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第23个中国记者节 | 致敬初心!我们是记者

2022-11-07 15: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记录社会百态,书写时代之声。”这句话说的正是新闻记者。今年11月8日是第23个中国记者节,他们“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用温度和情怀记录这个时代。

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心愿心语吧。同时,也祝全市的新闻工作者节日快乐!

我把青春献给了你

杨华

我从做电台记者开始,到电台、电视编辑,现在是新媒体责编。“唰”的一下,二十多年的光阴如弹幕一般在眼前飞过。

当我做记者时,曾采访过各级领导,更多的是平民百姓。无论是谁,我始终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与他们平等相待,不会因为他们的身份,仰视或俯视他们,因为在彼时,他们都是我的受访者。作为编辑必须为所编过的稿件负责,特别是新媒体编辑,几乎24小时在线,月月、年年如此。人生贵得适意尔,在这二十多年里,我的工作态度和能力有目共睹,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荣誉,当然还远远不够,因为学无止境。接下来,无论前路是平坦或曲折,我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林霞

一朝入职新闻媒体,从此再无等闲时,因为我们新闻人都是辛勤的小蜜蜂,都是奋斗的追梦人。

从业20多年,我从一名新闻小新变为了姐姐辈,也见证了传统媒体的发展变革历程。如今新媒体时代已然到来,媒体融合势不可挡,虽然前路崎岖、道阻且长,但我相信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

面对瞬息万变的新媒体时代,作为新闻媒体人,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学习媒体新技能,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此来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更出色地做好新闻工作,用心、用情传播党的好声音,讲好瑞安故事。

直击真相,真诚沟通

田欢

主播台是我的阵地,话筒是我的刀枪。主持人不是无冕之王,而是沟通和发声的桥梁。

12年的主持生涯让我更加懂得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真诚沟通,让我成为农户口中的“田欢小妹”,活泼自然的采访风格让“田里欢”成为我的标签。融媒体环境下,主持人更要有“十八般武艺”。不满足于做“会说话的人”,而要做更加专注于生产“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工作者。

从电视到广播、从大屏到小屏,从《吾乡吾土》到《910服务台》和《局长在线》,融媒体环境下,变化的是新闻传播途径和表现形式,不变的是直击真相、渴望沟通的“新闻心”。

守正创新,砥砺前行

林天桐

作为一名“95后”新闻工作者,在这个也许稍显浮躁的时代,更应当牢记自己的使命与担当: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为此,我们要更有新闻敏感性和主动性;要更善于思考,善于积累;更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讲真报实,贴近民意,发出有温度的声音。

当然,在新媒体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守正创新,砥砺前行,适应新时期对新闻媒体的发展要求,不断推动传统媒体实现更好的发展。还记得上学的时候,在书上看到齐越的那句“在话筒前播音,我感到无比幸福和自豪”。

我也将带着这份幸福和骄傲,在我热爱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去传递“堂堂正正的中国之声”。

忙碌并幸福着

潘益慧

今年的11月8日,迎来我的第十个记者节。这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也许我们正奔波在采访第一线,用纸和笔记录着新闻的点点滴滴,又或许,我们正在电脑前,为一篇稿件字斟句酌。

其实,不仅这个日子,一年到头,几乎都在忙碌,忙找新闻线索,忙采访,忙写稿,忙剪辑新闻。因为忙碌,常常会被家人埋怨,也常常放了好友的“鸽子”。这十年,“忙碌”与我相伴,然而因为这种“忙碌”,生活缤纷而多彩,人生充实而快乐。

当一篇篇精心采写的稿件获得读者好评时,新闻作品获得浙江新闻奖时,心里骤然涌出的那份收获累累果实的自豪感。我想,能把职业与理想完美结合起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永远在路上,每天都有收获

邵象富

10年前,我怀着对新闻的无限憧憬,成为新闻工作者中的一员。因为这份职业,使我有机会到过全市所有乡镇街道,也使我更加了解家乡这片土地。

忙碌是记者的常态。不管是在节假日还是有突发情况,都能看到记者在新闻现场。记得2020年疫情袭来时,我和小伙伴们义无反顾地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用镜头记录了“最美逆行者”一幕幕动人的场景。正是这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带给我们太多的感动,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新闻工作的全部意义。

随着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对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的日子,我会更加忠诚担当,履职尽责,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努力做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将最鲜活的事件告诉受众

孙翔

今年是我从事记者这个行业的第十年,我感觉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我从事了自己向往的职业,完成了儿时的梦想。

十年里,我从民生新闻记者到突发新闻记者,从新闻采编到专题片采编制作,经历过幕后的摄像,也登上过荧幕。作为一名记者,我觉得“快”最重要,时刻跟随者事件的发展开展工作,特别是面对突发情况,我给自己的要求是7×24小时待命,时刻能够投入随时可能发生的事件中,用自己手中的摄像机和话筒,通过文字和图像,将最鲜活的事件告诉受众。

记者,一个神圣的职业

陈瑞建

从事新闻工作20年来,我深刻体会到记者这一职业所带来的感动、辛苦和快乐。

终日奔波是我们工作特色,加班加点是我们经常性工作。当火海逼近的时候,我们要迎面而上;当洪水肆虐的时候,我们要向前披波;无论怎样艰难,不管如何危险,只要有新闻的地方,我们就没有理由退缩。

所以我们每天和许许多多的熟悉或者陌生人交流,交流人生、交流幸福,我们给弱者以关怀,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我们为扶助而快乐;我们为发展而快乐。我们永远激情似火,在不懈的努力中去享受着职业带给我们的快乐。

这七年,很充实

陈豫州

在电视新闻记者岗位工作至今已满七年,回望过去,从跨专业转行时一窍不通、手忙脚乱的菜鸟,到如今能够独自担起选题策划、新闻采访的老手,变化不可谓不大。然而,进步总是相对的,每次采访回来,临到要整篇文章的构架成型后,才会意识到,总有一些关键的信息仍然未能当场了解到,总有一些鲜活的事例缺乏电视画面的深入表达。有些缺失可以事后弥补,有些只能成为采访中的遗憾,提醒着自己要在下一次的实践中牢记教训。

从西部群山到东海之滨,从建筑工地到农田果园,从高新企业到偏僻村落,作为一名记者,用自己的双脚实实在在地丈量着瑞安的山河风土美景,用自己的双眼观察着社会经济变迁,用手中的笔与摄像机传达了瑞安的变化。这七年,很充实。

让传播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黄斌

时光荏苒,从“小白”记者到“大叔”记者,在新闻战线已经挥洒汗水第八个年头。也就一眨眼间,从跟随队伍的小年轻,成长为了挺在前头的“小老头”。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如何寻找共情点,如何让视频新闻具有生活化、社交化,增强受众接受度是对传统媒体人新的挑战。

在《三把“金钥匙”开启共富路》等短视频或视频专题的采制过程中,为了寻找共情点,从而采用“小人物”的视角去展开日常生活议题,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村庄发展成果,引发受众共情点。

这种从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让传播也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迎接传播新时代,我们更需抓紧每个传播方式转变的契机,找到与受众之间的情绪共鸣点,及时转变视频形式,用“不平凡”的视角说好“不平凡”的瑞安故事。

记者路上,我永不止步

陈浩

每年的11月8日,是一个属于我们的特殊日子。从踏进新闻行业那天起,如今已过了十个年头。回想这十年的工作经历,我感悟颇多。

一开始工作时,对记者真正的含义并不懂,随着对这份工作的深入了解,我逐渐明白,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着力营造更和谐的社会环境,使我们的社会更文明、更进步,是记者不可推卸的职责与使命。

不断地行走、感受、沟通、记录是记者特殊的工作方式,这让我更加了解瑞安这座城市,更直接地感受这里的人文历史。作为一名记者,我满怀热忱,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的厚度,用笔杆参与这座城市的改革发展,用镜头记录和见证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记者路上,我永不止步。

编辑:蔡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