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美食家心目中的中国美食之“美”

2022-11-02 15: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家:余胜海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人们在称赞中国的美食时,总是用“色香味俱全”来形容。但在我看来,“色香味”这三个方面还不足以概括中国美食的特色,至少还要加上“形”和“器”这两个元素。他说,一道完美的中国菜,必须满足“色香味形器”这五个元素,才能真正呈现出中国美食之美。

“色香味形器俱美”能给人以视觉、嗅觉和味觉上美的享受,还能沁人心脾,颐养心神,令人甘之如饴,回味无穷。我在刚出版的美食随笔《寻味人间》一书中就介绍了很多“色香味形器”俱全的美食。如:龙井虾仁、松鼠桂鱼、狮子头、北京烤鸭、佛跳墙、开屏武昌鱼等。

色代表美食的色泽、颜色、上色、润色、配色、本色,感官诱人,增添食欲,美化菜品。本色就是菜品原有的色泽;配色指搭色,比如红配绿。美食的色泽之美,具有“先声夺人”的美感魅力,常给人以鲜明、强烈的第一印象,从而影响人的情绪,激发食欲。

美食色泽之美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食品原料的天然色泽,二是用人工色素和调味品增色。

香就是菜肴经过加工发出的香气,煮、炖、炒、煎、炸、蒸、焖、烤等散发出一种香气,能调出不同的香,煮香、酱香、煎香、鱼香,蒸出来的香,炖肉、炒肉的香味。

不同的菜品有不同的味道,如鲜香味、红油味、酸甜味、苦味、甜味、芥末味、胡辣味、辣味、麻辣味、酸辣味、蒜香味、复合味等30多种口味。香气是食物中带有的一种挥发性物质,即食品中所含的醇、酚、醛、酯、醋、酮等化合物挥发后,直接作用于人的嗅觉,使人产生香气扑鼻的愉悦感,是诱发食欲的重要因素。

味道的美直接作用于人的味觉而带给人美妙的感受。食以味为主,味道美是美食之美的主导因素,是食物美感中最具实质性的重要内容。

中国菜虽然讲究“色香味形器俱全”,但核心在于味。味,是一种感觉,又称味觉。色和形之于视觉、香之于嗅觉,归根结底,都是把美味的信息传给味蕾,给人以惬意的刺激,以兴奋味觉神经。中国菜以味取胜,味是中国菜肴的灵魂。从古至今,中国美食均以“五味调和百味鲜”为味之精髓。《黄帝内经》写道:“五味之美,不可胜极”;《文子》则说:“五味之美,不可胜尝也”,说的都是五味调和可以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

“食物的味道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含很多种味,其中酸、甜、苦、辣、咸、鲜是基本味,在此基础上可以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复合味型。其中,咸是主打,鲜是灵魂,甜味温馨,酸味隽永,苦味调剂。酸甜相遇,刚柔相济;甜苦相合,苦中作乐;酸辣相谐,热辣风情;咸鲜相并,甘醇味美。”余胜海说,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又有不同的口味,素有“东辣西酸,南甜北咸”之说。川菜乃“百菜百味,一菜一格”,讲究麻辣鲜香;粤菜则注重海味之鲜香;鲁菜讲究调汤,突出鲜味;苏菜则注重原汁原味,风味清鲜;浙菜清爽酥脆,淡雅细腻;闽菜则一汤十变,酸甜怡人;湘菜厚重热烈,辣香美味;徽菜则古朴典雅,咸鲜醇香。一道菜无论色彩如何鲜艳、造型如何精美,如果中看不中吃,是绝不会受人青睐的。

何谓美味?只要是食客喜爱的味道,就是美味。古人云“物无定味,适口者珍”。有的人喜欢原汁原味,有的人却对复合味颇为欣赏,有的人偏爱清淡,主张菜品以清炖、清蒸为主,有的人则喜欢味浓之菜,对醇香之味,甚至有人对怪味也情有独钟。

味之美恶,除了调味品种齐全、质地优良等物质条件以外,关键在于厨师调配得是否恰到好处。对调料的使用比例、下料次序、调料时间等都要严格要求,要做到一丝不苟,才能使美食真正有味。食物本味、配料和主料之间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协调融合在一起,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水乳交融,达到一定境界,定会给食客以新的感觉。

形就是对菜品有型有样,造型完美,出盘干净有型,整体摆放整洁,看上去很有食欲,美观且有情调、有品味。食物的外观造型之美,具有赏心悦目,增加食欲,给人带来美感的作用。

中国菜造型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如可用食品原料的天然形态造型,也可通过刀工、捏塑、雕刻、拼摆、镶嵌等方法造型。可在烹饪前造型,也可在装盘和上席时造型,还可借助鲜花、水果等来构图。但值得指出的是,饮食的形态美是一种形式美,它必须同好吃这一原则结合起来,才有实用审美价值。

器就指装菜的器具,器是背书。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常说“美食不如美器”,因为饮食中也有审美意识的觉醒,在享用美食时,器具若是雅致,也能有悦目悦心的审美体验。

器是中国饮食文化的要素之一。一般来说,光洁明亮最典雅、洁净之感,淡绿色给人以清新、生机之感,粉红色给人以热烈快乐之感,牙黄色给人以雍容、华贵之感。有些食客在吃完美食之后还将碗翻转仔细观赏一番,爱不释手,它所体现的是一种饮食文化的艺术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由此可见,美器美食完美搭配,才是中国人所追求的饮食哲学。

原标题:《​美食家心目中的中国美食之“美”》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