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征程奋进者|她是村民的“嬢嬢”,让老村落焕发新生机
【编者按】
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历史属于奋进者,正是一代代开拓进取、砥砺前行的人们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浦江之水奔涌不息,千万人的努力与付出成就了今天的上海。
今年是新时代新征程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2022年8月起,澎湃新闻持续推出“新征程奋进者”系列稿件,致敬在平凡岗位上拼搏奋进的行动者。
吴房村十里桃花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在距离上海中心区域直线距离约4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世外桃源”,粉墙黛瓦、错落有致。
这里是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作为上海市首批九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吴房村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游客前来。从长期的“经济薄弱村”到“网红村”,从臭水河到涓涓细流,在吴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秦瑛的领导下,老村焕发新生机。村民则通过土地流转的租金、集体企业分红的股金和劳动薪金,实现了增收。
改变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网红村”如何能“长红”,让村民通过乡村振兴鼓起“钱袋子”,始终是秦瑛摸索的议题。
老村成为“世外桃源”
2017年,吴房村还是一个经济薄弱的老村。农房灰暗低矮、河道黑臭、土地板结贫瘠、房屋大量空置,面临着“村老、树老、人老”的困境。
那一年,秦瑛正式担任吴房村党总支书记。随后,和美宅基创建、田园综合体改造等一系列重任接踵而至,她一门心思想要建设好吴房村。一年后,得益于前期改造治理,吴房村入围上海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开始“大刀阔斧”改造。
百年旧村要变桃源,每家每户宅前屋后的设计图纸都需要给村民把关。“我家土灶头要保留,帮我加固一下”“门口河道不要冲着我家,风水不好”……面对村民的要求,秦瑛逐字逐句记录在册,在设计稿上对照再三进行标注。她和运营团队一起研究设计方案,提出修缮建议,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尊重村民的风俗习惯。
秦瑛在工作中(左二)
经过改造,曾经的村居危房摇身一变,成为江南庭院,浑浊凌乱的小河浜也变得清澈。村民感到惊喜,“在这住了大半辈子,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家会变成‘世外桃源’。”
环境改善了,吴房村的发展得有持续动力才行。秦瑛算了算,村里能拿得出手的,就是空置率极高的宅基地和农用地。于是,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她带领班子探索宅基地、承包地使用权流转,让闲置的老房子发挥更多价值,以此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不过,这在当时还是新兴事物,一开始,几乎所有村民都提出了疑问,“风险会不会很高?会不会被骗?”
于是,秦瑛先后组织村民代表召开了近30次会议征求意见,对村民担忧的问题,挨家挨户谈心。可是一段时间过去,大家仍处于观望状态。口说无凭,秦瑛组织村民参观了浙苏田园综合体案例,希望扭转村民的观念。
这时,党员老吴站了出来,他被秦瑛事无巨细的解释打动,成为签约“第一人”,并在小组内动员自家亲戚,再带动周边的邻居。
逐渐地,局势明朗起来,村民纷纷加入签约行列,签约工作慢慢铺开。有村民告诉秦瑛:“你做得对,价格也是合理的。”最终,耗时6个多月,61户家庭成功签约。
村民重燃生活热情
秦瑛深知,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是生活富裕。如何与村民建立稳定、持续的利益联结机制,她开始破题。
一方面,通过流转承包地、宅基地等,村民每年都能获得一定租金收益。集体建设用地运营产生的效益还会按股金给村民分红,让村民成为股民。
不过这还不够。随着年轻活力涌入,吴房村焕发着新生,也给村民带来更多机遇。
吴房村现有一支年轻的管理运营团队,其中不乏“海归”以及双一流高校毕业的专业人才。园区还吸引了不少文化创意和科技企业入驻,工作人员同样以青年为主。秦瑛希望,年轻人能带来新思路,为吴房村创造更多可能。
其中,特色黄桃农业遍布吴房村。围绕黄桃特色产业,秦瑛引入优质企业,导入产业、文旅等要素,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为了解决黄桃种植所面临的“三老”问题,管理运营团队联合上海市农科院合力研究技术改良,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本地环境的标准化栽培方案。
改变同样发生在村民身上。流转出土地后,村民还是可以种植耕耘了一辈子的黄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从个体户变成在公司赚薪金的员工,收入上涨,还省了不少心思。
从种植集中化管理,到农产品加工制作、市场营销体系打造,再到休闲旅游,吴房村打造了“黄桃+”全产业链模式,名为“吴房有桃”的农产品及衍生品应运而生,如今已小有名气。
村里老人多,为了让他们就近就业,秦瑛多次调研排摸,设置了“守护家园”就业岗位。村里的民宿建成后,村民费阿姨成为了一名保洁员,向游客介绍起民宿来头头是道。她还向年轻人学会了如何使用咖啡机,她说:“年轻人会的东西我也要会。”
目前,已有110名村民在示范村一期园区实现不同程度的“家门口”就业,“租金+股金+薪金”多层次增收模式初显成效。
秦瑛感到欣慰:“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他们的眼神里流露着幸福。”
“网红村”如何“长红”
吴房村出圈了,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节假日民宿一房难求。秦瑛没有止步于此,她总在思考,“网红村”如何能“长红”?
引入社会资本后,秦瑛带领班子全权负责一期园区“后创建”时代的项目运营管理,探索“吴房运营管理模式”。截至目前,通过统筹运营、整体管理,示范村一期园区已入驻42家企业,注册企业超过150家。
秦瑛时常和企业负责人聊天,她问道:“为何选择我们吴房村?”有企业负责人告诉她,吴房村环境优美、很安静,而且企业在这里运行,成本还低。
因为看好乡村发展,唐海栋自2019年来到吴房村工作,两年后,他在这里创业,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主要面向农业智能化、闲置宅基地的智能化管理。“对我来说,其实很震撼,吴房村一点都不像一个村子,更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标准化经济园区。”唐海栋感慨。
让他感动的是,无论是早前在运营管理公司工作,还是后来自己经营公司,秦瑛都给予了他很大帮助。他形容秦瑛“言必信,行必果”,从公司办理注册开始,她就安排了专人解答各个方面的疑难问题、当地的扶持政策等等。公司遇到问题时,秦瑛也在第一时间帮助他们咨询相关部门、妥善处理。
为了让入驻企业更好地融入吴房村,秦瑛会定期举办活动,组织企业、村民和村委一起互动。唐海栋感触颇深,村民比他想象中的更好打交道,久而久之,也让他对吴房村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现在我们在这里办公的年轻人都非常自豪地称自己是吴房村的新村民,我也把吴房村推荐给了我们的合作伙伴。”唐海栋说。
吴房村一点一滴的变化,秦瑛都看在眼里——不仅在于环境改善、企业入驻,还在于村民观念的改变。“以往,老百姓认为只要安稳就好了,但他们现在已经认可我们的工作,比如看到其他村组环境很好,他们也会提要求,我们不能落后。”秦瑛说,“老百姓都很欢迎我们能把乡村振兴持续推进下去。”
在吴房村扎根18年,秦瑛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正因为全心全意为村民着想,村里小辈总以“嬢嬢”来称呼她。在他们看来,只要有“嬢嬢”在,吴房村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一路走来,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秦瑛还是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参与、见证吴房村的“蝶变”。“我热爱吴房的每一寸土地,乡村振兴等不来、也送不来,我会以斗志和信心迎接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来。”她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