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个重读费孝通时代的开启

2022-11-03 19: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赵旭东

2021年11月2日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诞辰一百一十一周年的日子,作为一种纪念,也作为一种学术的传承,我们特别编订了这套八种十二卷的“费孝通经典作品集”出版,以飨读者。

· 费孝通的乡土观

在这套文集里,所选定的第一本《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在英国求学时完成的博士论文。这恐怕是他所有作品中最依循西方人类学的民族志传统而撰写的一部专论式的民族志作品。马林诺夫斯基曾为此书专门写序,认为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这样的盛赞也并非一种虚言,因为西方人类学在遭遇西方以外文明世界时的发展困境在这里似乎有了一个极为清晰的求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是一个东方文明世界里的乡土社会,在面对西方现代化强势冲击之后而朝着积极面创造性转化的典范性案例。

编入文集的《生育制度》一书,是费孝通作品中最理论化的一本了,它是基于费孝通抗战时期在云南大学上课时的讲稿而写成的,可以说是一部真正从对中国亲属制度的观察出发,重新审视西方亲属制度研究在中国的适用性的著作。

在由《生育制度》所引发的有关中国社会结构的思考之中,费孝通加入了自己从谱系学意义上而言的“社会继替”的观念,因此有了一种基于中国家庭关系实践的更具延展性的讨论。同时,费孝通也注意到了在实际生活中所存在的代际传承关系,而且,它往往是在从家庭扩展至家族的空间中逐渐展开的。

这套文集中所选的《乡土中国》一书,根本上是有关于传统中国乡土的生活故事的,也就是一个人群如何长时期地牢固地被一片土地所束缚,由此而有一种由深厚积淀的农业文明所创造出来,并经过了一段历史和文明的进程。

《乡土中国》真正注意到了一种悠久文化积淀之中的中国人,注意到了如何使得依赖于土地生活的那些人自己可以有一种真正乡土本有秩序的生成、呵护与维持。这显然不单单是一种习惯意义上的秩序构造,而更是基于人要在乡土社会生活这一真切的事实而有的一种乡土文化的塑造,它因此必然会是社会、政治、宗教以及礼俗教化等诸多方面融为一体的整体性存在。

作为《乡土中国》另一个向度补充的《乡土重建》,两本书,一正一反,恰成一体,费孝通也借《乡土重建》试图去扶正一路遭遇到现代世界发展之后的乡土中国的颓势。这个人为构造出来的“乡土中国”,在费孝通看来属于一种“观念中的类型”,在实际社会中已经是不存在或不可以真实捕捉到的了。而这里所倡导的“乡土重建”,显然是在“乡土中国”遭遇到了西方现代性侵入之后的一种新的道路选择,它的未来绝不会是“脱亚入欧”“全盘西化”,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由本土再造的自救和自保。这便需要在社会精英的引导之下去重新挖掘使之在世界潮流面前可以安身立命的本土资源,只有基于此,方能有一种真正的乡土社会重建之可能。

· 费孝通的异域行走

 在费孝通的海外经历中,他前后两次去过美国,其中一次居留长达一年之久,他后来为此写下了《美国与美国人》一书。费孝通以一种人类学所训练出来的独有目光去审视这个年轻却也一样文脉悠久的国度。他以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作为蓝本,先去阐述性地尝试理解所谓纸上田野中的美国以及美国人究竟会有怎样的一副形貌,随后他也启用了自己作为一名到访美利坚的中国人类学家的独特慧眼,去审视美国以及美国的社会与文化,并由此而看出了一个基于基督教传统的移民国家的文化与基于儒家思想的传统国家实际的文化分别究竟在何处。

在这次行走中,他很敏锐地觉察到了现代世界对于“旧的世界”不留任何疑虑地要加以彻底铲除的那种文化上的果敢和无所畏惧,并在所谓“有鬼”和“无鬼”的世界之间进行了区分,由此得到了所谓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既有差异。这一点文化比较,恐怕就是留在费孝通的美国之行记忆中最为深刻的印象了。

 

至于英国,是费孝通最初要去看世界的出洋留学之地,后来他又再次到访,为此写了《重访英伦》,书里包含其初访英国的学术自述《留英记》以及这本《重访英伦》。他前前后后用了一些心思去研究英国的政治制度以及那里人民生活的现实,为此他还曾专门翻译了赫尔(J. E. D. Hall)的《工党一年》(Labour’s First Year)这本书。他的观察和思考,正如其对中国母文化的观察和思考那样,是敏锐而深邃的。

而今天这样一本书的价值,应该将其看成早期中国人类学家了解西方异文化的一次初步涉足之旅,是有着切身体悟的描摹性的民族志书写,是相对而言一种公允客观的文化比较,也是一个有着深厚中国社会生活经验体察的本土研究者在其行走于近世西方文化典范代表的英伦三岛及其人民中间而有的一种最为直观的自我感悟。在《重访英伦》一书中,从英国的议会制度、工党政治,到二战期间英伦社会的城乡生活,处处可见从其行走之中涌现出来的点点滴滴的印象,并以轻快易读的文字形式留诸笔端,构成一种不经意间的文化相遇。很显然,行走于英国的经验,成为他真正能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异文化存在的开始,英伦三岛也真正名副其实地成为他初涉西方文化真实存在样貌的踏足之地。

· 田野作为方法

《社会调查自白》一书是基于费孝通的数次有关社会调查方法的讲稿写成的,不仅文字写得明白易懂,而且字里行间透露出他思想上的灵机和睿智。他用一种自谦的“自白”来界定他所理解的社会调查方法,换言之,这种社会调查法乃是一种必然和自己本身的体验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个人独有或从个人经验里独自体会出来的方法,而非一种极度强调去人格化的所谓价值中立(value-free)的客观,更不是那种形式上独立于人,而又毫无亲切感、有适恰性发生的、有似方法手册一般冰冷的调查工具或机器。

在费孝通的这一册薄薄的有关调查方法的“自白”之中,几乎涵盖并凝练了他作为一个研究者大半生的社会调查的足迹,以及基于田野思考的对于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民族学实地调查方法的最为深度的思考和反省。

· 杂写的自由

在费孝通的文字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杂写集序列存世,这些文字绝对的趣味横生,多少有些像大写意画家的册页,随笔一涂,不经意间的一笔,却是真真地触及灵魂的妙趣。可以说,费孝通的一生都有随时写杂文的习惯,到了晚年,随着其到处行走的频繁和时间周期的加快,这种习惯也就更为突出了。这直接表现在杂写文字的书写上,体现了一种杂写的自由,同时也体现了费孝通自己对于文字书写的态度。

当然,此时费孝通的杂写写作也是成果丰富的。从“一九八二年的七月廿日”到“一九八七年的十二月十日”这个时间段,差不多每一年都会有一册杂写集出版,并且每册都有五六万字。他前后一共写就和出版了甲、乙、丙、丁、戊五册,这些不太被后来人所注意的文字,也都选编在这套文集之中。

之所以这样做,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这类文字无形之中真正体现了费孝通的文以记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文人情怀,二是也可以看到一个中国文人或者知识分子在传播其思想上的多元书写之风。

除此之外,也是我们作为选编者的个人偏好,我们都很喜欢费孝通所写的这些边边角角的、不被归类、不易归类,也不被太多人看重和诠释理解的小品文字,但恰在其中,我们又清楚地看到了一个中国文人学者的生活以及跟他的职业融为一体的情趣和乐趣。

编罢此套文集,行笔至此,独自掩卷深思,心绪是极为复杂的。费孝通先生那种文字的灵性总是在敲打着我作为学生的充满求知欲和迟钝的灵魂,我为此而激动,为此而自豪,为此而感慨,也发自内心地希望这种敲打永不终止。

 

二〇二一年十月二十六日晨于山良书房

(有删减)

【联系我们】

  豆瓣 / 小红书 / 新浪微博/ 公众号/ 抖音 :领读文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