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国家高新区十年成就巡礼26

2022-10-31 14: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宁波高新区:高质量实现能级跃升

宁波高新区成立于1999年,2007年升级为国家高新区。2013年宁波市委市政府作出以高新区为主要依托建设新材料科技城的重大决定,核心区规划总用地面积约55平方公里。2018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宁波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波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高新区“一区多园”发展战略,形成“一区十园”联动发展格局,成为宁波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的重要支撑。加快提升“一区多园”能级,成立“一区多园”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近年来转移到分园和周边地区的优质企业达300多家,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实施“五引领五倍增”科技争投攻坚行动,全社会研发投入、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技术交易额等指标三年实现翻番。2021年,核心区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25.6亿元,占GDP比重达8.85%;实现有效发明专利4100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83.8件;拥有有效高新技术企业430家;全年超过24.2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超过30%。近十年,全区企业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16项、市级44项,其中永新光学、激智科技分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宁波高新区加快发展新材料、软件与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和智能制造、科技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在膜材料、汽车电子、汽车安全、光学器件、生物医药等细分前沿领域成效明显,建成了宁波软件园、智造港、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智慧园、检测认证产业园、民和文化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园,涌现了一批领军型企业,均胜集团列入市千亿级工业龙头培育企业,美诺华、激智科技、海尔施列入五十亿级企业培育计划,4家企业获评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3家企业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芜湖高新区:打造宜居宜业的魅力高新

芜湖高新区于2006年被批准为省级高新区,2010年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区域核心面积6.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芜湖高新区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形成了“一个体制、两高融合、四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形成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微电子及第三代半导体、大数据及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及高端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

十年来,芜湖高新区突出“高、新”特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发展活力加速释放。全区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1个,省级研发平台101个,市级重点研发创新平台13个;获批安徽省重大工程、重大专项9个;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到155件。创业氛围浓厚,现有在孵企业311家,累计孵化企业1082家,毕业企业383家。不仅如此,芜湖高新区将好的营商环境视作阳光、水和空气一般不可或缺,积极施行链长制,启动承诺制改革,先行推开政务服务O2O模式、试点政务服务一站式办结、开展G60、长三角“一网通办”等,着力创建最优营商环境。

在此基础上,2021年,芜湖高新区经济总量攀升至533.14亿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8.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09万元,年均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0.4%;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年均增长14.9%。芜湖高新区综合排名升至全国第36位,先后获批全国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等。在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芜湖高新区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芜湖)经济带建设,沿江打造十里江湾人民公园,激活长江、青弋江、漳河等水系资源,推动水岸同治、水脉连通,全方位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高新。

咸阳高新区:砥砺奋进十年路

2022年是咸阳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的第十年。十年来,咸阳高新区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让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产业集群次第花开、创新动力持续奔涌、民生福祉大幅增进。

十年来,咸阳高新区在综合排名、产业布局、科技创新、宜居宜业等方面不断突破。2021年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中上升到第84位,较2015年前进了40位,是近年来排名进位幅度最大的国家高新区之一。工业产值由2012年的81.2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807亿元,增长近10倍;进出口总额由2012年的1.9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202.3亿元,增长近百倍,成为咸阳重要的发展引擎和增长极。

十年来,咸阳高新区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推动产业跃升——形成了电子显示、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型合成材料四大主导产业。

在电子显示领域,通过加快建设G8.5+基板玻璃生产线项目,加强芯片、半导体等配套项目的招引,补齐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打造了“芯屏器合”的产业链体系。目前,咸阳高新区已吸引近40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初步形成了从石英砂到电视整机的全产业链。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咸阳高新区围绕秦星雷丁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以乘用车整车生产为突破口,大力招引汽车关键零部件、通用零部件等项目,快速形成产业规模,目前已落户25家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

在生物医药领域,咸阳高新区围绕加快建设武汉光谷生物城及高新医院等项目,由中医药制药向体外诊断试剂、生命科学及干细胞领域拓展,目前已集聚医药企业50多家。

在新型合成材料领域,咸阳高新区围绕天成航材、国科镁业等新型合金材料,加快建设贵金属大宗物流交易中心,招引一批航空航天、深海装备制造配套企业。

清远高新区:打造粤北地区科创高地

自2015年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以来,清远高新区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相继获批国家火炬高性能结构材料特色产业基地等9个国字号品牌,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80家。

近年来,清远高新区对标“湾区服务”和“湾区速度”,修订完善了《清远高新区促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清远高新区加快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部分政策支持力度为粤东西北领先,并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地市看齐,构建了导向更明确、惠企面更广的政策体系。

该高新区坚持加强创新主体培育,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平台、承接科技项目开发。截至2021年年底,高新区共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获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207家。

围绕主导产业,构建产业链条。清远高新区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资源和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突出产业“建链、固链、强链、补链”;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外溢,新材料主导产业体系逐步壮大,形成了上游稀土、稀散金属,中游强合金材料、特种型材、单晶铜,下游电子电器设备、光电子元器件的全产业链。与此同时,高新区积极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汽配产业,为粤港澳大湾区汽车整车生产进行配套,实现区域产业链相融;积极承接大湾区外溢产业,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园、广汇国际钟表产业城、演艺装备产业城等专业化园区建设。

未来,清远高新区将走好“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条路,力争实现建设国家一流产业园区、工业发展再造一个高新区、国家高新区争先进位再进一步“三大愿景”,高质量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九江共青城高新区:奋力冲刺“十百千”目标

自2018年获批成为国家高新区以来,九江共青城高新区牢牢把握“高”“新”定位,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己任,紧抓科技创新核心,着力提高创新能力,竭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四年来,该高新区考核评价排名从159位提升至133位,火炬纳统企业数同比增长64%,高新技术企业数同比增长176%,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9%,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7%,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同比增长19%,并相继获得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及“江西省重点工业园区”等荣誉。

九江共青城高新区精心打造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批复以来,该高新区新签约引进工业项目215个,总投资额937.7亿元,新开工项目194个,新投产项目126个。南昌大学光氢储技术产业园、昌宜新材料、华腾医疗等项目当年签约、当年投产,刷新了项目建设的速度。

近年来,九江共青城高新区主动融入九江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化“人才+资本+产业”模式,发展“院士+研究院+产业园”新模式,以高水平创新平台促进高质量科技创新。培育壮大企业梯队,大力实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鸭鸭、江中、亚华、清越等企业上市,大力引进培育产业配套头部企业科创平台。目前,该高新区共有企业27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9家,高新技术企业72家。

共青城高新区将加快推动实现“十百千”发展目标,即培育10家头部企业,工业基础设施投入100亿元,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打造“人才+服务洼地”“项目+产业高地”“科创+创业福地”,推动各项工作奋力赶超,以优异成绩交上一份满意的高新答卷。

原标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国家高新区十年成就巡礼26》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