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垃圾混装混运的收运企业小心了,上海将建市民有奖举报制度
上海将用三年时间,即到2020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程分类体系,逐步彻底解决“混装混运”等问题。
近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上述目标。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获悉,下一步,上海将根据上述《方案》,把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建立,细化成三年行动计划,从源头到末端,全面建设与需求相配套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中转、处置体系。
主要存在三点不足,难点在“两头”
自2011年起,上海开始推进新一轮的垃圾分类减量工作。
来自上海绿化市容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从100个小区试点起步,现已覆盖1万余个居住区,500万户家庭,约占全市居民的2/3以上。
虽然从数据上看,垃圾分类覆盖的家庭,已占到全市居民的2/3以上,但在大多数市民看来,上海垃圾分类的成效并不显著。不久前,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通过大调研,梳理出一张问题清单,发现本市垃圾分类工作在分类投放效果、分类收运责任、分类处置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分类投放效果不好。约95%的市民支持垃圾分类,但真正分类的仅20%左右。不少市民反映,目前实施的“四分法”(干、湿、可回收、有害垃圾)“分得太细,搞不清楚”。另外,有的垃圾桶标注的是“干垃圾和湿垃圾”,有的则是“其他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标准不统一让人无所适从。
第二,分类收运责任落空,物业自觉监管、企业自觉分运的机制不成熟。由于没有补贴机制或强制措施,物业公司的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落实不够。目前,虽然全市配置了4000余辆干垃圾收集车及400余辆湿垃圾专用运输车,但“不分类不收运”的规定还没有严格执行。
第三,分类处置能力不足。目前,全市运营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14座,设计处理能力23150吨/日,但实际进入生活垃圾处理体系的垃圾总量超过设计能力30%。
“其实,垃圾分类过程中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两头。”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环卫处处长徐志平告诉记者,其中一头是源头,源头参与率低是表象,缺乏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有效推进机制和保障机制是根本原因,也是目前的难点,“这个难点,不是简单地靠政府立法就能得到保证的,涉及社会共识、法律基础、执法成本等多个方面。”
另一个难点则是末端。“我们要建立垃圾分类处置体系,目前已经规划了一批干湿垃圾的处置设施,但是这些设施在落地过程中,邻避效应造成的困扰非常突出。”徐志平说,几乎每一次设施的落地,都是一次艰难的博弈。事实上,市政府在规划选址时,已尽量考虑到设施建设的技术标准和布局合理性,让这些设施对周边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
对于部分市民认为过于复杂的“四分法”,徐志平表示,分类标准只是随时间推移或概念变革而微调名称,其实没有根本的改变,如今实施的“四分类”是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后,得到肯定最多的标准,也是当下最能匹配末端生活垃圾处置实际情况的标准,“我们的垃圾分类标准始终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末端的处置方式决定前端的分类标准。”
将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
针对上述不足和难点,上海将如何进一步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
据徐志平介绍,不久前,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上海将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具体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等。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单位生活垃圾全面强制分类,居民区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3.28万吨/日以上,湿垃圾处理能力达到7000吨/日等目标。
“具体来讲,首先要提升源头分类质量。”徐志平说,从2018年开始,上海将结合“美丽家园”和居民小区综合治理,从垃圾桶统一标识开始,逐步实现源头的分类容器设备,按照分类标识进行规范统一。同时,在居住区逐步推行定时定点的垃圾投放方式,改变随意扔垃圾的生活习惯。建立居委会、物业、业主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抓住硬件、管理、责任落实三个环节,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质量。
对单位,则大力推进强制垃圾分类。所谓“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严格落实“不分类不收运”,第一次不分类进行提醒,第二次不分类就要整改,再完成整改后才能收运,如果多次不分类,将停止收运并移交给执法部门追究责任。另一方面,上海绿化市容部门正和物价部门一起,研究制定差别化的单位垃圾收费标准,“对于分类达标的生活垃圾,按什么标准收费,而对于不分类的,要上浮一定的比例进行收费。”
其次,是中间运输环节。“目前,在小区垃圾驳运和环卫车辆收运环节,还存在一些混装混运的问题,这也是被市民诟病最多的一个问题。”徐志平告诉记者,在小区驳运环节,设想借鉴厦门的经验,对小区的垃圾分类驳运工具进行规范。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调动物业的积极性,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财政投入,进行支持。
环卫车辆收运环节,上海要求各区全面加强分类收运的检查,一旦发现存在混装混运的情况,要严肃查处。同时,要求各区的湿垃圾车辆完成标志喷涂,让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上海还将建立市民有奖举报制度,对混装驳运的行为严格执法,对混装混运严重的收运企业实行市场退出。
在源头的分类和收运中,除了干湿分类,还要重新构建生活源可回收物的回收体系。2018年,上海将建成2000个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点,为2020年最终形成覆盖全市的8000个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点铺垫。“建设大批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点,并统一由政府部门监管,加强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
在末端,上海将加强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根据《方案》,到2020年底,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3.28万吨/日以上。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