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建筑师学会95周年①|上海是中国建筑学的起源地
“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稻”可追溯至约6000年前,上海第一道城墙可追溯至近500年前,上海近代的开始可追溯至1843年开埠,上海现代化的开始,则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开始,沿着黄浦江边的一个个“中国第一”,标志着工业化的开始;1917年上海市医学会成立,1918年上海银行公会成立,1927年上海建筑师学会成立(上海市建筑学会前身),医疗、金融、建筑,几乎同时开启了现代化的历程。
其中,成立于1927年10月的上海建筑师学会,翌年“升级”为中国建筑师学会,历史诉说了上海是中国建筑师的滥觞之地,同时也是中国建筑学的起源之地。
2022年10月27日,距离上海建筑师学会成立整整95年,上海市建筑学会举行“上海建筑师学会95周年”纪念研讨会。研讨会由上海市建筑学会第十二、十三届理事长曹嘉明主持,出席研讨的专家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建筑学会第八、九届理事长郑时龄;上海市建筑学会第十、十一届理事长吴之光;上海市建筑学会第八、九届副理事长项祖荃;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唐玉恩;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汪孝安;上海市建筑学会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届副理事长伍江;上海市建筑学会第十三届副理事长沈立东;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卢永毅。
上海市建筑学会举行“上海建筑师学会95周年”纪念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专家们回顾学会成立及发展历史,立足于当下讨论建筑行业的现状及未来,指出“上海是中国建筑学的起源地”,强调“正确认识‘建筑’的定义”、“勿忘第一代建筑师的丰功伟绩”,呼吁“建筑师应回归职责所决定的社会地位”。澎湃新闻为此推出系列报道,本文将围绕“上海是中国建筑学的起源地”进行阐释。
归来:中国建筑师“出发”的城市
研讨会开始,回顾了上海建筑师学会的发展历程,学会在编定职业诫约、规范职业经营范围及收费标准、开展学术研讨、出版学会刊物方面,按照国际模式做了大量工作,从而保证了行业的发展。其中,第一任会长庄俊是近代中国第一位留学美国学习建筑学科的建筑师,1925年,庄俊在上海开设第一家以个人姓名命名的中国人建筑设计事务所,成为回国留学生最早在上海开业的建筑师。
上世纪初,上海步入现代化、城市化的起步阶段,而建筑设计领域缺少华人建筑师。以当时位于租界的“万国建筑群”为例,设计工作几乎被外国“洋行”垄断。第一代海归建筑师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被历史选中的,继庄俊之后,杨廷宝、关颂声的“基泰工程司”,赵深、陈植、童雋的“华盖建筑事务所”纷纷在上海设立,一代精英将学贯中西的创见筑入城市,在半殖民地的年代与外国建筑师分庭抗礼。
由此,以“中西合璧”见长的上海,在城市化的童年时代,便“筑”入了中国建筑师的基因,中外建筑师在“十里洋场”同台竞技,共同“筑”就既丰富多姿又独一无二的城市景象。
“上海的很多老建筑出自中国建筑师之手,他们和外国建筑师一样占据半壁江山。”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指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正是从上海发展起来的,他在梳理史料时发现,1930年至1939年,上海100项大型建筑中,由外国建筑师设计的占43项,出自中国建筑师之手的超过了43项。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汪孝安指出,在半殖民地时期的上海,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与外国建筑师公平竞争,尽管他们几乎没能争取到外滩第一立面的机会,却在外滩第二立面留下了金城银行(庄俊建筑事务所)、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华盖建筑事务所)、聚兴诚银行(基泰工程司)、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李锦沛建筑事务所)、上海银行公会(东南建筑工程公司)等作品。以近代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群体代表人物庄俊为例,赴美留学、回国创业到新中国建设,是他们一生的缩影。
1927年,经过此前一年的筹备,庄俊与设计了南京大戏院(今上海音乐厅)、美琪大戏院、八仙桥青年会大楼(今上海锦江青年会宾馆)的范文照,设计了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吕彦直等7位留洋归来的建筑师,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建筑师学会。范文照于《中国建筑》创刊号所作的《中国建筑师学会缘起》中写到:“因于十六年冬,正式成立上海建筑师学会……并于十七年呈请国民政府工商部备案注册,旋以范围扩大,建筑同志,不仅限于上海一隅,上海建筑师学会为中国上海建筑师学会”。
“先有上海建筑师学会,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建筑师学会,历史诉说了上海是中国建筑师的孕育发展之地。”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以前没有建筑师这一职业设定,与之接近的是工匠、梓人,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师就是当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留洋归来之后才诞生的。
基石:建筑师执业制度与建筑教育奠基者
百乐门、大世界、上海音乐厅(原南京大戏院)、第一百货(原大新公司),出自中国建筑师之手的一座座地标,屹立成民族崛起的一座座丰碑。在将智识与创见写入大地、招展于城市上空的同时,第一代建筑师还是中国现代建筑师执业制度与现代建筑教育的奠基者。
在1926年4月、1926年8月的《新闻报》,先后刊登了上海建筑师学会成立的宗旨——“研究学术、联络会员、尤以建筑师平日执行业务之约束管理为要务”;“联络全国建筑师友谊、提高建筑职业地位、服务社会公益、补助市政改良为方针”;“编订建筑职业诫约、要求建筑界同人公认遵守、以便互保职业上之权利;联络本埠各市政机关、辅助一切市政改良计划;编刊各种宣传建筑事业之文字、以供社会研究……设立建筑研究社、造就绘图人才”。
1928年中国建筑师学会颁布《公守诫约》,奠定现代建筑师执业制度:夫建筑师之事业于国家社会负有极大之责任,盖其建筑物与文化之进步有直接之关系。故为建筑师者,应具纯洁之精神、高尚之道德、诚恳之毅力、灵敏之手腕、精美之艺术思想,方能不负社会之信仰、金银之委托。其平日之举止行动,可不慎之又慎之哉?夫既受人委托,则当本其平日之训练和精神从事周旋。对于委托人当取公正廉洁之态度,介于委托人与承造人之间,则以不偏不倚为宗旨;对于同事、同业应以指导互助为方针;对于公众之事业应放弃一切私利为表率。如是建筑师之地位得日增进,社会信仰亦日益深焉。
上海建筑师学会自成立以来,主要活动包括学术交流、举办建筑展览、仲裁建筑纠纷、提倡使用国产材料等,在促进建筑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3年7月26日,中国建筑工程学会上海分会代表大会召开,宣告正式成立,金瓯卜当选理事长,陈植为副理事长,汪定曾为秘书长。这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由行业知名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组成的行业组织,后来发展为上海市建筑学会,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学会积淀了一大批在城市规划、建筑、市政及其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优秀人才,除金瓯卜外,著名建筑专家吴景祥、罗小未、郑时龄、吴之光、曹嘉明都先后担任理事长职务。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唐玉恩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于1978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研究生进入同济大学,师从曾担任第五届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的吴景祥教授。她指出,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建筑专业研究生,通过罗小未、李德华、吴景祥等前辈与第一代中国建筑师产生“链接”,第一代建筑师们创立的辉煌,让后来的从业者备受鼓舞、受益终身。范文照等开拓者共同制定的《公守诫约》,既是执业的规范,也是做人的规范,今天的从业者们应传承前辈们纯粹的、高尚的道德自律。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补充,近代上海建筑师群体还是中国现代建筑和现代建筑师执业制度、现代建筑教育的奠基者。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学习并应用了中国古典主义、西方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现代主义等多种建筑风格,和外国建筑师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姿的上海近代建筑,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辉煌的一章。
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用“源、流、传、创”四个字来总结第一代建筑师的开拓及他们在95年前成立上海建筑师学会的意义。“源”,即第一代建筑师们在上海的开拓,是建筑学在中国的源头,同时,上海建筑师学会也是今天上海市建筑学会乃至今天中国建筑学会的源头;“流”,指的是从上海出发的建筑师,“流”向全国各地支援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代组建的各大区设计院,其中很多骨干都来自上海,真正诠释了当年范文照写下的“不仅限于上海一隅”;“传”,指数十年来上海学界和业界传承了《公守诫约》中表达的建筑现代性思想,以及话语多元和学术民主的“同济学派”在国内的独树一帜;“创”,指上海建筑师协会成立伊始就拥有的求新求变精神,这种精神能否在21世纪得到进一步的延续和升华,上海建筑界能否无愧于这座大都会所背负的引领创新时代使命,让业界同仁一起为之躬体力行。
上海市建筑学会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届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伍江在研讨会现场提出要“正确认识‘建筑’的定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唐玉恩、汪孝安,上海市建筑学会第十三届副理事长沈立东等专家共同呼吁“建筑师应回归职责所决定的社会地位”,澎湃新闻将在本系列的后续报道中详细阐释。
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在研讨会最后总结发言,“纪念上海建筑师学会成立95周年”不仅是回顾历史,第一代中国建筑师为中国建筑学发展所做的创举,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第一,他们都是在西方“布扎”的教育体系下接受教育,却抱着赤子之心报效祖国的理想回国开创了中国建筑学的现代性,以“文化自信”的坚强意志在中国与国际建筑师同台竞争并获取了辉煌的业绩;第二,他们以国际惯例建立起中国的行业社团组织、以职业道德规范行业自律、以专业的职业操守开展职业经营,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和条款,履行建筑师负责制,向业主和社会贡献建筑师的专业能力从而提供高质量标准的建筑和城市设计,在今天各方呼吁要推行建筑师负责制或总设计师制度的行业发展中具有现实意义;第三,今天的从业者不仅要缅怀第一代建筑师所做出的贡献,更应该学习他们敢于创新,坚持文化自信,加强行业自律,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向业主和社会做出建筑师的贡献。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