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复旦通识·窥见英伦丨生而为王:大众媒体时代的英国王位传承

张子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
2022-12-04 10:27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编者按】英国或许曾“为幸运之神眷顾”,自工业革命以来创造了一系列发展与扩张的“奇迹”。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以后,虽然其昔日的辉煌不再,而英国历史仍旧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组织“窥见英伦”系列,邀请校内外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历史的角度为主、辅以政治、经济、社会、文学等多种视角,通过一系列个案与问题的讨论,尝试窥见英伦。以下是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张子恺的文章,原题为《生而为王:大众媒体时代的英国王位传承》。

1952年2月6日的夜晚,正在肯尼亚进行国事访问的伊丽莎白与丈夫下榻“撒格纳狩猎林屋”,这间森林猎物保留地中的林屋是当地居民在1947年作为新婚礼物送给伊丽莎白夫妇的。林屋附近有一座“树顶旅馆”,这个小木屋由巨大的无花果树的枝干搭成,伊丽莎白和菲利普坐在树上,借着人造月光俯瞰下面的大象、犀牛和羚羊。这个如此美妙的夜晚,成为伊丽莎白作为公主的最后一夜——她的父亲乔治六世国王已于2月6日夜间某个时刻停止了呼吸,从那一刻起,伊丽莎白公主就成了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由于国王扈从到清晨才发现他已在睡梦中离世,医生们无法确定国王停止心跳的确切时间,这就使得伊丽莎白成为英国史上唯一说不出准确即位时间的君主。不过,似乎可以肯定的是,继承王位之时,她正坐在一棵树上。

这个戏剧化的开篇预示着长达七十年的传奇。在现当代政要之中,从未有谁能像伊丽莎白二世那样见证了自20世纪至今的漫长历程:她继位的时候,英国乃至世界刚刚走出二战的硝烟,百废待兴,1951年再任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是她的第一位首相;她去世的时候,英国脱欧、经济震荡、疫情反复和地区冲突相互交织,人类再次徘徊在不确定性的深渊边缘……伊丽莎白二世的去世也带走了我们曾经无比熟悉而珍视的过往。女王去世两天后的9月10日,查尔斯三世在圣詹姆斯宫正式宣誓登基,这也是英国史上首次通过电视直播新任君主的就职仪式。根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消息,当地时间10月11日,白金汉宫正式确认新任英国国王的加冕典礼将于2023年5月6日举行。声明中还指出,考虑到当前民众不断攀升的生活成本危机,加之查尔斯本人“与时俱进”的原则,他希望自己的加冕礼更为精简而朴素,当然,白金汉宫也强调它“同时也不会背离悠久的传统和盛大的场面”。由于王权是英国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基石之一,而英国又是当代欧洲君主制国家中唯一保留加冕礼(Coronation)的国家,它对于全面深入了解英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王者不死”:历史上的英王加冕礼

事实上,对于自己即将到来的加冕礼,查尔斯三世肯定不会感到陌生。如同他母亲去世的“伦敦桥行动”(Operation London Bridge)一样,查尔斯的加冕礼也已经筹备多年,其代号为“金球行动”(Operation Golden Orb,orb是基督教君主在加冕等重大场合手中握着的金球,其顶部饰有十字架,常被亲昵地称为“国王的金苹果”)。此类计划之所以要经过多年的酝酿与筹备,主要是因为须根据各方面环境条件的变化,及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因而可以说,没有任何两位英王的加冕礼会是一模一样的,加冕典礼本身就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定型的,而非常有幸的是,在不久之后的明年初夏,我们也将见证历史。

与当今英国王室近千年的历史相比,英国加冕礼的历史甚至更为悠久一些。早在1066年诺曼征服之前的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王加冕礼就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程序,10世纪晚期英王埃德加(Edgar, 959-975年在位)统治时,出现了著名的《圣邓斯坦圣事章程》(Ordo of St. Dunstan),时任坎特伯雷大主教邓斯坦将涂油、加冕和弥撒结合起来,主要环节遵循法兰克人的君主克洛维(Clovis I)于496年在兰斯受洗的仪式。1066年征服者威廉入主英国后,早期诺曼诸王仍基本沿用上述规程。自亨利一世开始,英王加冕礼在保留核心的盎格鲁-撒克逊元素的前提下,大规模借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加冕的仪式,即“罗马-日耳曼主教典仪”(Pontificale Romano-Germanicum),该规程是在美因茨大主教威廉的主持下,基于圣阿尔班修道院的礼拜仪式扩充而成,这套仪式一直用到1308年爱德华二世的加冕。从爱德华三世开始,英王加冕礼则更为明显地受到法国宫廷的影响,当然,与法国那种强调王权的绝对主义风格相比,英国版的加冕礼更注重君主与贵族之间的平衡。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之后,传统的天主教加冕礼逐渐向圣公会的仪轨转变,今天英王加冕礼的主要架构也在此时基本定型。

加冕礼虽然隆重而盛大,更是王权神圣性最集中的展示,但对于英王而言,却并非必备手续。恩斯特·康托洛维茨在《国王的两个身体》中以“王者不死”为其第八章的标题,而英国的王位继承无疑为此提供了最佳诠释,即王权的交接并非经由加冕礼,而是在前任君主离世的那一刻,储君(爱德华三世以来的历代威尔士亲王)或长女即刻自动成为新任君主。通过“先王驾崩,吾王万岁”(The king is dead, long live the king!)的庄严宣告,王统的连贯性获得了最佳的彰显,这种“无缝对接”,使有限的自然生命实现了无限的王权世袭,因而,才会出现前文所述女王坐在树上继承王位的佳话。

从历史上看,有些君主的继位与加冕这两个时间节点存在明显的混乱:例如埃德加国王于959年继位,但其加冕礼是在973年;哈罗德二世在其前任忏悔者爱德华去世的第二天就举行了加冕礼;征服者威廉也是在1066年12月25日称王的当天就加冕等等。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加冕礼规程中的不规范成分,尚未形成连续稳固的“先例”,也有君主的年龄、经历或战争等偶然因素。比如爱德华一世于1272年继承王位时尚在十字军东征途中,只能在1274年回国后才加冕;爱德华二世于1307年出征苏格兰途中继位,他的加冕礼要等到次年举行;1422年亨利六世继位时仅数个月大,即便他在1429年举行加冕礼,他对朝政的实际控制也要等到1437年。如此看来,加冕礼从本质而言似乎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在识字率极低的中世纪,仪式即正义,象征即实在,盛大华丽的场面和庄严隆重的典仪,能够以最直观而具体的形式向民众展现王权的神圣与尊贵。

二、走下神坛:大众媒体时代的王位传承

进入20世纪,英国君主的加冕礼规程早已相当完备。虽然在新任英王登基和正式举行加冕礼之间仍会相隔数月乃至一年,但是这种安排主要是为国葬之后悼念先王的活动和加冕典礼的筹备留下充足的时间。例如,20世纪的首位新任英王是爱德华七世,他于1901年1月22日母亲维多利亚女王去世的当天继位,至1902年8月9日举行加冕礼;爱德华七世之子乔治五世1910年5月6日继位,到1911年6月22日举行加冕礼;比较特殊的是女王的父亲乔治六世,他在1936年12月11日继承王位,时隔仅数月,就于次年5月12日加冕。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兄长爱德华八世尚未加冕就放弃了王位,使乔治偶然成为国王,所以原本为爱德华八世筹备近一年的加冕礼,毫无违和地用在了乔治六世身上。知子莫若父,据说,乔治五世健在时就曾说,这个孩子(指未来的爱德华八世)用不了一年就能把自己给毁了,未曾想一语成谶:自1936年1月20日继位到12月11日退位,果然不足一年。

不过,正是由于爱德华八世的退位,才使得约克公爵(后来的乔治六世)的长女成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3年6月2日的加冕礼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向全世界进行实况转播的君主加冕礼,伴随着大众媒体的兴起,古老的“祖宗之法”逐渐走下神坛,揭开了神秘面纱。置身于这样一个解构权威的新时代,英国王室从不属于故步自封的惊弓之鸟,实际上,早在女王的祖父乔治五世在位时,王室的开放心态就初现端倪——1932年的平安夜,乔治五世通过广播发表圣诞演说,至高无上的君主那略带丹麦腔调的嗓音,通过无线电让国民感到前所未有的真切亲近,这在人类历史上也属首次。所以,对于英国王室和政府来说,加冕礼不仅不再是神秘莫测的宫闱秘事,而是展现国家形象、强化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

如前所述,加冕典礼通常会在君主继位后的数月乃至一年间举行,考虑到简化仪式的现代精神,准备阶段将会明显缩短,查尔斯三世的加冕计划充分印证了这一趋势。在加冕地点的选择方面,虽然历史上曾有过英王在巴斯、泰晤士河畔金斯顿和温彻斯特等地加冕的先例,但这些先例因过于久远且事出有因,都逐渐被首都伦敦所取代,自1066年哈罗德二世以来,历代英国君主的加冕礼都是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的。即便1216年亨利三世因为贵族叛乱而不得不在格洛斯特加冕,但他在叛乱平息后的1220年,还是在威斯敏斯特再一次加冕,显而易见,只有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的加冕礼才具备真正的效力。出席加冕礼的贵宾通常包括高级神职人员,诸如坎特伯雷大主教、约克大主教、伦敦主教和威斯敏斯特教长(Dean of Westminster)等等,更是加冕仪式的核心人物。王室和政府的高级官员构成参与加冕礼的第二大群体,纹章院成员和众多贵族是加冕礼上拱卫君主的主力,此外,英联邦国家和世界其他各国的政要也是加冕礼的重要来宾,他们将与英国教俗高层共同亲历加冕礼。

不过,关于加冕典礼的主要程序和更多细节,最好还是等到明年五月,我们拭目以待。正如前文所述,加冕典礼的形态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每次新任君主的加冕都会有不少细微的差别,然而,这种体现时代精神的差别,又不会与悠久的传统价值相冲突。比如,威廉四世于1831年9月8日加冕,考虑到他的兄长暨前任乔治四世的加冕礼过于铺张、靡费甚巨,当时英国又正处于经济不景气状态,因而坚持要求自己的加冕礼一切从简,虽然面临着传统君主主义者的抨击,国王还是仅仅穿着自己的海军元帅制服加冕,只是在外面披上了传统的礼袍,他的侄女维多利亚女王也继承了这一“优良作风”。此后的英国国王都是身着戎装外加礼袍举行加冕典礼,这个由威廉四世开创的先例,顺理成章地融入了加冕礼的惯例,成为新的传统,延续至今。毕竟,自从2011年英联邦首脑间达成《珀斯协定》(Perth Agreement)以来,英国君主的继承规则都出现了重大调整,性别优先原则让位于年龄优先原则,长子继承制被长嗣继承制所取代,是对1689年《权利法案》和1701年《王位继承法》确立原则的重大调整,考虑到它对英国王室未来的长远影响,那么,加冕礼的种种变与不变、先例与传统也就显得不那么泾渭分明了。

当然,仪式感始终是一个国家和政权的合法性标志之一。因此,作为存在了上千年的王室加冕仪式,它存在的本身比它具体的操作细节显然更为重要。

本专栏内容由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组稿。

    责任编辑:龚思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