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宋朝开启的森林时代,如何索取木料又尽力保持生态平衡|此刻夜读
文学报 · 此刻夜读
睡前夜读,一篇美文,带你进入阅读的记忆世界。
《杉木与帝国》
从蔡京改革到张居正“一条鞭法”,中国发生了一场贯穿宋元明的“森林革命”,千万根巨木,不仅营造出繁荣的木材市场,也缔造了东方海军神话。现代林业制度,原来起源于中国而不是西方?帝国兴衰与森林进退相生相伴,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在学者孟一衡推出的《杉木与帝国》一书中,他回溯了中国古代如何充分利用木材兴建房屋和船只,又是如何实行大造林及森林管理,以实现森林环境的动态平衡,这对于今天的生态自然依然有着借鉴与反思意义。
今天夜读,回到明清之际皇家宫殿的兴建初期,巨型木材的短缺改变了建筑思考用其他艺术去弥补其华丽形象,森林滥伐和土地经济作物的更替在研究者看来还产生了另一个重要的历史影响,“土地稀缺、人口压力和生态退化相互关联,引发了高地耕种者和低地种植者一系列冲突。这些冲突是导致19世纪和20世纪中国长期危机的关键因素。”
孟一衡 / 著
张连伟、李莉、李飞、郎洁 / 译
光启书局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533年,一位名叫龚辉的中层官员,基于他在明朝西南边疆督木的经历,出版了《西槎汇草》。在这本引人注目的书里,龚辉描绘了明朝伐木工在艰难的地形中砍伐和运输大木的创举,包括使用滑道、“飞桥”和大型绞盘将原木拖上斜坡。他同时揭示了山区的巨大危险,包括瘴气、普遍的饥饿以及遭遇部落和野兽的袭击。但是为什么明朝官员会首选在如此遥远而危险的边疆地区采木呢?正如本章所探讨的,西南边疆是明朝官员督木的仅有地点之一。在其他地方,私有人工林和木材市场是更有效的木材来源。但是西南部的深谷生长着当时仅存的足以用来进行皇宫营建的大木。
▲ 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下同
如果说造船业是引领欧洲帝国扩大森林资源的主要推动力,那么在中国,采木前沿最大的压力来自宏大的建筑。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种背景之间物质和文化的不同。中国南方的人工林生产的木材足以供应水军。但是不像欧洲宏大的建筑通常取材于石头,中国的皇家建筑几乎完全依赖于大木。在东亚的古典建筑中,建筑的全部上层都是建立在梁和柱的架构上,这种建筑风格实际上非常倚重它的结构木材。因为木材构件决定了每座建筑的基本尺寸,巨大的建筑需要巨大的柱子,而巨大的柱子需要巨大的木材。为造船厂提供木材的人工林扩张是以原始林的减少为代价的,原始林生长着大到足以建造宫殿的树木。矛盾的是,这意味着同样的趋势,一方面对通用林业采取自由放任的方式,另一方面要求国家采用更直接的手段为皇宫获取木材。正是北京宫殿的营建和反复的重建,导致在中国南方最后也是最大规模的皇木采办,这些工程最终导致长江流域原始林的衰减。
中国西南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皇家建筑的木材来源地,但明初在该地区的采木工程是前所未有的,这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强制劳动之一。在1406—1421年间,永乐皇帝将北京建成了一个规模非凡的帝国首都。据估计,工部从全国各地招募了100万名劳力来修建宫殿。同样,在长江上游的三峡地区,官员命令几十万伐木工砍伐巨大的树木并把它们拖曳到水路。国家征用了成千上万的其他劳动力,让他们沿着艰难的路线随长江顺流而下,沿着大运河上行至北京。这15年的努力代表了明朝指令经济的顶峰。
明朝的皇帝除了从汉族内部派遣伐木队外,还向西南的土司们索要木材。在征服这个地区的过程中,元朝曾把非汉族部落编入土司。这些部落通过他们的世袭统治者上交贡品,而不是通过常规的税收。明朝沿袭并修改了这一制度,授予部落首领名义上的官阶和王权,并规范了贡品和宗主权的形式。在长江上游地区,贡品通常包括巨大的宫廷级杉木和楠木。这创造了一种颇为奇特的象征性物资交换:明朝送出了纺织品,土司穿着这些丝织品来显示他们的品阶;土司送出了巨大的木材,明朝皇帝用这些木材来营建他们的权力大厦。通过大规模的强制劳动和朝贡索取,永乐宫殿树立了一个未来皇帝难以企及的标准。尽管没有文献保存下来完整的采木计划,但直至1441年,也就是最早的宫殿完成后的20年,仍有38万根木材被保存在仓库里。这个惊人的数字表明,在永乐皇帝的指令下,数以百万计的树木被砍伐。后来,当庙宇和宫殿需要修复时,官员们努力寻找足够大小和质量的木材来代替大量的原木;但最好最易得到的树木已经被采伐了。同样重要的是,后来的朝廷根本无法像永乐皇帝那样大规模地驱使徭役。
最终,一系列火灾焚毁了皇宫中最重要的建筑,明朝被迫恢复了边远地区采伐。但是,当16世纪的皇帝下令征用新的木材时,他们的官员竭力服务于工程团队,但任务变得更加艰难,他们被迫向更深的山区寻找有价值的木材。土司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并多次为争夺几片残存的原始林而开战。在成本不断增长和木材稀缺的情况下,官方采木在16世纪后期基本上已不复存在。虽然清初的皇帝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恢复了皇木采办,但他们鲜有成功。到了1700年,就连四川和贵州深谷中可用的大木都已采伐殆尽。正如金田所指,原始林的枯竭甚至迫使皇家建筑发生了变化,建筑变得更加华丽,以此弥补木材构件的规模和自然美的损失。这些皇木采办标志着长江沿岸天然林地的衰减。虽然人们可以增加小商品木材的供应,但他们却无法加速大树的生长以满足宫殿架构的需求。
▲ 纪录片《故宫》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北方和东方的首都一直从西南输入巨大的木材。汉朝政府曾在四川设立了专门的木官。唐朝专门开凿了一条运河,从西南运送木材和竹子。宋朝也不例外,在11世纪的木材危机期间,四川北部森林遭到滥伐。在那个世纪后期,朝廷接受了从西南部落进贡的木材。在这1000年中,西南木政强化了低地汉族商人和山地非汉族伐木工之间的族群和生态壁垒。在公元5、6世纪的中国南方,流行着汉族商人和木客之间的交易。木客是神秘的群体,他们能够“斫杉枋,聚于高峻之上”,然后“与人交市,以木易人刀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系逐渐正式化。例如,在1196年,南宋法律禁止汉人进入四川东南部的山区砍伐木材,指示他们“须候蛮人赍带板木出江,方得就叙州溉下交易”。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生态伐木的边疆发生了变化,但基本的交换模式惊人地持久。明朝的资料表明,到15世纪,“[汉]斧斤无得而入”长江上游支流丰富的森林。在明朝的头几十年,伐木业继续沿袭早期的方式。有几次,朝廷派遣官员到非汉族部落督采皇木,用于南京的宫殿营建。根据云南东北部的一处碑刻记载,1375年,宜宾县的一位官员带领180名当地劳工砍伐了140根香楠木用于宫殿营建。这些木材可能用于1378年开始的内廷大规模扩建。朝廷将云南东北部的另一个地方指定为官林,并将其最好的树木标上“皇木”的标记,以保留供宫廷使用。然而,朱元璋很快就削减了建设项目,作为他广泛推动自给自足经济的一部分。1379年,他甚至关闭了南京的主要木材场,显然是打算完全停止营建。1390年,朱元璋的第十一个儿子朱椿掌控了四川的木材市场,并把朝贡要求降低到名义上的数额。1393年南京龙江关开放后,朝廷规定,所有未来的建筑项目都应完全依赖关税木材,工部不应进行任何不必要的伐木。尽管名义上试图限制这种行为,然而部落伐木仍在继续。在1387年,珉德,当时的马湖知府,向南京运送了一批香楠木144材。朱椿还用四川的原木在成都建造了自己的府邸。尽管朱元璋试图减少国家的足迹,但明初的政权还是延续了向西南峡谷索取木材的趋势。
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经过一番争斗,权力移交到了永乐皇帝,永乐皇帝于1403年将朝廷迁到他在北京的府邸,并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建筑工程,以新的规模将北京扩展为帝国首都。北京还是元大都时的大部分建筑在14世纪末期坍塌毁坏。在1403年至1420年间,永乐皇帝重建并扩充了北京的城墙和宫殿。为了他的宏大建筑,永乐皇帝像他的父亲、兄长,甚至更早的统治者那样,转向了同一片森林:长江上游的巨杉和楠木。1406年,为了准备第一拨建筑工程,他从工部派了一批高级官员去四川、江西、湖广、浙江和山西寻找最大、最美的树木。虽然朝廷最终从这些地方都获取了木材,但超自然的影响显示四川是帝国伐木的主要地点。宋礼报告,在他寻访期间的一个晚上,几棵大树掉进了河里,自行顺流而下。皇帝认为这是神灵的昭示,并把这个地方命名为神木山。无论是作为历史先例的延续,还是通过神灵的干预,这一地区成为永乐时期最密集的木材采伐中心。在营建北京城的过程中,宋礼曾至少四次到四川寻访。朝廷还派御史顾佐进行高层监管,而宦官谢安在现场待了20年。即使找到了巨木,伐木工程的劳力仍然是一个重大问题,官员们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是不惜重金派遣汉人劳工,还是冒着反抗的风险使用当地非汉族人员。散落在该地区的碑刻提供了这项工程的信息片段。位于四川南部的宜宾县的一处碑文记载了1406年初的一次行动:
八佰人夫到此间,
山溪崛峻路艰难。
官肯用心我用力,
四佰木植早早完。
这首诗文表明,这些劳动者可能是从中国内地来到这里。在其他情况下,很明显,劳动力来自非汉族人群。1406年的另一块碑文记载了附近的一个由夷人佰长监督的伐木项目,他让他的110名下属把木头拖运到河里。另一块来自四川东北部的石碑也记录了1406年秋天收到的伐木命令。在此事例中,一个总甲长被派去监管十筏(一筏约80根)木材的采伐和运输,显然是通过使用乡村的劳动力。这些碑文零散地记录了宫殿营建所导致的大规模人力动员,它可能需要在整个西部和西南部进行数以千计的类似伐木项目。长江上游峡谷的伐木只是将木材运往首都的工作的开始。甚至在工作队把一根根木头从山涧里漂出来,绑成木筏后,这些木头还得行进数千公里才能到达北京。为了把木材运到首都,沿河各县指定了专门的“皇木解户”——以漂筏运木为业,替代其他徭役。到达首都后,工人将木材堆放在专门指定的神木厂,这是1407年在通州建立的较大转运中心的一部分。至今通州的一个公交站仍被命名为皇木厂,保留着这一历史遗迹。
几年内,奏报中开始传递伐木工人所经历的种种困难。1413年,朝廷严厉批评了督办山西采木的官员不恤其军民之苦。户部奏报,伐木群体被课以重税,任何额外的要求都会使他们出售田产,卖妻鬻子。1414年,四川部落地区的采木军夫奏报缺粮。1416年,另一群采木军夫受到山西道教信徒的攻击。尽管困难重重,但这些采木工程还是一直持续到1424年永乐皇帝去世。
原标题:《从宋朝开启的森林时代,如何索取木料又尽力保持生态平衡|此刻夜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