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50岁前一事无成,80岁成一代宗师
延祐二年(1315年),在宋亡36年后,元朝终于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
那些期盼出仕济世的汉族读书人,一个个兴奋不已。
同样胸怀大志的黄公望,却在这一年决定,不再追求“出人头地”。
时年47岁的黄公望,本在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张闾手下任书吏,却因张闾被参“以括田逼死九人”一事受牵连入狱,沦为阶下囚。
从23岁受徐琰赏识开始,二十多年间,黄公望虽然为吏时间断断续续,但到了四十多岁,他还没放弃这种秘书工作,可见他始终对通过胥吏为官这条路心存希望。
但这次牢狱之灾,让他彻底心凉了。
出狱后,才华横溢的黄公望并没有选择科考之路,而是当起了算命先生,云游四海,提笔作画。
年近半百,别人看来已经是半截身子入黄土的年纪,黄公望却重获新生。
因为,他学会了放过自己。
人生的路,不是只有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被裹挟着往前走。
黄公望从“吏人”化身为“痴人”,终于在山水之间,走上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黄公望(1269-1354)。
黄公望最著名的江湖名号叫“大痴道人”,他晚年沉溺于山水之痴,无人不知晓。但是,他的前半生,又何尝不是个“痴人”?
痴在他明明生不逢时,还要逆势而行。
1269年,宋亡前10年,黄公望出生于平江常熟(今苏州常熟)。但那时的他还不叫这名,姓陆名坚。
生于乱世,他的童年过得并不安稳。
往前大半个世纪,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从此对外扩张,不断南下。到1235年,元军灭金后,开始集中火力对付南宋。到1271年,忽必烈将国号改为“大元”,正式建立元朝。而此时的南宋,已是强弩之末。
1275年,陆坚6岁,不断南攻的元军终于来到了常州一带。
根据史籍记载,常州一役战况惨烈,元军“杀常州之民数百人,煎膏取油,作炮掷于牌杈上,以火箭射之,其火自发”。城破后,进行了屠城。距离常州并不远的常熟,估计也未能免于战火。
史载,陆坚幼年丧父。也许,他的父亲就是死在了战乱之中。
四年后,南宋在崖山海战后彻底覆灭。持续多年的离乱,似乎在这一刻画上了句号。而10岁的孤儿陆坚,也已过继给了永嘉黄氏,在那儿过上了新的生活。
过继之时,永嘉黄氏已是90岁高龄。由于黄氏一直无子,看到这个孩童,笑逐颜开,说了一句:“黄公望子久矣。”意思是,黄公我盼望得子已经很久了!
因此,陆坚被改名黄公望,字子久。
在这个富饶的家庭里,黄公望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聪慧过人,11岁左右就参加了神童试。
许是年老的养父曾有所期待,自幼饱读四书五经的黄公望,满腔都是“兼济天下”儒家的入世思想,“少有大志”。
然而,这却是为自己的人生选择了“困难模式”。
若是在宋朝,像黄公望这样才华横溢的士子,出仕是再寻常不过的事。然而,放到元朝来看,这是个对汉族文士来说万分煎熬的选择,尤其是南宋遗民。
过去几百年,让无数底层读书人得以摆脱阶级、出人头地的科举制,在元朝的统治下,遭到了雪藏。
元朝政府虽不事科举,但对一些名气大、有过任职的士人进行征招,如嘉兴陶菊隐、桐庐孙潼发等人。但这类人坚守气节,拒绝入仕,是元时南宋遗民的典型心态。
也有一些人,看淡了王朝更替,把济世安民看得更重,如宋室之后赵孟頫。但这种选择,在当时被认为“失了气节”,饱受诟病,当事人内心亦十分煎熬。
▲赵孟頫(1254-1322)。
因此,汉族文士选择出仕,第一重煎熬,是心里“失节”这一关;第二重煎熬,则是在科举停废的情况下,要做好长期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
这些对黄公望来说,似乎都不是极大的困难。
此时的他,可谓是又痴又勇。
黄公望在文化积淀深厚的吴地成长,不断积累,达到“经史九流之学无不通晓”的境界。他潜心等待机会,一直等到了20多岁。
那年,黄公望到杭州西湖游玩,偶遇时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的徐琰。
一番交谈过后,黄公望给徐琰留下了极好的印象。等到徐琰接任浙西廉访使,便聘他为书吏,担任一个类似秘书的职务。
根据南宋遗民的记载,元代社会里,人分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黄公望受官赏识而为吏,确实是条出仕的好路子。
只是,他骨子里的不羁,让他草草结束了第一次胥吏生涯。
据传,黄公望因为穿着朋友送的道袍前去赴宴,被徐琰当众呵斥之后,愤而辞职。
反正,1299年,随着徐琰赴京任翰林学士,黄公望也离开了任所。
此时的黄公望,已到而立之年。大概,六年来的原地踏步让也他产生过一些怀疑,于是,他返回家乡常熟虞山居所。
面对眼前的好山好水,他提起画笔,决定投心习画。
在他的人生里,有过大约十年的空窗期。这段时间,他广泛交游,一边作画,一边等待下一个机遇。
到43岁那年,他又等到了,地点还是杭州,认识的还是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此人名为张闾。
黄公望再一次因为才学被辟为书吏。
黄公望一生中,参与的最出名的项目,莫过于“经理田粮”。这是通过核定田亩数量来核定税收,以此检查各家各户是否有瞒报、漏报。
然而,张闾做事急功近利,不恤民情,结果引发农民起义。本已遭到治罪,再被其他官员参了一本,说张闾办事闹出人命。元仁宗便将他下狱查办。
黄公望在张闾手下办事,也受牵连入狱。
原本,等到四十多岁才再次出任书吏,也不是多光荣的事,这次入狱,仕途上有了污点不说,更让黄公望对元朝政府的统治感到失望。
在他入狱的延祐二年,1315年,元朝重办科举。虽然通过科举出仕的概率很低,但按照成功学的说法,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逆行了半辈子的黄公望,此时,却不想再耗下去了。
天地悠悠,精彩万千,何必死磕一条路。
不要为了所谓的沉没成本,影响未来的选择。
▲《水阁清幽图》。
从决心出仕,到选择出世,黄公望完成了内心的一次蜕变和进阶。
“归田终寂寂,行世且浮浮”,他在天地山水之间,纸墨画笔之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出狱头两年,他在松江一带以作画、卖卜为生,“流浪”了两年有余。
年至五十,终于想起了有些重要的事情要办。
他跋山涉水,匆匆赶往吴兴松雪斋主赵孟頫处,请求指点一二。当黄公望有幸再见这位著名的前辈并得其传授,兴奋不已,在诗作中高呼:“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
▲《快雪时晴图》(局部)。
往后几十年,黄公望都在潜心作画,他的作品,多是为朋友所作。
得画最多的,是一个叫危素的人。
尽管两人相差30多岁,但丝毫不影响交流。黄公望对唐宋绘画十分痴迷,而危素恰好藏有一些稀世珍品,如顾恺之的《秋江晴嶂图》、王维的《寒林晚轴图》等。危素从不示人,但因为对方是黄公望,危素十分慷慨,任其把玩。两人一一赋诗吟咏,写下题记。
在诗画活动上,危素率真而放逸,与黄公望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黄公望如此“疼爱”这位朋友。
黄公望画《秋山招隐图》时曾题诗,说:“结茅离市廛,幽心幸有托。”之所以能迅速进入隐士的角色,他的精神归处,除了秀逸的山水,还有通达的道教。
以全真教为代表的新道教,在元时兴盛不已,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
早年间,黄公望结交过不少道教好友,应该接触过一些道教思想。只是,在经受打击之后,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1329年,年逾花甲的黄公望与倪瓒一同上圣井山,拜金月岩为师。他改号一峰道人,后又易姓名为苦行,号净墅,又号大痴。
全真教提倡“渊静以明志,德修而道成”“耕田凿井,自食其力”等思想,与黄公望的精神诉求无比契合。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加入全真教,过上“非俗非仙,半醒半醉”的生活。
这时候的他,虽然出世,但仍对世俗生活保持热爱,与多人往来,切磋画艺,教授学生,开教堂传递教派思想。
元代诗人贡性之曾作诗赞颂黄公望:
此老风流世所知,诗中有画画中诗。
晴窗笑看淋漓墨,赢得人呼作大痴。
这名洒脱风流的老画家,晚年多次来往于虞山、松江、苏州、富阳等数十个江浙地方,广交好友,看遍山水,好不痛快!
晚年的黄公望,平静得仿佛不像一个“活人”。
好友倪瓒曾说,“能画大痴黄老子,与人无爱亦无憎”。因为足够平静,没有太多世俗的欲望,才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艺术珍品。
黄公望最著名的画作,大多创作于得道归来,70岁之后。
他自称“生平嗜懒成痴,寄心于山水”,他的痴,其实是一种旁人不能理解的平静。
在黄公望居住过的富阳一带,民间流传着一个“雨淋岩”的传说。
相传,当年黄公望来富阳三山乡陆家村附近的山林漫步,头戴竹笠,脚踩芒鞋,独自一人坐在一块奇峭的岩石上欣赏山中景色。
然而,天空不巧下起了大雨。如此情况,一般人都赶紧跑去避雨,黄公望则不然。他被眼前的山中雨景迷住了。他一直坐在岩石上,动也不动,直到雨过天晴,山色清空,方才返回住处更衣。从此,村民把这块岩石称为“雨淋岩”。
这番传说,跟明人笔记中的记载异曲同工:“黄子久中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为。又居泖中通海处,看激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不顾。”
若不是内心足够平静,怎能做到视风雨为无物。
关于他的心境,最直观的表达,莫过于后来名扬天下的《富春山居图》。
至正七年(1347年),已经79岁的黄公望在道教师弟无用禅师的陪同下来到富春江畔,游览山川胜迹。无用向黄公望索画。他爽快应下,不过,一画就是四年。
黄公望作画,从来与名利无关。四年间,他走走停停,随身携带画笔工具,在细细的观察和揣摩后进行速写记录,等有灵感了再在画卷上画上几笔。
为什么将《富春山居图》称为山水画史上第一代表作,是因为,这幅画不仅让人看到了高超的笔墨技巧,更让人看到了天人合一的绝妙境界。
唯有画家内心足够通透、平和,才能画出如此细致、动人的山水。
▲《富春山居图》。
也难怪自画成以来,引得无数人为之痴狂。前有吴问卿死前,留下遗言,烧《富春图》用来陪葬;后有盖章狂魔乾隆随身携带,疯狂题字,宠爱无边(虽然是对着赝品)。
明人董其昌说:“寄乐于画,自黄公望始,开此门庭耳!”黄公望开创了一个纯粹为了抒怀心情的绘画派别:
绘画无关政治、宗教,也不是为了集体,重要的是画中有“自我”。
而赏画者,则通过画家的自我,洞见自己。
黄公望的后半生,都奉献给了绘画。他与天地相通,用眼睛、用画笔、用心,记录下最真实的人间风景。
除此以外,还写下作画多年的心得经验《写山水诀》,为后世留下极其宝贵的艺术财产。
元人戴表元评价黄公望说:“身有百世之忧,家无担石之乐,侠似燕赵剑客,达如晋宋酒徒,至于风雨塞门,呻吟盘礴,欲援笔而著书,又将为齐鲁之学,此岂寻常画史也哉!”
此不寻常之人,终年86岁。
他的长寿,离不开内心的豁达和平静。
他将个人情思毫无痕迹地融入到画作之中。因为内心足够豁达、热爱,所以山水足够纯粹、生动。观其才学与作品,无愧为“元四家”之首。
在经历失败挫折的时候,有的人会抑郁成疾,一蹶不振;有的人则是打不死的小强,坚信柳暗花明又一村。
还有很少人,是像黄公望一般,选择了放下。
拒绝内卷,不再执着于世俗的成功。
在世俗的成功之上,还有更大的意义,更高的价值,值得追寻。
正如黄公望死后五百多年,一位美国诗人所写的那样:
我曾踌躇在树林里的岔路上,然后
走上了人迹罕至的那一条,
从此,一切都不同了。
参考文献:
浦仲诚:《黄公望新考》,古吴轩出版社,2016年
寿勤泽:《丹青圣手:黄公望、王蒙、吴镇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王瑞来:《写意黄公望——由宋入元:一个人折射的大时代》,《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11年第4期
- END -
原标题:《50岁前一事无成,80岁成一代宗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