的流逝在心中不断沉淀、堆积……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是千灯人,他从古镇石板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他的至理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发奋进取。今天,我们在顾园,凭借一桌一椅,一草一木,可以追忆当年亭林先生秉烛夜读、严谨治学的精神;可以遐想亭林先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怀着一颗跳荡滚烫的心风尘仆仆远游北国。陈铣也是千灯人,为了民族安定,百姓安宁,甘将热血洒疆场。当年的陈先锋庙本为纪念英雄所建,而后人却把英雄神化,如今庙宇虽荡然无存,我们却绝不能因此遗忘英雄。他是故乡人心中的一座丰碑,是一道永远亮丽的风景。

原标题:《木瓜浜,除了江南美景,亦有英雄风骨》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