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幸福时光丨水缸变身 城市添彩

2022-11-05 19: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秋日午后,记者漫步在昭通中心城市的街头巷尾,环东路上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水缸盆景,让人驻足观赏。如今,昭通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一栋栋高楼林立,城市感十足,在街头出现这些带有历史气息的物件,不禁让人产生时空交织的感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口普普通通的水缸也可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来说,水缸是陌生的,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用水只需轻轻地拧开水龙头。而对环东路水缸盆景的主人张勇来说,这是几代人的情怀,也是昭通发展的重要物证。

一口小小水缸从消失不见,到重新以另一种方式出现,不仅代表着昭通用水条件的改善,也见证了昭通市民生活品质和城市环境的发展。

水缸消失 水利发展

水缸收藏者张勇出生于1975年,与水缸结缘的故事,要从他10岁开始挑水说起。他说那时候昭通用水困难,唯一的取水方式就是到井里挑,家住老城区寿福巷的他挑水要跑到一个叫“小河边”的地方,来回一趟要30分钟左右,年仅10岁的他就要担起解决家庭用水的任务。他说这是一段宝贵的经历,让他明白“吃水不忘挖井人”这句老话蕴含的道理。“1980年初,昭通用水还是挑井水,用水紧张,特别是枯水期,半夜就开始出门挑水,去晚了就喝不上水了,而且水越舀越少,井底的水打不上来……所以,我非常感谢水缸可以蓄水,让我可以在用水困难期少‘苦’几次。”提起水缸,张勇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他回忆起水缸的消失时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昭通开始施行集中供水,这是一段新的用水历史。集中供水后,每个片区专门设立枢纽站,带着水桶到供水站投一枚硬币进投币箱,站口里的人听到硬币落进的声音,便会扭开水龙头。有了这样的集中供水再也不用担心吃不上水,但水缸仍然发挥着储水的作用。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昭通开始集中安装自来水管道,逐渐实现家家通水、随用随取的用水生活。张勇家就是在1997年联合寿福巷的其他住户申请到安装自来水管道的,此后水缸短暂地存在了一段时期,老人们还是有一种“晴带雨伞,饱带干粮”的思维,坚持储水,以备不时之需。

昭通人的用水问题并不是在一朝一夕解决的。从永善县迁到昭阳区生活了几十年的王文富追溯起昭通城用水改善的过程时,提起了大龙洞里的文齐雕像,那是为了纪念文齐兴修水利的功绩而修建的。大龙洞一直滋养着昭通人,长达2000多年,后来城区扩张,大龙洞的水通过二十五孔桥引进昭通老城,在如今的清官亭汇聚,称为“水塘子”,大家到水塘子挑水,而挑水巷正是因为当时城区路途不便,专门有人从这条街挑水进城售卖而得名。后来,地质勘探队发现了守望温泉,并把其作为第二水源。直到2000年,渔洞水库建成后,才进一步解决了昭通老城的用水难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兴水强昭战略,坚持大中小微工程并举,加大骨干水源工程、民生水利工程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全市水利事业发展取得巨大突破。全市建成各类农村供水工程3.2万余件,覆盖人口503万人。其中集中式供水工程1.1万件,覆盖人口462万人;分散式工程2.1万余件,覆盖人口41万人。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提高到97.39%,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3.14%。这些民生工程在向百万群众送去清洁、卫生饮用水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动力。

随着自来水供给系统的日趋完善,用水一天天方便起来,偶尔停水也会有通知,大家不再习惯使用水缸了,水缸就这样成为一种历史的印记,就像大龙洞、二十五孔桥、挑水巷、水塘子这些曾经跟昭通老城用水相关的地点一样成为了记忆。

水缸变身 城市添彩

张勇说,水缸盆景从创意变为现实也是一段别样的经历。

最初是一个人收藏老物件。2007年,为了提升昭通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寿福巷要进行改装重建,从前的土木结构建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卫生情况也不好。在这次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张勇发现很多亲朋邻里都把自家的水缸砸碎了,他们觉得水缸变成了一种累赘,不实用又占地方,还难以移动,以后和新房的装修也会格格不入,于是便打碎清除。可是张勇舍不得打碎自家水缸,他热爱着这些带有历史人文的东西,他说:“一口水缸,至少养活过三代人。”于是他便开始默默收集起这些滋养过几代人的水缸,日子一长,他在收藏水缸领域也有了很多见解。水缸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材质,昭通城的水缸采用的都是青石,比起沙石水缸,青石更加坚硬、耐磨、防漏,而一口水缸最宝贵的地方就在于它承载着劳动的成果、传承着勤劳的智慧。张勇对挑选水缸很有自己的见解,他说水缸的年份要看内部的“蜂窝”和“挖槽”,而不是外表的破旧感。它们是一口水缸的灵魂,年代久远的水缸会因为长时间使用而在底部形成滴水穿石一般的小孔,这是挑水倒进水缸里水压冲击而成的如同蜜蜂巢穴一样的孔,所以称为蜂窝;挖槽也是长时间用瓢舀取水缸底部的水而形成的一个聚合状的凹陷部位。

后来变成了大家一起保护老物件。妻子孙艺丹并不反对他收藏水缸,但是多了便没有地方存放,乡下老家、朋友家到处都放满了,两人因水缸的存放经常吵架。水缸变身后才解决了两人的矛盾,还让他们更加珍惜身边人。孙艺丹说:“正好遇到这两年昭通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整个昭阳区环境都有了很大提升,把水缸制作成盆景,既有收藏价值,又有观赏价值,还美化了环境,一举三得。”水缸盆景是在自然山石雕凿的水缸内布设雅致景物的一种盆景。模仿自然景观,或缀以微型的亭桥、屋舍、舟车,配置草木、苔藓等,峰峦耸秀,咫尺千里,意境深远,犹如立体的山水画。

水缸变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张勇向相关部门申报,并没有马上得到允许。相关部门查阅相关资料后,最终决定:水缸储水作盆景必须有鱼,内放绿植,水一天一换;可以只配置绿植,但必须在土面上覆盖草皮;水缸需要放在自己土地区域内,不占据交通人行通道等。一系列的规范,终于解了张勇的燃眉之急,张勇根据要求开始制作盆景。

在环东路上为水缸盆景驻足停留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表示“这也太神奇了,水缸还有这个作用”“有新意,太美观了”……观赏群体年龄跨度很大,从小孩到老人,但最多的还是40岁到50多岁这个阶段的人。他们经历了水缸消失的这一段历史,如今见水缸变成观赏盆景,纷纷称赞张勇有情怀、有创意。

听到这些称赞,张勇才觉得自己这么多年一个人的默默收藏是有意义的,他开始把收藏的水缸摆放到自家的门店外作为装饰品,越来越多的人来请教他怎么利用这些老物件。

十年悉心谋划,城市格局更优化。昭通中心城市围绕构建“一主两副、多点支撑”城市架构,全域发力推进城市建设与开发。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2年的99.02平方公里增至2021年的133.5平方公里。中心城市规模稳步扩大,“一城三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昭阳中心城区建成区达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至77.8万人,“秋韵昭通·苹果之城”展现迷人魅力。靖安、卯家湾等69个集中安置区(点)、35.47万易地搬迁群众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25.04%提高到2021年的40.5%。

城市发展,昭通人真正转变了思想,关注起了精神需求。水缸的收藏不再像以前那么简单,昭阳区苏家院镇的孔奶奶是张勇第一次收购水缸时碰壁的卖主。孔奶奶说:“我们家的水缸整整经历了三代人,哺育了三代人,我们可不卖它,这个东西得留着、放着,摆在那儿提醒子孙后代要记得曾经的艰苦时光……”

未来5年,昭通市将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紧扣“双百”大城市目标,建设高质量的中心城市,促进昭阳城区、鲁甸片区、靖安新区“三位一体”同城化发展。统筹县城、集镇、乡村互融共进、协调发展,建设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高品质城市,实现破茧蝶变、华美转身。水缸从消失到华丽变身正是昭通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往期精选幸福时光丨家乡,诗与远方的创业之地幸福时光丨甑子饭,藏在记忆里的味道幸福时光丨利济清泉润昭阳幸福时光丨美好生活的远与近幸福时光丨陡街的“陡峭”记忆

幸福时光丨迤那村的幸福“三部曲”幸福时光丨辕门口,昭通历史的见证幸福时光丨向着美好飞奔来源丨@昭通日报 微信(ID:ztrbwx)丨昭通日报实习记者:彭晓雨 照片由记者:张广玉 陈忠华 实习记者:彭晓雨 通讯员:柴峻峰 唐梦婧 摄

编辑丨尹婕

编审丨聂学虎

值班领导丨秦勇

校对丨彭晓雨

原标题:《幸福时光丨水缸变身 城市添彩》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