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视野 | 准确定位、措施到位:以产权市场推动全国统一要素和资源大市场建设

2022-10-31 11: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载:《中宏网》2022年10月27日强国号

作者:

周小全 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党委书记、董事长;

蔡敏勇 中国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协会首任会长,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原党委书记、总裁;

熊忠辉 新闻学博士、上海老科协副秘书长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坚持让实体经济站在经济发展的“C位”,迫切需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其中就要求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

产权市场作为我国要素和资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构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市场体系,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新时代赋能产权市场成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示范性、引领性和推动性的力量,新机遇赋予产权市场承担先行探索建设全国统一要素和资源市场的创新责任,新使命赋予产权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担当。

产权市场是要素和资源市场的精髓和生命

《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要素和资源包括土地和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能源、生态环境,应该说,《意见》中关于要素和资源的认知相比以前更加完善、更加科学。

简而言之,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时投入的各种资源”。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土地和资本“三要素说”很长时间被世人认同。我国1997年十五大报告谈到“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时,明确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技术被列入生产要素范畴。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产权市场被放在第一位。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其中要求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建设,以及“加快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并从现实操作角度强调“规范发展产权交易”。

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作为重点”。完善产权制度是改革的第一重点。具体来说,完善现代产权制度需要健全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交易和产权保护等四根支柱性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改革的第二重点。我国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的根源在于要素配置扭曲,要推进结构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本途径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了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四大重要原则:“市场决定,有序流动;健全制度,创新监管;问题导向,分类施策;稳中求进,循序渐进”,强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至2022年《意见》发布,“要素市场”进一步发展为“要素和资源市场”,强调了土地和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等要素与能源、生态环境等资源在统一大市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广义的产权已经覆盖到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上。每一种生产要素和资源都有自己的产权,产权是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内在属性。土地要素中有土地产权,劳动力要素中有劳动力产权,资本要素中有资本产权,技术要素中有技术产权,数据要素中有数据产权,能源和生态环境资源同样也有产权。产权不同于一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而是高于一般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看,产权是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的精髓和生命。

产权交易与要素和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密切相关。各项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根基和载体都涉及产权制度,每类生产要素和资源都有产权,都需要上市流转,在实践中,各项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流转都涉及产权交易。产权流转顺畅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程序的产权运作和交易,使产权的各种权能的所有人获得产权收益。因此,需要健全完善产权流转市场,建设统一要素和资源市场都会与此建立联系,非标产权市场在资本要素市场的作用就可以大大发挥出来。

要素市场化配置和产权制度的完善密不可分。没有健全完善的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就难以实现;没有健康科学的产权市场,要素和资源市场的统一建设就会迟滞。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事关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能否顺利推进,事关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能否顺利完成。

产权市场具有构建统一要素和资源大市场的制度优势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在于打通要素和资源市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素和资源市场,需要打破市场壁垒,破除地区分割和行业限制,实现制度规则、流通体系和市场监管的统一。其中,有效的制度规则是建立有效统一大市场的制度性保障基础。

中国产权市场是要素市场建设的先行者,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发展,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制度。1988年,武汉、四川乐山两地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产权交易中心。以此为开端,中国产权市场在没有任何国内外可借鉴经验的环境下探索前行,成为我国要素和资源市场建设的先遣队。三十多年来,产权市场的服务范围从最初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逐步拓展到股权、债权、知识产权等现代产权制度所涉及各类要素的有序流转和优化配置,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需要使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及时有效地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优化组合、循环流转。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开放的国际化产权市场体系,是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的先期任务。产权市场建设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为制定统一大市场的制度规则提供良好的基础性借鉴。

一、产权市场制度规则基础较好。

我国产权市场是在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服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产权市场交易规模迅速增长,规范程度不断提高,市场影响力日益增强。特别是2004年2月1日,由国务院国资委与财政部联合发布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开始,国务院国资委及全国各级国资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在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交易和产权保护等四个支柱性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较有效的做法、取得了较丰富的经验,为产权市场的规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要素和资源市场的类型虽然有多种,但规范发展所需要的制度规则的基本原则具有普遍性,可以在产权市场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推进和完善。

二、产权市场服务要素范围较广。

在长期的市场建设实践中,产权市场坚持提升服务功能,加快要素和资源交易业务创新,较好适应了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其平台优势不断显现,交易规模呈跨越式发展。

中国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协会(以下简称中国产权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产权市场5大类业务(产股权、金融资产、自然资源、环境权益和招标采购),26类子业务,共实现交易额22.3万亿元。在2012至2021年10年间,产权市场累计交易额突破90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9%。截至2021年底,全国70家产权交易机构共控股或参股249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专业平台,发展包括产权交易投融资参与方、经纪机构、会计审计机构、法律服务机构、拍卖和招投标代理机构、资产评估机构、金融科技服务机构等各类会员9.6万余家。

产权市场体系的服务范围已经深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多个关键领域,对实体经济发展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推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提升了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水平,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在统一要素和资源市场的建设进程中,产权市场需要突破原有交易范畴的局限,在原来的建设国有资产流转平台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和创新以要素市场化配置为核心的全要素、全资源交易业务。比如,2014年12月投资成立的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先后推出“数据星河”“数+12”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成为全球第一家大数据交易所。

三、产权市场设施联通标准较高。

我国产权市场通常由各地政府批准设立的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属性的产权交易机构作为主体,其交易行为也须受国家及相应地方的国资管理、财政、金融及其他相关部门多重监管。

产权交易机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社会公器”,是组织各类资产、资本、要素交易的“中立方”,要承担多种社会职能,社会公信力较强。2011年,由中纪委推动、国务院同意、民政部登记注册,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了中国产权协会。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组建的唯一一家全国性行业协会,其协会党委受国务院国资委党委直接领导。在有效促进市场信息的联通、统一产权交易信息发布机制方面,中国产权协会搭建了“全国产权行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为其他类别要素和资源交易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在国务院国资委和各级国资监管部门、中国产权协会的领导下,我国产权市场始终坚持规范化、市场化、数字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以完善产权制度、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为主线,已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围绕理论体系、制度(法规)体系、信息(网络)体系、信用(文化)体系、自律与风险防控体系、市场服务体系、标准化体系和教育培训体系等八大体系,建成了高标准互联互通的全国产权市场基础设施。

202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提出,健全要素市场治理,进一步发挥要素协同配置效应。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需要健全要素和资源市场运行机制、提升要素和资源交易监管水平。虽然这些目标已经超出了传统产权市场的基础交易范畴,针对的是如何更专业、更优化、更高效、更公平地实现市场化配置要素和资源的问题,但是,发展新格局赋予产权市场开拓进取的责任和使命,在统一要素和资源市场的建设中,产权市场需要积极参与健全要素和资源市场化交易平台的建设工作,特别是围绕科技成果、大数据等现代要素的交易和能源、生态环境等资源的配置,进一步深入推进相关体系的拓展、创新,形成涵盖产权界定、价格评估、流转交易、担保、保险等业务的综合服务体系,促使全国产权市场高标准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促进要素与资源市场畅通流动。

鼓励先行构建重点区域统一要素和资源市场

近两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相继印发实施,加上最新公布的《意见》,多轮中央层面谋划部署的重磅文件都释放出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信号。但是,我国疆域广阔,各地资源禀赋差异较大,要求全国齐头并进并不现实。统一大市场并非要求全国整齐划一,而是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下,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

在落实中央工作部署上,各地产权交易机构坚持问题导向,相互借鉴有益经验,理清思路、明确重点。特别是长三角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和广东领衔打造的粤港澳大湾区要素和资源市场,大力推动“软制度”的统一和“硬设施”的联通,已经显著提升了区域要素和资源市场的竞争效率。

一、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要素支撑。

作为形成财富的原始要素,土地和劳动力是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所依赖的基本生产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广东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推进省市县镇四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率先实施用地计划指标改革;全面推进了拆旧复垦、垦造水田及指标交易,激活沉睡的农村土地资产和产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完成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提供了实践经验。作为经济、用工和制造业大省,广东的人力资本需求巨大,人力资本市场成为劳动者就业和人力资源流动配置的主渠道,各类人才资源通过市场实现招聘、求职、流动,战略性新型企业招聘、高端人才求职及流动市场配置比例达90%以上。

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地区的土地和劳动力要素市场发展不均衡,全国性土地和劳动力要素的统一市场建设,需要区域性市场先期探索和成熟。以广东为节点,可以考虑在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推行土地和劳动力要素市场一体化的建设。以此为参照,可以分别在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探索土地、劳动力要素市场配置一体化机制体制。在此基础上,加快探索完善土地和劳动力要素市场统一建设的政策协同、多层次多领域一体化合作的制度。

二、加快发展统一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动能。

多年来,上海联交所发挥在非标资产交易方面形成的平台优势,通过跨境业务、离岸业务的积极探索,积极促进产权市场与证券市场双轮驱动、非标与标准化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做强做大国内国际金融大循环。当前,在浦东新一轮开发开放的发展形势下,加快推进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是打造浦东“引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为产权市场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供新平台。

在广东,证券市场与产权市场共融发展的复合型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以广东省交易控股集团和广州、深圳交易集团为代表的产权交易机构,已经发展成为要素和资源高效配置的非标准化、复合型资本市场枢纽,直接服务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目前,全省产权、股权、金融资产交易市场相继完成整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金融基础设施基本形成。

在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进程中,依托上海、广东的做法和经验,继续探索健全完善产权制度,加快发展统一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产权非标资本市场与标准资本市场的对接和共融,推进各类非标资产证券化,鼓励要素交易平台与各类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合作,可以推动资本要素市场发展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为其他要素和资源的统一市场建设提供金融动能。

三、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支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具体举措,在技术要素方面,着力激发技术供给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世界主要国家建立了比较规范成熟的技术交易市场。美国国家技术转移中心(NTTC)、欧洲创新转移中心(IRC)、德国创新市场(IM)、日本的Technomart、英国技术集团(BTG)、韩国技术交易所(KTTC),通过信息网络和数据库的平台建设、风险投资保障、多主体投资等手段,建立了较为有效的技术转移体系、技术交易服务体系,促进了本国或地区间的科技成果转化。

我国在技术产权、知识产权等要素市场的建设方面也进行了有力探索。比如,广东省交易集团牵头组建的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通过交易制度、流程、模式、品种创新等方式,充分发挥粤港澳知识产权要素集聚优势,使其逐步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广东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和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知识产权质押登记融资金额等均排名全国第一。

在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上,我国产权交易机构也初见成效。2014年12月投资成立的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成为世界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机构,2019年12月山东产权交易中心投资并控股的省数据交易公司,成为全国第二家大数据交易所。2021年11月成立的上海数据交易所,全新构建“数商”新业态,形成全国首发的数商体系、数据交易配套制度、全数字化数据交易系统、数据产权登记凭证、数据产品说明书,在推动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引领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方面作出创新。广东2021年出台《广东省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推动数据新型基础设施、数据运营机构和数据交易场所等核心枢纽建设,初步构建起协同高效的数据要素流通体系,推动数据资源有序跨境流通。2022年9月30日,广东省级数据交易所成立,在数据交易模式、交易主体、交易标的、交易生态、交易安全和应用场景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

总之,为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大市场,我国不少区域已在技术要素、数据要素产权交易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创新。未来,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各地区可通过完善技术成果转让价格形成机制、技术成果转化公开交易与监管体系等方式,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可借助大数据健全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完善数据“数价”和信息使用费形成机制,依法合规开展数据交易,引导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

四、培育发展统一的用能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与国际碳交易。

能源市场和生态环境市场密不可分,治污成本和用能成本密切相关。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从立足能源与生态安全的大格局出发。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依托上海成熟的绿色金融和资本市场体系,正在大力推进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金融化探索,推动金融市场与碳市场的合作与联动发展,促进以碳排放权为基础的各类场外和场内衍生产品创新,为交易主体提供多样化风险管理工具,逐步将上海打造成国际碳交易中心、碳定价中心和碳金融中心。

广东省拥有碳排放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两个市场平台,具有能源和生态环境交易品种开发、绿色金融增值服务等方面的市场优势,初步构建了统一的环境与资源要素配置平台,开展了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及绿色金融创新,为粤港澳大湾区环境资源市场化优化配置与绿色金融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和广东两地可以加快构建国际化的、统一的环境与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市场平台,开展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交易,拓展碳基金、碳质押、碳保险、碳债券、碳信托、碳期货、碳指数等金融产品业务,充分发挥碳排放权融资功能,满足交易主体多元融资需求,推进形成多层次碳市场和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交易中心,为全国环境能源统一市场的建设发挥引领性作用。

五、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型交易平台,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球范围内立足数字技术的全球化要素和资源重组带来的增长机会,已经成为推动国际贸易增长和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数字技术应用改变了传统经济形态,通过算法、互联网重新链接起来,生产方式将发生重大变革,可以为打破区域壁垒、行业壁垒提供技术路径、解决方法,促进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

数字化生产的接单分解、生产组织过程都是在网络上推进,且不以企业为中心组织生产,而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可以实现生产过程与消费链和供应链智能互联、与消费者和服务者平台智能互联、与社会资源智能匹配,是非常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它可使生产过程的效率一直延伸到供应链和客户端,可大大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效率,同时也可伴随出现新的智能化金融服务。

建设全国统一要素与资源大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的交易品种、业务量、投资者、信息数据等将大幅增长,需要处理更多的交易业务和市场服务,加强交易平台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迫在眉睫、催人奋进。2020年5月,中国产权协会数字产权委员会成立,提出创新应用新场景、新生态,推进产权交易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部分地区产权交易机构已经行动起来。比如,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采用3D可视化等技术,创建交易场所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在数字化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接下来,全国产权市场需要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产权建设进程,打造全数字化的产权交易机构。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依托人工智能、算法算力、元宇宙等数字技术和工具建立的能有效服务数字经济的新产权交易平台将会诞生,它可以促进经济社会跨区域跨行业的政策协同、多层次多领域一体化合作,有效推动区域发展一体化机制制度创新,带来一种与传统做法完全不同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化配置方式。

加快推进全国统一要素和资源大市场建设的建议

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我国近几年来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领域。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体系,一方面,要有效打破区域封锁和市场分割,形成要素和资源跨区域流动的体制机制,持续推动区域要素市场的协同性和一致性提升,实现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生产要素的统一高效优化配置格局,进一步优化要素市场功能;另一方面,要有效沟通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功能,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类所有制参与的要素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促进国有资本与非公资本双向深度融合。产权市场需要逐步搭建起服务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混改的桥梁,从原有的以国有资产流转为核心的制度性平台逐步向以要素和资源市场化配置为核心的全要素、全资源交易平台转变。

综上所述,产权市场虽然已经具备构建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的基础设施载体,但鉴于全国市场发展存在不平衡性,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存在区域和行业间的差异性,建议国家可以选择改革需求迫切、工作基础较好的区域优先开展试点,为推进全国统一要素资源大市场建设积累实践经验。为此,需要做好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基础设施,以及健全服务体系等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立足全局高度,对区域间、行业间、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破除要素和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壁垒,以便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

一是加强全国性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法,保证全国“一盘棋”。各地区应当服从全国大局,相互协调,避免无序的交易牌照资源竞争,以及设置区域壁垒、条块分割的做法。要全面加强全国执法检查和保障,废除不符合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目标的地方性法规,为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减少制度壁垒。

二是在国家重点战略区域、省级层面先行先试。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可以依托产权市场,深化公共资源与非公共资源交易融合发展,研究明确各类要素和资源交易纳入统一产权市场平台体系的标准、规则、流程和方式,积极破除要素和资源交易领域的区域壁垒、条块分割。

三是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多路径探索跨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地方政府关于产权市场的政策和制度设计,应当坚决杜绝设置“小市场”,不应当固守属地产权交易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可以支持产权交易机构之间跨区域和跨所有制交叉持股、并购重组。

四是发挥中国产权协会等行业组织作用,通过制定行业规范、标准、自查自纠等措施,强化行业自律,有效防范风险。

目前,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泛珠三角、西部、东北等区域先后成立了产权交易共同市场或联盟,常州创业投资集团联合多家省级交易机构共同打造以e交易平台为代表的联合共享模式,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建成覆盖全省17个市州、直管市的分支机构体系,这些做法推动了产权交易资本市场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这些做法是产权交易市场对推动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探索,也为建设全国统一要素与资源市场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二、夯实基础设施。

《意见》提出,“完善市场信息交互渠道,统一产权信息发布机制,实现全国产权交易市场联通”。实现市场信息机制的互联互通,是构建高标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基础。产权市场应当继续夯实基础设施,强化各类市场主体对信息渠道的互通共享,便利市场主体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

产权市场需要依据要素和资源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快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飞速发展的技术应用,建立健全产权市场一体化平台,大力发展平台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产权市场可通过依法公开市场主体、投资项目、创新资源、产量产能等信息,不断提升各交易机构的服务品质与服务效率,分享行业交易信息,同时竭力消除“信息孤岛”,推进信息网络体系的互联与互通。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平台联通,深化整合多地、各类型要素和资源的交易平台。提升产权市场服务能级,有效实现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等五大重点要素以及能源、生态环境等资源的规范化交易。注重产权交易平台与其他平台的融合链接,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平台间的信息有效联动,加快产权市场数字化转型。

二是流程管理,通过产权交易平台进行交易流程全生命周期规范化和数字化管理。通过对确权、登记、托管、信披、推介、交易、结算、数据等流程进行数字化管理,推动非标市场与标准化资本市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对标标准化资本市场流程监管,提高产权市场交易的规范性和流动性。

三是风险防范,推动“一网交易+大数据+监管”模式建设。进一步推动产权市场通过数字化、专业化、精准化、增值化以及全流程的增值服务,通过量化测度、评估模型、预警管控、脆弱性判断等流程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实现监管业务的数字化实时记录、及时处理,并与“一网通办”等多平台基础设施连通,为联合监管提供数字化信息通道。遵照《意见》“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深化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对交易参与主体进行全方位多维度信用评价,同时依托大数据分析,加强对风险防范、信用分析、定价估值的精准判定,丰富监管手段。

三、健全服务体系。

产权是要素和资源的精髓和生命,完善的产权制度、健全的产权市场体系有利于统一要素和资源大市场的建设。

三十多年来,产权市场立足基础交易,不断拓展业务范畴、创新管理方法、提升服务质量,在广度、深度和质量上下功夫,形成了“八八六六”服务体系。“八八六六”服务体系中,第一个“八”指八大模式,即信息模式、会员模式、推介模式、交易模式、盈利模式、数据模式、结算模式、风控模式;第二个“八”指八大属性,即流动性、配置性、可度量性、融资性、低成本性、盈利性、跨地域性、规范性;第一个“六”指六个服务,即服务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服务企业并购重组和混改、服务企业增资扩股、服务知识产权和技术交易、服务科技企业资本运作、服务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第二个“六”指六大功能,即信息集散功能、价格发现功能、产权融资功能、要素配置功能、价款结算功能、规范交易功能。事实证明,“八八六六”服务体系有效推动了产权市场的良性发展。

在打造统一要素和资源大市场的历史进程中,产权市场应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奋发有为、敢争一流,以“八八六六”等服务体系为基础和依托,加快新型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应用,不断深化服务改革、创新服务模式、增强服务质量,拓展产权交易市场化的空间广度、内涵深度、配置高度,推动产权资本市场可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健全完善要素和资源市场数字化服务体系,摒弃小步快跑、中速发展的传统思维,立足由中速向高速、极速发展,抓住可以形成庞大新市场的元宇宙应用等每一个重要机遇,拓展可以形成交易流量的每一个市场平台,开发可以推动规模化交易的每一个产品,联合可以合作的每一家机构,培养可以成长为领军人物的每一位产权人,构筑“平台型、流量型、数据型、网络型、控股型”的具有跨国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现代化非标市场交易集团。

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历史进程中,我国产权市场的内涵与外延将极大丰富,产权市场将进一步助推新发展格局形成;资本市场功能将不断完善,将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服务国资国企和相关企业的改革发展,激发科技创新新动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布局与推动科技产业和科技企业集群形成,活跃企业并购及混改重组和增资扩股,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