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刘明书:养殖旱鸭效益高 另辟蹊径促增收
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记者 蔡鸽 李朋 特约通讯员 张义君 李红梅
鸭子作为水禽的一种,生性喜水中觅食、嬉戏,养鸭离不开水域是人们的传统观念。近年来,国家加强绿色发展战略,在农村推行环境友好型种养业,在不少地方出现了一种新型养鸭模式——种鸭旱养。旱养,顾名思义,不养在“水”里,而是养在“地”上。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荣昌区盘龙镇的书焕果树种植家庭农场。眼见周边果园成林,稻田芃茂,绿荫下的鸭棚内一群群“鸭宝宝”自由自在地嬉耍,呈现出一副美丽盎然的乡村田园画。农场负责人刘明书一边带记者参观养鸭基地,一边自豪地说:“这是我刚引进的5000多只雏鸭,目前出生18天,再有不到1个月它们就能上市了。今年行情很不错,我这边的旱鸭供不应求,销售价一般在13元/千克,从购苗到上市仅需45天,全年出栏数在4万只左右,总产值可达160万元。”
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要想致富,除了要动脑,还要勤劳。2015年,刘明书返乡创业,靠着敢想敢闯和踏实勤劳,走出了一条养鸭致富路。如今,他不仅实现了创业梦,过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还带领乡亲们也加入到养鸭的队伍中增收致富,成为方圆百十里有名的“鸭司令”。
荆棘丛生的创业路
刘明书是地道的荣昌区盘龙镇人,早年和很多农村青年一样,为了生计,也选择了外出务工。据他介绍,自1998年起他一直在新疆从事毛肚批发生意,这一干就是整整十多年。直到突发的一场意外打破了这份“稳定行当”,刘明书不得不转行另寻出路。
众所周知,新疆因独特的地域优势,是久负盛名的“瓜果之乡”。想到自己当时所在的南疆是全国最适宜的红枣栽培地区之一,刘明书看准了红枣种植这个行业。2013年他在当地承包了500亩土地开始种植红枣。由于前期做毛肚生意时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和资源,在他转行种植红枣时,很多朋友也表示支持。刘明书的第二份“事业”就这样顺利地开始了……
凭借着踏实肯干,种植红枣的第一年刘明书就收获了可观的效益。2014年一位从事干果批发的朋友看中了刘明书可靠的为人,邀请他合伙做干果的批发销售生意。在朋友的再三劝说下,刘明书答应了。“当时我们主要是给上海市场供货,以4元/千克的价格收购,然后以8元/千克的价格发往上海各大干果市场,整体收入挺不错的。”谁知好景不长,因为利益纠纷,两个人在合作中出现了分歧,这让在外漂泊已久的刘明书心上又多了一份愁绪!经过深思熟虑后,刘明书做出一个决定:离开新疆,回到那片曾经生育自己的热土。就这样,2015年年底他踏上了归乡之路,回到了家乡荣昌。
回到家乡后,如何择业成了刘明书心里的头等大事。此时,三合村正大力发展种养殖产业,村里不少村民栽种三红柚。看到这些,刘明书决定顺势而为,投身种植业。2016年,他将自己在新疆打工积攒的80万元拿出来,注册了“荣昌区书焕果树种植家庭农场”,并在村里流转了200亩荒地,栽种三红柚。但由于初涉农业,“跨行”的他缺乏专业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导致三红柚生长缓慢,不见效益,最后竟赔了60多万。原本怀着“一腔热血”投身农业,没想到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这让刘明书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中。就在他无计可施之际,堂弟刘虎建议他不妨尝试养殖旱鸭。“我堂弟一直在养旱鸭,当时他已经养了5年旱鸭了,技术比较成熟。那时候我也没有更好的计划,想到都是一家人,有这个信任在,就决定跟着他学养鸭。”
就这样,2016年刘明书花了8000元搭建了一栋不锈钢彩钢瓦鸭棚,首次引进了600只鸭苗,在堂弟的口传心授下,他快速掌握了肉鸭养殖技术。第一批旱鸭平均每只长到3.5千克左右,总销售额1.6万元左右。功无枉使,刘明书赚得了养殖旱鸭的“第一桶金”。
精细化养殖,“旱鸭子”赛过“水鸭子”
首次养鸭获得不错的收入,让刘明书坚信养殖业大有可为。他下定决心继续扩大养鸭规模,2017年在荣昌区农业农村委、区农广校的帮助下,他与农担公司衔接,贷款5万元扩建养鸭大棚,同时引进2500只鸭苗。在刘明书的不懈努力下,第二批旱鸭养殖又大获成功。这一次他不仅还清了贷款,还有了3万元的存款,接着他又继续扩大规模,新建了2个鸭棚,第三批引进了5200只鸭苗……真正成为当地的养鸭大户。
“别看短短的45天就能养成一批鸭子,其实这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哩,从进苗、供料到防病等都需要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旱鸭的产量和品质。”这是刘明书反复对记者说的一句话。他的旱鸭之所以能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也归功于他的“精细化养殖”方式。
优良的品种是养殖的基础,旱鸭的饲养首先要选择抗逆性强、胃肌发达、采食量大、消化能力强的品种。在选择品种方面,刘明书有一套自己的“选苗标准”:“我一般选苗看重毛色均匀,羽毛富有光泽,体型均匀没有畸形,鸣叫清脆响亮的雏鸭,这种鸭子成活率高,而且能够防止养殖过程中出现病死鸭,大大地降低了养殖的风险。”
苗子选好了,怎么供料就成了饲养的关键。刘明书介绍,在供料的时候,要根据鸭子的不同生长阶段制定不同的供料方案。如在雏鸭阶段,要考虑到营养平衡,也要注意适口性,为此他选择含有粗蛋白、粗纤维、钙、磷等营养成分的混合饲料,并设定多餐制,每天喂食的频率保持在3~4次,此外还要遵循“先水后料,无水不喂和自由采食”的原则;在中鸭阶段,他选择富含矿物质的饲料,使肌肉迅速丰满和积聚脂肪,以利于增重和育肥。每天喂食4~5次,任其饱食。经过10~15天的育肥期,增重0.25~0.5千克即可上市销售。
据了解,旱鸭由于自身的保护体制不完善,淋巴系统发育不完全,容易受到病毒侵袭,从而引发疫病。所以在旱鸭养殖中,疫病的防控可谓是“重中之重”。为此,刘明书秉承“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办法。他坚持定期对鸭舍和带鸭消毒、接种,增强其抵抗力,并根据鸭子的不同生长阶段合理调节鸭棚温度、湿度,确保鸭子在最佳环境中生长。
“我们这里的温度、湿度、环境整体都很适合旱鸭养殖,鸭子不用趟水,就在垫料上采食,运动。等到垫料达到使用期限后,将鸭粪从漏缝下清出作堆集发酵处理,作为生物有机肥,达到粪便无害化、资源化利用。这种旱养模式,相较于“水鸭子”可以节水95%,还实现了环保。”刘明书高兴地说。
如今,刘明书的旱鸭凭借肉质嫩、香味浓的优势,在市场上成了“抢手货”,远销四川、云南等地,需要提前预定才能买到。
种养结合,走出致富新路子
旱鸭养殖的路子走通了,刘明书的“钱袋子”也逐渐鼓起来了。刘明书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旱鸭的饲料成本为23.8元/只,鸭苗的成本为4.5元/只,一只旱鸭在上市时重量可长到3.5千克以上,市场价13元/千克,年出栏4万只旱鸭的毛利润在66万元左右。”
“如今规模这么大,你能忙得过来吗?”记者追问道。
“现在我这里基本上属于‘卖完就进苗’的节奏,我和妻子两个人忙不过来,所以常年雇用8位附近的村民来帮忙管理。他们负责打疫苗、日常供料、夜间查看等,不仅解决了我的用工问题,也能给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增收,可谓是‘两全其美’。”刘明书一脸喜悦地说道。除此之外,在农忙用工紧俏时,刘明书还雇用 25位周边村民在养鸭基地、果树基地务工,每人每天的收入为70~80元,最高的时候一个村民农忙时期可以赚4000~5000元/月。
村民李开伯在养鸭基地负责日常管理已经2年了,他告诉记者,自从在这里打工,不仅能赚钱,还能照顾家里,每个月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他非常知足。据了解,刘明书全年支出工人工资20万元左右,有力带动了村民就业,促进了周边村民增收。
眼看着养殖旱鸭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刘明书也没忘记提升自己。他多次参加重庆市农广校、荣昌区农广校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通过培训,刘明书结识了一批宝贵的新农人资源,遇到问题他便请教专家、同行,并外出观摩旱鸭养殖示范基地。学成归来后,便将技术无条件传授给村里的养殖户。记者采访中了解到,6年来在刘明书辐射带动下已经发展了20户养殖大户,支持和帮助30多名养殖户掌握了旱鸭养殖技术,累计带动养殖户增收 400万元。
产业兴,则乡村兴。养殖旱鸭的路子走通了,刘明书却觉得这还不够,他告诉自己家庭农场一定要走种、养结合的绿色生态发展新路,要继续挖掘“第二产业”。于是他继续深研三红柚种植技术,将鸭粪发酵成有机肥后给三红柚施肥,既减少肥料投入成本,又解决了排污问题。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种养结合的优势更明显了,因为三红柚没有使用化学肥料,不仅长得好,品质也得到了大幅提升。随后,刘明书又相继栽植了枇杷、蜂糖李、水蜜桃、砂糖橘、杨梅等品种,在水果成熟季节利用果园采摘的销售模式,将“第二产业”也做得有声有色。“现在果树种植这一块的经济效益在 30万元左右。我全部采用原生态种植方式,所以果子也不愁卖。”刘明书说道。
走过泥泞,方知大道珍贵;经历风雨,更觉阳光美好。现在,刘明书靠着养殖旱鸭,种植三红柚、李子、桃子,将家庭农场经营得风生水起,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下一步,他准备扩大家庭农场的规模,再扩建一个容纳3000只旱鸭的鸭棚,将种养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产销一体”的绿色生态农业模式。同时,他表示要以自己专业上的优势帮助更多的乡亲们,通过细化对他们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农家科技》(2022年09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