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天文学泰斗韩天芑去世,享年100岁

唐旭锋/小时新闻、马振 江黎/象山融媒体
2022-11-01 23:03
中国政库 >
字号

那个被业内同行称为“巧摘天星的人”走了。

小时新闻记者从多方获悉,浙江象山籍百岁天文学家韩天芑已于近日在武汉去世。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在10月24日发布了讣告: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优秀盟员、著名天文学家、原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韩天芑,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0月23日9时40分在武汉逝世,享年100岁。

韩天芑,1923年2月生于浙江省象山县海台村。1943年7月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毕业,1943年10月考入中央测绘学校大地测量系学习。著名大地天文学和天文地球动力学家,中国天文大地测量学科的开创者之一,被业内同行称为“巧摘天星的人”。

根据韩老的遗愿,丧事简办,他的骨灰将被送回象山新桥镇,与夫人合葬,完成生前落叶归根的遗愿。 

“很突然,很安详,他没有太多痛苦”

三年前武汉疫情时,韩老一度感染新冠,在浙江医疗队和其他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之下,坚强乐观的韩老很快治愈出院。

自那以后,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多次电话和微信采访韩老及其家属。韩老也成为记者朋友圈中最年长的好友。

今年1月18日,中科院在武汉为韩老百岁贺寿,家乡人民也带去了祝福与贺礼。此前一天,韩老在微信里给记者发来了他再次捐给象山档案馆的一些奖章照片。

今年6月14日晚上10点多,他发来孙女韩时珺拍摄的一张月亮照片。“今晚月亮与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美。”韩老打字的时候,通常都省略标点。

不过,从今年下半年开始,韩老似乎从朋友圈“消失”了。直到前两天,韩老的孙女韩时珺告诉记者:“爷爷已经在上周驾鹤仙去了!很突然,很安详,他没有太多痛苦。”

炮火中求学,与“大地测量”结缘

1923年春,象山新桥镇海台村,一位曾东渡日本求学归来的父亲给自己刚刚出生的儿子取名“韩天芑”。

“芑,嘉谷秀苗。”“芑”的意思,是韩天芑后来自己查字典查到的。

韩天芑出生时,家庭经济情况已不尽如人意,上中学的学费全靠母亲养猪维持。1937年底母亲去世,父亲苦苦支撑整个家庭。

韩天芑先后就读于东溪义阳小学、宁波高级工业学校。1938年,由于日本侵略者轰炸,韩天芑就读的中学迁到乡下,借村民的宗祠加搭草棚为校舍。由于韩天芑家里经济条件有限,高中考的是中技校,学的是土木科,他希望能早一点工作谋生。他在宁波高级工业学校读了不到两年,宁波和浙东等地均遭日寇侵占,学校只得迁往内地。最后又迁仙居县高迁镇,借居民的祠堂作为办学之处,算是安定下来。

1943年,韩天芑和同学一起辗转去重庆求学,在路上,他接到电报,父亲已不幸去世,加上母亲早逝,此刻已无后路,只有往前走。得知当时的“中央测绘学校”招考,不收学费,他报了名。考试那天,正逢日军轰炸,报名130多人,最后考场只有三十几人,但凡有点办法的人都不去考了,他想的是“不读书没出路,留下来就有上学的机会”。

幸运的是,韩天芑被录取了,从此他与大地测量结缘一生。1947年9月,韩天芑从测绘学校大学部大地科毕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测量局大地测量队。当时天文观测所与“中央研究院”的天文台有协作关系,韩天芑的任务是全国的经纬度测量。淮海战役将结束时,韩天芑离开了大地测量队回到象山老家,1949下半年回宁波高级工业学校教书,1950年8月来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从事研究工作。

丈量“星辰大海”,成为“巧摘天星的人”

27岁的韩天芑被调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真正开始了自己的科研历程。

1953年,年仅30岁的韩天芑开始从事天文测量工作。天文测量是一项操作繁琐,耗时量巨大的工作,年轻的韩天芑很快便掌握了当时被称为世界最先进的天文测量仪——威尔特T4全能经纬仪使用技术。

每当夜幕降临,星星出现在天空。韩天芑和同事们便忙开了:观星、测点、记数、计算、绘图……大家争分夺秒,配合协调。测完一处,立刻就得坐上马车奔向另外一处标记点。

每50公里一个点,他们要在短期内完成近百个测点的任务,非得马不停蹄才行!可由于昼夜赶路、作业,很快,测量队中就有队员病倒了,大部分人也累得昏昏沉沉。一个雨夜,同样忙瘦了许多的韩天芑却在苦苦思索着:威尔特T4全能经纬仪,虽说是“全能”,但手工操作比较复杂,计算繁琐,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能不能在“洋设备”上想点“土办法”,改革一下复杂的计算方式……

韩天芑根据科学的设想,悄悄地试用了适于全能经纬仪的简化计算公式。就是这一小小的技术改进,使得原本复杂的重复劳动变成了简单的作业,工效提高了5倍多。就这样,在黄河天文测量任务完成后,年轻的韩天芑也似一颗新星,闪耀出光辉。他使用的简化公式,很快得到国家测绘总局的肯定,被编进了“天文测量细则”中。

韩老早期工作照,左一为韩老。

但韩天芑并不满足。上世纪50年代末期,他又创新地提出了T4全能经纬仪利用接触测微器按双星等高法测时的方法,实现天文测时的半自动化记录,大大地提高了测时的精度,被天文界称为“中国的金格尔法”。

这项科研成果,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国测绘部门用作施测高精度天文坐标的重要方法之一。这期间,韩天芑还组织编算了我国大地天文测量的2628颗恒星平位置表、金格尔星对表、天文基本点测定的最优技术方案等,为天文界专家所瞩目。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从北坡集体安全地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而几乎就在同一时间,韩天芑也接到了一个向“世界屋脊”进军的通知。韩天芑被任命为组长,带领队员去青藏高原进行天文测量,这一壮举将填补我国天文测量史上的一项空白。

但车行到海拔4000多米的五道梁时,因为高山缺氧,韩天芑头晕脑胀,眼发花,站不稳,脸色苍白。但是,韩天芑没有撤下去,队伍中的所有成员团结一心,一起克服了一路上种种困难。他们不断分析实情,不断进行测量科研。

最终,韩天芑带领同事们,成功地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建立了第一个天文基本点,这个基本点精确度高,误差仅为普通天文点位误差的十五分之一左右,韩天芑也因此被业内同行称为“巧摘天星的人”。

那段时间里,韩天芑奔走于全国各地,脚步遍及我国西北边疆、中原腹地、海河流域,为我国早期的测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韩天芑负责筹建武昌时辰站,从事我国综合时号改正楼、地球自转等研究,在国内首先提出在星表系统差中应计入固体潮效应的改正,为我国综合时刻系统的建立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贡献。

20世纪的80年代,韩天芑开始组织研究恒星光干涉技术在天文学上的应用。1989年中国科学院同意成立“光学天文学中高空间分辨率应用和技术研究”题目组,韩天芑被科学院数理化局聘任为研究题目组组长。可以说,韩天芑对发展我国的高精度大地和天文测量工作、培养年轻一代科学研究人员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的根在象山,我一辈子说着象山版的普通话”

韩天芑虽然少年离家求学,但对家乡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每年清明前后,韩天芑都要回到家乡扫墓、祭祖,并祭拜恩师。

2008年,韩老回到家乡象山。

自上世纪50年代起,韩天芑就定居武汉,但乡音一直未改,平时说的都是带有象山口音的普通话。

2009年4月,韩老回到家乡新桥镇海台村,组织村民召开本村远景规划讨论会,号召大家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2017年4月,96岁的韩老来到母校新桥学校作科普报告,与母校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

韩天芑的微信名是“象山海”。他曾说:“不管走到哪里,我都是象山人,我的根在象山,我一辈子说着象山版的普通话。”

2021年,韩天芑将自己珍藏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捐赠给家乡。晚年的他常说有三大愿望:第一个愿望,愿家乡人民富裕起来;第二个愿望,落叶归根;第三个愿望,要将自己的一些老物件捐献给家乡。

2022年年初,韩天芑迎来百岁寿辰。座谈会上的韩天芑依然健朗,他特意请家人录制了短视频对象山县委、县政府和家乡人民表示了诚挚的谢意。他说:“等条件许可的时候,我一定再回家乡看看,祝福家乡更美好!”

2017年,韩老回家乡给小学生作科普报告。

其实,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与韩老有着不解之缘。自从武汉疫情后,韩老与夫人感染了新冠肺炎,在浙江医疗队和其他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很快治愈出院。

小时新闻记者近两年来一直在跟踪采访并关注韩老的状况,先后刊发了多篇报道。

    责任编辑:王晓峰
    图片编辑:胡梦埼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