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美院将迎来90年:唤起历史记忆,梳理学术基因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综合报道
2018-04-04 06:40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90年前的春天,60岁的蔡元培赴杭州出席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开学典礼,并作题为《学校是为研究学术而设》的开学演讲,提出“艺术是创造美的、实现美的”“要以纯粹的美来唤醒人的心”。90年间,中国美术学院虽数易其名,却学院本色不改,始终秉承蔡元培先生的艺术思想,一代代美院人都是这个思想坚定的实践者。

2018年4月,杭州西子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迎来建校90周年,系列活动已于2018年3月16日陆续拉开序幕。以建校九十周年为契机,中国美术学院策划了12个大型学术项目,地跨京杭两地。校庆系列活动不仅是历史记忆的唤起,还是学术脉络与基因的梳理,更要有对当下的反思、对未来的追问。“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在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0周年之际,回顾其90年的办学历程:

杭州西湖边,南山路上的中国美术学院

90年前“为艺术战”,创时代之艺术

1927年,蔡元培任大学院院长(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锐意推行“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在全国开展艺术运动。于是在大学院下设立了一个艺术教育员会,来整顿发展艺术教育,并邀请原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林风眠来主持。

艺术教育员会于1927年12月在南京举行第一次会议。会上通过筹办国立艺术大学的提案。该会建议大学院“欲谋全国艺术之普及,须于长江流域,环境适宜,风景佳胜之地,先建设一艺术学院,次及其他各地。”

国立艺术院第一任总务长王代之 《创办国立艺术大学计划书》原载《贡献》1927年1月15日第1卷第5期

由此,第一所国立艺术院决定建在杭州。但是当时军费开支浩繁,教育经费甚微,无力新建校舍。于是蔡元培,林风眠亲与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前身)校长蒋梦麟商借西湖罗苑作为国立艺术院校舍。复向杭州市当局租得照胆台、白苏两公合祠、三贤祠等处为校舍。学院设国画、西画、雕塑、图案四系及预科和研究部。但原计划中的建筑系,因师资不足,暂未开办。

国立艺术院旧址校门

1928年4月9日,西湖初春,国立艺术院在孤山罗苑举行开学典礼。教职员三十余人、学生七十余人、来宾多人,欢聚一堂。蔡元培发表演说:

“大学院在西湖设立艺术院,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改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藉以真正完成人们的生活。

国立艺术院开学典礼, 许江、孙景刚、邬大勇, 420×800cm

年轻的林风眠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出任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林风眠坚持的“兼容并蓄”的学术思想成为中国美院始终坚持的学术脉络。1927年毕业于巴黎大学的林文铮为教务处长兼西洋美术史教授。

蔡元培先生设置两人在一起办学的理由是:林风眠性格内向不善外交,林文铮善外交且有组织能力;林风眠是个著名画家和美术界精英,林文铮是一位美术理论家,这对铮友合作可得到互补。他们共同开创了“融合中西”的艺术道路,创造了中国艺术教育史上的重要篇章。

1928年国立艺术院院友录

由此,蔡元培先生崇高的“美育”理想被安放在西子湖畔,孕育出了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

中西融合、传统出新

以林风眠、潘天寿为代表的建院一代人,映身湖山,创立中西融合与传统出新的两条学术脉络,在抗日西迁中坚守“漂流课堂”,深入民间,保卫敦煌,并将新兴木刻到新版画教学的对民间石刻与水印版画的持续的采风与转化。

1938年,国立艺专师生在湖南沅陵合影(前排左四为常书鸿,左五为李霖灿)

在建国之初,院校重组,系科北迁南调,中国美院怀揣革命理想,和老国立艺专的艺者专家们一道,践行人民艺术的思想,浙派人物画的方增先、周昌谷、顾生岳、宋忠元等,写实表现油画的肖峰、全山石、王德威等一批创造型的青年深入巨变的时代生活,创立浙派人物画、写实表现油画、民间风格版画、时代人物塑像等影响至远的艺术追求。

1955年的创作教室

1959年,潘天寿任院长,他始终坚守中国画的独立教学地位,在这一时期又提出了中西画要拉开距离的明确主张,他认为“世界的绘画分东西两统系。中国传统绘画是东方绘画统系的代表”,“东西两大统系的绘画,各有自己的最高成就就如两座高峰,对峙于欧亚两大陆之间,使全世界仰之弥高”,由他奠定的人物、山水、花鸟分科,强调临摹的以师古人、师造化而师心独造的中国画与书法的教学模式。

潘天寿从中西画系历次合并的教训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捍卫中国画独立性的必要,指出“中国绘画应该有中国的民族风格,中国绘画如果画得同西洋画差不多,实无异于中国绘画的自我取消”。正是因为潘天寿对传统中国画的坚持,在抗战时期探索出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以分科为纲的一套继承与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教学体系。

1963年,国画系毕业生与系教师合影(前排左起黄羲、顾坤伯、刘苇、诸乐三、潘天寿、陆维钊、高培明)

在20世纪后半叶,艺术运动社“创造时代艺术”的理想,在林风眠的弟子们身上逐渐发展出两个方向,其代表分别是赵无极与吴冠中。他们同样是一代“东西之间”的艺术家,却做出了不同的人生决断。赵无极选择了欧洲,他以富有东方诗意的抽象风格享誉全球。而吴冠中则选择了归国。在新中国30年意识形态的洗礼之中,历经风雨磨难,吴冠中始终坚持在林风眠所开辟的艺术道路上跋涉前行。

1985年5月,赵无极受邀回举办绘画讲习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院以多元的实验方式,77、78级以及稍后几届的国美人将西方现当代艺术的最初交流作为艺术实验的动力,化身校园自我组织的前卫力量,掀起“八五新潮”“九○反省”等新世纪主体重建的重要的思想涌动,开拓传统继承、融合创新的新局面。

85’新空间展览场景

重新阅读1980年代浙江美院的艺术家们(如黄永砯、吴山专、谷文达等)的文字,我们会发现,虽然在80年代的“新潮美术运动”中批评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当时最深刻的艺术思考和写作却不是出自理论家、批评家,而是出自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在1980年代的发生和发展,绝不仅仅如大家后来常说的那样是“在短短几年内对西方百年现代艺术史的重演或者模仿”。

由“85美术运动”为起点,中国艺术开始了一场先锋运动,一次真正的“新潮”。在这场艺术运动尖锐而荒诞的视觉表象背后,是中国美院艺术家们一脉相传的独立意志、不妥协的精神,以及对一切模式化的抵抗。

1993年11月26日,“浙江美术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挂牌仪式

进入新世纪,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更新,理念传承,学科拓展。目前,校园占地1000余亩,地跨杭、沪两市,拥有南山、象山、张江三大校区,2003年建成的南山校区成就了水墨美院的现代演绎,2007年投入使用的象山校区则孕生了艺术家园的望境塑造,同时良渚新校区也正在筹建中。独具匠心的校园成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名片。

新一代国美学术群体回顾20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重新厘定学院发展的文化坐标,提出“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文化主张,以及“全球-本土”双轮驱动的发展策略,还提出了“在全球境域中活化传统”、“重建中国文化自我阐释机制”,以及“全球视野下的主体重建”等文化命题。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九十年来,中国美术学院聚集和培养了二十世纪中国乃至国际有影响的众多杰出艺术人才,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刘开渠、吴大羽、颜文樑、倪贻德、李苦禅、李可染、艾青、陈之佛、庞薰琹、雷圭元、萧传玖、关良、黄君璧、常书鸿、董希文、王式廓、王朝闻、李霖灿、邓白、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罗工柳……一代代的艺术家们犹如熠熠群星,照亮了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天空,他们吹奏着“为艺术战”的号角,在中华大地历经沉浮之际,始终不忘历史使命,凝聚艺术火种,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发展历程的缩影。

附:1928年4月9日蔡元培在西湖国立艺术院开学式演说词

学校是为研究学术而设

今天是艺术院补行开学式。大学院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设立艺术院?平常,西湖有很多的人来,远些来的人,可分两种:一是游览,一是为烧香。游览的人,是因为西湖风景很美丽,天气很温和,所以相率来游,以满足其私人的爱美欲望。一种是烧香的人,烧香的人为什么一定要来西湖拜佛呢?西湖的寺庙最多,所以他们都来了。

国立艺术院校碑

但是为什么这些寺庙都建筑在风景美好的湖山之中呢?宗教是靠人心信仰而存在的,但是宗教是空空渺渺的,不能使人都信,永久维持着他的势力,故必须借着优美的山林,才能无形之中引诱一般人来信他的,一般人之所以拜佛,而又必定相率来西湖的,虽其信心觉得是为佛而来,实际上他们的潜在主因,仍就是为西湖的风景好才来的,也就是因为借此能满足他们的爱美欲望才来的。自然美不能完全满足人的爱美欲望,所以必定要于自然美外有人造美。

中国美术学院巨匠广场名师雕像 (左:蔡元培 右:林风眠)

艺术是创造美的、实现美的,西湖既有自然美,必定要再加上人造美,所以大学院在此地设立艺术院。宗教是靠着自然美,而维持着他们的势力存在。现在要以纯粹的美来唤醒人的心,就是以艺术来代宗教。因为西湖的寺庙最多,来烧香的人也最多,所以大学院在西湖设立艺术院,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移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借以真正的完成人们的生活。

现在最重要的是北伐,有人以为在这紧张的时候,不必马上设立艺术院。但事实上,大家的革命主要目的,不纯在消极的打倒军阀,抵御外人的侵略,文化与物质生活之改造同时重要。原始的人类,于艰难苦斗的生活中,仍有纹身、雕刻、装饰器物的精神生活之需要,可见文化与物质生活同时发生,同样重要。生活问题既有物质与精神的两种,那末我们为民生问题而有的国民革命,必须于打倒阻碍民生进行的北伐工作之外,同时兼到精神上的建设,将来方能有完满的成功。再就是目前事实上说,我们的北伐军也必须有美的、纯然无私的、勇敢的艺术精神,然后才能真的胜利。如法国人的在欧洲大战,因他们以前有艺术的陶养,故有那样从容不迫的精神。

蔡元培为国立艺术院第一、二届毕业纪念刊题词“技进乎道”

大学院看艺术与科学一样重要。艺术能养成人有一种美的精神,纯洁的人格。艺术美,照日本人译来的西洋语有两种:一是优美,一是壮美。优美能使人和蔼,安静,对于一切能持静,遇事不乱,应付裕如。壮美使人有如受压迫,如瞻望高山,观览广洋狂涛,使人感到压迫,因而有反抗,勇往直前,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奋发的情感。法国在优美之中养育,故不怕一切,虽强兵临于巴黎近郊,而仍能从容不迫,应付敌人。德人则壮美,他们做事,一往直前,气盖一世。我们北伐军必须有这两种精神,才能一切胜利。现在北伐军中有艺术科,也就是想以艺术精神来陶养军人,使他们有美的、纯然无私的勇敢精神,使北伐胜利。

人类有两种欲望:一是占有欲,一是创造欲。占有欲属于物质生活,为科学之事。创造欲为纯然无私的,归之于艺术。人人充满占有欲,社会必战争不已,紊乱不堪,故必有创作欲,艺术以为调剂,才能和平。艺术纯以创作为主,无现实上的一切因占有欲而起的束缚,艺术家不要名誉、财产,不迎合社会,因此中外的艺术家,每每一生很苦。中国古话说:文人贫而后工。并不是贫而后工,是去掉了一切个人的、现实的私欲,而能纯以创造为主才工。

1928年4月5日蔡元培致林风眠函,谈及国立艺术院补行开学式一事

大学院设立艺术院,纯粹为提倡此种无私的、美的创造精神。所以艺术院不在学生多少,而在能创造。能创作,就是一个学生也可以。不能创作,一百、一千个学生也没有用。艺术院的林先生及教职员,他们都是有创作能力的人,希望他们自己去创作,不要顾到别的。

大家要认明白,艺术院不但是教学生,仍是为教职员创作而设的。艺术院是纯为艺术的,有天才能创作的学生,一万不为多,一个不为少。 教职员能创作,一样可以办下去。一致创作,供之于社会,这是大学院所最希望的。

注:本文图片及部分资料来源:中国美术学院微信公众号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