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曾盛行于我国的绞胎陶艺,如何在当下获得新生
绞胎瓷兴起于中国唐代,在宋金时期发展达到鼎盛,又衰微于元代,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在上世纪初,绞胎这一工艺在国外重新被挖掘,虽然小众,却也有一批醉心于此的艺术家。
绞胎陶艺重新被中国艺术家关注是近些年的事情。如今专注于绞胎陶艺的中国艺术家,多为年轻人,也是开创者。11月4日,由世久非遗基金会、思南时区画廊联合主办的《彩练之光——绞胎陶艺新生展》开幕。展览聚焦中国年轻一代绞胎艺术家的创作,首次以群展的形式在上海系统性地展示中国当代绞胎瓷艺术创作成果。
“绞胎在陶瓷艺术的花园里不是特别绚烂的花朵,它是比较小众的,但它是一朵很有自己魅力的花朵。”策展人顾青长期关注绞胎工艺。2020年,她在焦作修武策划了国内第一场绞胎展“厚土生花”。从这个展览出发,她开始接触到中国国内的绞胎陶艺家。绞胎打动她的,从最初惊异其外表绚丽、工艺奇巧,到感喟其路径之偏远、探索之艰难。
策展人顾青(右)介绍现场展品
在世久非遗基金会支持下,顾青得以将自己的绞胎研究进行下去,并于今年在上海举办了第二场绞胎陶艺展。在这个展览中,她请来了有白月、洪张良、王峥、祝琛、子茵5位艺术家。他们是国内当代绞胎陶艺创作的代表人物。年青陶艺家以绞胎为路径,向自然造化撷取灵感,再跳出技艺的束缚,创作出极具个性的语言。
绞胎瓷于唐代工匠手中诞生,被誉为唐代陶瓷装饰手法的三大突破之一,北宋时期逐渐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俗地理解,绞胎瓷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泥料相互糅合,形成两色或多色交替变化的纹理,纹理表里一致。这种特性被年轻艺术家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之中,并加以新的观念探索。
祝琛是唯一来到现场的艺术家。他十几年前在一位收藏家手中接触到一件绞胎残片,被这种“细如纤毫、表里如一”的工艺所吸引,迷上了绞胎艺术。当时网上关于绞胎工艺的资料很少,祝琛只能慢慢摸索,从成品反推工艺,反复实验。他甚至为此前往景德镇,寻找更多材料和烧制技艺。
展览现场的两片莲花花瓣展示了祝琛在工艺上的极致探索。粉白两色的陶泥被反复折叠,通过上千次的折叠,花瓣脉络细如发丝的形态被表现出来。
祝琛制作的莲花花瓣展示了在绞胎工艺上的极致探索
“这种精细程度,可以模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画笔和机器都远远无法达到的效果。这是绞胎吸引我的地方。” 祝琛说。
他以绞胎工艺为笔,做出细腻的青绿山水《浮岚》;也尝试在绞胎工艺中做减法,在造型中融入青铜器的厚重感,仅以绞胎做一条纹样装饰,制成艺术摆件《立》;也尝试在日常的一套茶具的6只杯子中以绞胎缠绕出连续不断的海浪纹样,神似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
祝琛绞胎工艺为笔,做出细腻的青绿山水《浮岚》
祝琛的《海浪》系列,一组6个杯子,以绞胎呈现类似《神奈川冲浪里》的海浪
来自漳州的艺术家王峥尝试利用古老的绞胎技法再现东西方传统造像。在他手中,阿童木、大卫像都成了色彩斑斓都绞胎陶艺品。作品使用绞胎技法制作各种规律和不规律的纹样组合,丰富的色彩和纹样在视觉上模糊了原有的造型,但却不会真正改变作品的结构。王峥想通过这样一种突破束缚的方式为作品赋予新的意义,引发观者对“真实”的思考。
王峥尝试利用古老的绞胎技法再现东西方传统造像,阿童木,大卫像都成了他的灵感来源。
佛山的艺术家子茵在这次展览中带来《听云》系列茶器。《听云》未采用传统绞胎色彩鲜明的对比色,而是选用了两种颜色十分接近的白色陶土,以绞胎工艺做出连绵交织、互为表里的六连花图案。白瓷的微弱对比清寂无声,轻简的造型体现了作者创作当下的自性流露。
佛山的艺术家子茵在这次展览中带来《听云》系列茶器
旅居京都的艺术家洪张良的作品则旨在探索泥土的可能性和多样性。他的作品起初还呈现了绞胎典型的连续纹样,后期开始越来越脱离这一限制。在这次展览中,他展示了物体是如何凝聚和分离,萌芽和腐烂。《细胞海洋》中,绞胎手法呈现出的形态,既像一个个细胞,又像是海边粗粝的沙石和贝壳。洪张良以绞胎探讨生命形态的变化,他关注在陶瓷雕塑中所显现的精神形态、自然和人的意志。
洪张良的《细胞海洋》以绞胎探讨生命形态变化
“在这个杂乱无章的世界里,我们无法了解真相。所以我只能用我们普遍而绝对的感官体验来探索美,以感性力量去理解奥秘。” 洪张良如是说。
山西朔州的白月是此行唯一作品未能到场的艺术家。受疫情影响,她的作品无法及时运到上海,最终以视频方式“云参展”。白月的作品有一种绚丽的美,绞胎在她手中变幻出无数的色彩和形态。作品《延伸》和《被时间凝固的形态》只是简单的缎带形状,却以绚烂的花色呈现出复杂的美。她的创作追求自然与绚丽共生,将绞胎工艺特有的机理与自然界生物行云流水般的纹饰相结合,也是她对绞胎瓷器研究的一种新尝试。
在白月看来,泥土是取自于自然,并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伴随人类生活的有温度的材料,保留泥土最初的技艺,使作品在光和空间的作用下达到一种平静柔美的效果,同时又蕴藏张力。跟随形体转折、空间变幻,呈现出它的存在语言。
是艺术家选择了绞胎工艺,还是绞胎工艺选择了艺术家?换言之,是艺术家们先学会了绞胎工艺,才开始尝试用这种方式去表达自己,还是他们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只能采用绞胎这种工艺去呈现?
顾青认为,在这场展览中,她邀请的艺术家是后者,“本次展览的参展陶艺家作为中国年轻一代,是当之无愧的开创者。他们凭着勇气、天赋与勤勉,用手中的泥片观察世界,展示出一方奇幻瑰丽的天地。他们以绞胎为路径,由向自然造化撷取灵感,到跳出技艺的束缚,让它成为个人创作语言的载体。”
开幕现场,除了展示大型绞胎陶瓷艺术装置、雕塑,也有贴近生活的绞胎瓷艺茶具等生活器物。为展览度身定制的7分钟视频纪录片进行首映,拍摄团队深入景德镇、漳州、山西、佛山等城市,实地拍摄绞胎艺术家的创作与生活,带领人们感受年轻艺术家的创作生态,并近距离感受绞胎瓷艺的制作、成型过程,领略其独有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也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创新运用水帘纸这种建筑材料制作展台,设计师杨威杰介绍说,展台由圆木互相插接组合,根据设定模数及插接方式,在现场快速免胶组装,展览结束后,可拆卸循环使用,最终可作为纸纤维和木纤维原料100%循环再生利用,和传统展台相比更为绿色环保。
展览将持续至11月20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