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顶科现场|丁奎岭院士:缺少“First-in-Class”是中国的现状,但急不来

澎湃新闻记者 曹年润
2022-11-05 10:10
来源:澎湃新闻
生命科学 >
字号

·“在科学实验中没有任何一种合理的设计,可以让研究者一下就成功,都是不断地失败,又不断地尝试,最后才能成功。很多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来自意外,所以只要坚持,就会有希望。急也是急不来的,首先要有科研基础。有了基础以后也不要焦虑,梦想加实干,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First-in-Class。”

11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在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药物发现新模式分论坛上。

“缺少First-in-Class是中国新药研发行业的现状。但急是急不来的,首先要有基础。有了基础也不要焦虑,梦想加实干,未来一定会有更多First-in-Class。”11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在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药物发现新模式分论坛现场对澎湃科技记者说道。

在当天的圆桌讨论环节,主持人谈到科技发展如何提高药物可及性的话题,丁奎岭表示,关键在于方法的创新,“研发药物要从成千上万种化合物中去挑选,需要很长时间、很多钱。我觉得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方法,让我们可以更简单、更有效地来进行药物生产。”

因点击化学而在2022年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卡尔·巴里·夏普利斯(K.Barry Sharpless)对此深有体会,忍不住打断了丁奎岭的话,发表自己在演讲时未发表的观点:“如果你把各个部件凑在一起进行生产,得到了非常高的收益的话,很快你可以得到一种新的化合物,这是药物研发的传统方法。但是如果其中有三到四种分子会改变的话,怎么样可以快速研发呢?癌症及其他很多疾病都会涉及非常快的基因突变,而等待药物批准需要花一段时间。我们希望基因突变能立即被发现,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方法。”

丁奎岭

中国新药研发领域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做出真正的创新,打造出自己的“First-in-Class”?对此,丁奎岭在接受澎湃科技记者采访时表示:“缺少First-in-Class确确实实是中国新药研发行业的现状。但是实际上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科学发现。在科学实验中没有任何一种合理的设计,可以让研究者一下就成功,都是不断地失败,又不断地尝试,最后才能成功。很多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来自意外,所以只要坚持,就会有希望。急也是急不来的,首先要有科研基础。有了基础以后也不要焦虑,梦想加实干,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First-in-Class。”

他还向澎湃科技提到:“目前已经有人工智能帮助药物研发,人工智能加上最强大的化学合成,再加上最强大的生物学,未来一定会有很多原创出现。”

做出真正的创新需要培养创新型的科研人才。丁奎岭院士对澎湃科技记者说:“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就要看大学的了。大学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能够打破学科界限的环境。药物研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需要打破知识的边界,进行多学科交叉应用。同时也要打开学校的边界,未来人才的培养要博采众长。另一方面,大学要帮助学生建立更深厚和宽广的知识面,帮助他们成为能做大事的人才。”

    责任编辑:卢雁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