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湘妹子评论 | “招弟”改名:显性或隐性的性别歧视都应被打破!

2022-10-31 11: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萌萌哒湘妹子 湘妹子 收录于合集 #湘妹子评论 14个

文/周雅婷

近日,河南女孩芃芃(原名招弟)成功改名的故事引发网友关注,甚至一度登上热搜。在因名字而自卑的群体中,“招弟”“招娣”们占了不小比例。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民法典,对于姓名更改的规定有所变动,成为包括芃芃在内不少人改名的契机。改名审批成功后,芃芃觉得“如释重负,涅槃重生”。“招弟”们将自己的名字更换,这意味着她们的人生迈向了新篇章。

在社交平台上,叫“迎弟”的女孩分享了改名的经历。(图/澎湃新闻)

姓名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标签,是人与社会直接产生联系的沟通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姓名有了更多的期望,因此姓名的影响意义就得到了扩大和延展。“招弟”、“盼弟”等名,就直白地体现出了家庭内部的对于“生个男孩”的渴望。

这样的名字,通常只会出现在女孩身上。将一个人的姓名赋予与自身无关的意义,甚至还承载着长辈对另一个还未出生男孩的期盼,这对她们来说,意味着自己的名字只是作为家庭内部期盼的“工具”,父母对女孩作为“人”的个体性视若无睹。

出于心理学上的“期望效应”,父母给孩子的名字赋予一定的意义后,在孩子成长、教育中,也会有意无意地凸显这方面的倾向性。当孩子懂得了名字的含义,得知父母在自己出生时最希望的是下一胎是个男孩,这种倾向会潜移默化地令孩子产生“我是不重要的”的认知,极易对自身性别产生怀疑、不认同。同时,生活中存在的或明或暗的“偏心”也会加剧这种自我怀疑,给孩子成长带来无尽的伤害。

户口本上的曾用名“招弟”,看上去只是名字的变换,实际上是女孩们“找回自己”的过程。她们通过拥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得到了对自己价值的肯定和认同,这既是对家庭错误性别观念的反抗,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输入“王招娣”“王招弟”的关键词,某省份能查询到1348名重名者,女性占比100%。(图/澎湃新闻)

“招弟”们改名的行为值得鼓励,但我们仍要对“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保持警惕。截至今年10月24日,国内某省叫“招弟”之类名字的女性超过1万人。其中20岁以下的有380人,这表明“重男轻女”仍在一些家庭里根深蒂固。尽管民法典赋予了“招弟”们变更自己姓名的权利,但芃芃改名时遇到的波折也提醒着我们,不要忽视了这些名字背后的落后思想与她们所遭遇的歧视。

2022年10月30日,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对妇女的政治权利、人身和人格权益、文化教育权益、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财产权益、婚姻家庭权益等各方面权益作出规定,着力破解妇女权益保护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招弟”们改名的权利和自由,就是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中重点完善的人格权益保障内容之一。

在追求男女平等的道路上,显性或隐性的性别歧视都应被一一打破,任何人的姓名都不该被贴上他人的标签,改名后的“招弟”们,拥有了不被他人定义的自信人生。而我们更需要做的,则是拔出陈旧、腐朽的观念,让每个女孩都不必为挣脱他人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姓名、性别锁链而困扰。面对“招弟”背后的父权制认知,要摧毁“招娣”存在的语境,实现民法典中对姓名权的尊重,我们还有一段不短的路途要前行,并且还有很多的努力要去做。但“招娣”改名所显露的性别平等意识萌芽,无疑是珍贵而值得重视的。也期待更多的人敢于对这些性别歧视沉疴顽疾“宣战”,在消除性别歧视、推动文明进阶的广阔舞台上取得更大的成果。

扫一扫

看漫说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编辑丨依依

二审丨吴端

三审丨欧阳灵溪

原标题:《湘妹子评论 | “招弟”改名:显性或隐性的性别歧视都应被打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