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亵渎名画能推动气候议题?有可能,但也会引来政府严刑峻法

澎湃新闻记者 南博一 实习生 周安琳
2022-10-31 21:02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当地时间2022年10月14日,英国伦敦,气候运动组织抗议者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内向梵高的画作《向日葵》泼番茄汤。视觉中国 图

近日,从向梵高的《向日葵》泼番茄汤,到朝莫奈的《干草堆》泼土豆泥,欧洲气候活动人士的抗议手段越发激进。这样的手段是否能达成气候活动人士的初衷——激起公众对气候议题的关注,还是会适得其反,反而扭曲了大众对气候议题的认知,将之视为“洪水猛兽”?欧美的多位学者和各研究机构对此的看法并不一致,激进的气候抗议手段引发的争议远未终结。

10月14日,两名来自环保组织“停止开采石油”的气候活动人士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向梵高的画作《向日葵》泼洒了罐装的番茄汤。9天后,环保组织“最后一代”的两名气候活动人士又在德国巴贝利尼博物馆向莫奈的画作《干草堆》泼洒土豆泥,以抗议化石燃料的开采。

当地时间2022年10月23日,德国波茨坦,巴贝里尼宫博物馆内,两名气候问题抗议者将土豆泥泼在莫奈画作《黄昏下的干草堆》上。澎湃影像 图

这一系列亵渎名画的事件引发世界舆论哗然。气候抗议组织视之为胜利,认为他们的气候保护诉求终于得到了关注。但也有学者分析认为,类似的激进抗议手段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上述两个气候抗议组织的负责人表示,对名画下手本是无奈之举。“停止开采石油”的发言人梅尔·卡林顿称组织此前采取的温和抗议手段无济于事:“我们曾在路边抗议,封锁石油码头,但媒体关注度几乎为零。这一切都没有名画上的一滩番茄汤来得有效。”“最后一代”的发言人卡拉·辛里奇表示:“人们会感到震惊,于是开始讨论这些事件。这便是他们开始关注气候议题的契机。”

据德国媒体“德国之声”报道,有学者认为,虽然激进抗议手段引发的舆论评价褒贬不一,但的确能够引导公众关注气候保护事业,因此行之有效。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社会政策讲师奥斯卡·伯格伦德长期研究气候变化抗议活动与非暴力抵抗(civil disobedience)手段间的关系,他分析道,不具备破坏性的非暴力抵抗往往难以引发公众关注,因此无法带来任何改变。专职研究公民运动对社会变革影响的社科调研机构“社会变革实验室”的负责人詹姆斯·奥兹登则认为,如果这类抗议活动引发的舆论反响只集中在其“破坏性”上,而不是其诉求,那么这场活动就是失败的;但只要能引发任何关于气候的讨论,那么它就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激进抗议手段也有可能会遭到舆论反噬,导致其效果适得其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教授罗伯·威勒就持此观点。他认为,亵渎艺术品的抗议手段极有可能导致公众视抗议者为极端、无理,并疏离类似抗议活动。

“社会变革实验室”的调查却表明,对激进抗议者的不满情绪并不会影响抗议活动的整体形象。例如,根据该机构的调查数据,“停止开采石油”组织于2020年发起一系列激进抗议活动后,公众并没有因此反感气候保护政策,人们反而可能更愿意支持气候保护事业。剑桥大学和牛津布鲁克斯大学进行的另一项小规模民意调查表明,在英国气候抗议组织“反抗灭绝”于2019年开展激进抗议活动之后,人们参加游行等非破坏性抗议行动的意愿略有增加。

奥兹登称这种策略为“激进侧翼效应(radical flank effect)”,即社会运动中激进侧翼的存在可以增加公众对温和派的支持,使后者看起来更合理。他形容称,“类似于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让奥兹登与伯格伦德更为担忧的是,某些激进抗议手段可能会成为政府将抗议活动归罪化的借口。目前,英国已经通过了对抗议活动施加限制的法案,内容包括更严厉的刑罚,以及对由抗议产生的音量更严格的限制。

“这是非常严厉的,因为抗议活动本就是嘈杂的、破坏性的。而现在,任何不同意抗议活动主张的人都可以说它太吵了,并给它扣上非法的帽子。”奥兹登说。

英国政府还拟定推行一系列针对抗议活动的限制性法案,具体惩罚措施包括禁止某些抗议者与他人交往、禁止他们利用互联网组织违反法律的抗议活动等。伯格伦德分析称:“如果公众对激进抗议手段的印象恶化,那么他们很可能会支持政府的这些限制。而这些限制本是不合理的。”

    责任编辑:朱郑勇
    图片编辑:施佳慧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