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3年不一般,黑兔年遇上双春闰二月,有什么说法呢?

2022-11-04 11: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23年是公历平年,共365天。农历癸卯年(兔年),闰二月,共384天。由于该年在农历正月十四和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各有一个立春,是双春年。

双春年别名“两头春”、“孤鸾年”,是中国纪年历法中出现的独特现象,阴阳历“置正”造成的,也就是我们说的“阴差阳错”。

有闰月的年份13个月有383天或384天,也有长达385天的年份,可包含25个节气,这样年首年尾就各有一个“立春”,成为双春年。

一、2023年是黑兔年

1、2023年是癸卯年,怎么知道的?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日历,但是您知道怎么用阳历年转化成干支年吗?前一段时间分享了几个方法,今天教给大家一个更简便的方法,一学就会,记得收藏一下!

这里面的“癸卯”,是咱们古人用的干支纪年法里面的其中一组。完整的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完整的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就是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依次配对来记日子。

怎么把阳历年转化成干支年呢?

例如,2022年怎么转化干支年

年天干=年号2022年-3=2019,再用2019÷10(天干有十位,所以要除10)=商201,同时余数为9。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第9位是“壬”。

年地支=年号2022年-3=2019,再用2019÷12(天干有12位,所以要除12)=商168,同时余数为3。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第3位是“寅”。

因此,把天干“壬和地支“寅”配对,就得出2022年是壬寅年(虎年)。

用上面这个方法,我们再来转化一下2023年,看看是什么年?

年天干=2023年-3=2020,2020÷10商202,同时余数为0,0对应的干支是“癸”。

年地支=2023年-3=2020,2020÷12商168,同时余数为4,4对应的干支是“卯”。

因此,2023年是癸卯年。

2、2023年是黑兔年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是为了老百姓方便理解和记忆。完整的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的对应关系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能够看出来,生肖兔是对应地支“卯”的,也就是说卯年就是兔年。

也可以用(公元年号-3)÷12=某个商,同时得出余数,余数是4的年份都是兔年。

例如,(2023年-3)÷12=商168,同时余数为4,4对应地支第4位卯,卯对应生肖兔。因此,是兔年。

为什么是黑兔呢?

古人把干支和五行联系在一起,其中,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

由于癸属水,所以,2023年是水兔年,又因为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的颜色是:木代表青色;火代表红色;土代表黄色;金代表白色;水代表黑色。因此,2023年又称为“黑兔年”!

二、双春黑兔年,春秋难见天

这句话从字面上是很容易的,意思是说,农历年头年尾有两个立春的黑兔年,当年春季和秋季好天气不太多。

翻看日历能够看到,由于2023年闰二月,进入闰二月是阳历3月20日,是春分后的第二天。并且,到了农历的三月十七就立夏了。这样一来,可能明年春天的温度相比常年要低一些,容易出现“倒春寒”的情况。

出现倒春寒会使返青的小麦和大蒜等越冬作物以及早春种植和开花的果树发生冻害,造成减产,给农民朋友带来损失。

按古人总结的经验,“两春夹一冬”的年份,春天大概较为寒冷,秋天较为干燥,就像只有冬夏,没有春秋一样。

春天较为寒冷,秋天延续夏天的炎热。并且,“难见天”,说明阴雨天气比较多。

前一段时间,针对全球气象组织说的,“本世纪或将首次出现三峰拉尼娜现象”,中国气象局回应称:本次拉尼娜现象,或至少持续到年底。看来,今年有可能冬天会偏冷。当然,现在说什么都是早的,天气是多变的,还是要多留意天气预报,提前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三、“双春闰二月,春寒逢秋旱”

这句农谚和上一句差不多,意思是说,双春年的年份,当年春季有可能会偏冷,秋天较为干旱,给播种和作物生长带来难度。

写到最后:

农谚是古人千百年来和自然相处,经历风雨总结出来的,有一定的道理在里面。但是,农谚毕竟离我们太久远了,加上气候条件也不一样了,还有一定的地域性。所以,简单作为参考即可,还是要随时留意天气预报。

转自:今日头条(三农科普)

原标题:《2023年不一般,黑兔年遇上双春闰二月,有什么说法呢?》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