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统一认识,拿出实招,以改革推动中国西部高质量发展

2022-10-31 18: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本文是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首席顾问、中国投资咨询公司原首席经济学家,新疆兵团党委、兵团原副秘书长刘以雷在 2022年10月29日下午在第88届中国改革国际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

党的二十大作出了重要判断,即“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我国向全面现代化迈进的核心主题。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重点区、深水区的改革广度与深度,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强改革顶层设计;也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突进深水区,啃硬骨头,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建立并完善基础性制度框架。这一点对于西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冲击,我国西部地区缺乏内生性高质量发展要素和动力策源的“短板”更加突显。因此,统一认识,以改革实招破解我国西部高质量发展难题必要且紧迫,借此机会,我谈几点认识。

一、我国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新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在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政策体系支持下,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推动改革走深走实,形成了调整结构与转变方式并举、转型升级与动能转换并举、增量扩面与提质增效并举的显著成效。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在经济总量上,西部地区GDP规模增长了2.25倍,从2012年的10.64万亿元提升至23.97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8%上升到21.15%,增加了1.35个百分点。在创新培育上,西部地区高新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2940家增加至2020年28236家,增加了25296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达到19个,略低于中部地区21个。同时,目前西部地区先后设立了6个国家级新区,5个自贸试验区,占全国国家级新区总数的31.6%,占全国自贸试验区总数的27.8%;先后建立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9个。不难看出,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西部地区形成了较好的高质量发展根基,形成了领域更宽、起点更高、视野更广、思路更新、布局更优的五大变化。

此外,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公共服务与东部和中部的差距逐步缩小,产业协作及关联配套服务逐步改善,建成了一批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大数据、会展服务等服务业加快发展,以文化旅游、健康养生、娱乐休闲等功能为核心的旅游康养产业加快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多数西部省(区、市)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升,在某些高端制造行业和服务领域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部分传统产业正经历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改造,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了我国发展战略的回旋空间。

二、我国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在新的时代坐标下,推进西部的高质量发展,事关大局、事关长远。目前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发展阶段既有与全国共性一致的地方,也有自己的许多卡点瓶颈。

(一)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还不足

一是投资政策依赖性较强,制造业和民营经济投资增速相对不足。其较高的投资增速主要来自以“铁公基”为代表的基建投资,以市场力量为主体的制造业投资、民营投资增长动力支撑不足,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以前明显放缓。

二是经济发展效益效率相对较低。西部绝大多数省份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低于全国同期值,且西部的工业企业利润率相对偏低,半数的西部省(区、市)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和单位产值利润率低于同期全国性均值。

三是新兴产业发展相对不足。新兴产业是未来支撑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和自主产业,在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产业科技正在加速重塑传统产业形态,推动产业区域结构、产业链、价值链重新组合。近年来,尽管西部新兴产业发展取得较大突破,但受制于多重因素,西部地区的新兴产业规模相对较小、数字经济发展相对不足,难以承担起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担。

(二)创新驱动的支撑力还不强

一是从科研经费投入看,西部各省(区、市)的科研经费投入总额和投入强度均相对较低,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1000亿元的六个省份(广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山东)均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四川进入全国排名前十位,陕西、重庆和云南等进入前二十位,有7个西部省(区、市)在全国排在后十位。科研经费投入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的7个中,只有陕西属于西部。

二是从企业科研经费投入看,西部各省(区、市)企业的科研经费投入强度总体上偏低,相互之间差距大。在全国排名后十位中有6个省份在西部,多数西部省份不到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全国排名前三位的一半。企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与西部企业的创始人、高层管理人员的开拓创新意识,以及企业经济实力、企业类型与创新型人力资源缺乏、创新制度环境建设相对滞后等紧密相关。

三是创新要素和劳动力结构来看,受区位条件、科技研发平台、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差距,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西部的科技创新资源要素相对不足。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程度或者产业结构的提升程度相对滞后于劳动力素质结构的提升速度,或者说是经济制度并未能为劳动力提供足够的激励,高层次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总体数量和占全部劳动力比例均相对较低。

(三)产业链与产业升级难度还较大

近年来,尽管西部各省(区、市)主动承接国内外的产业转移,实现了产业链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是高附加值产品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除四川、陕西、重庆等省市外,西部大部分地区产业配套并不完善,资源基础、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各不相同,培育优质产业的能力和成效参差不齐,难以形成规模化承接中高端产业合作的条件。同时,以资源型产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国内国际正面因素与负面因素相互交织的影响下,进一步弱化了产业政策对培育产业新动能的有效性。这种转型的坎坷、调整的阵痛可能会持续性地叠加存在。

(四)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良好的营商环境与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推动和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基础支撑。在这一方面,西部各省(区、市)仍然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例如,一些地区的经济政策更偏向鼓励生产而非鼓励创新,更偏向促进数量扩张而非质量提升;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不尽合理,在创新驱动、资源环境、民生改善、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约束力度不强。同时,西南地区的营商环境总体上好于西北地区,在制度“软实力”上区域内部的分化特征逐渐明显。《中国营商环境指数蓝皮书2022》的数据显示,指数得分前100位的城市中,西南地区有8个城市上榜,而其他西部城市营商环境指数得分普遍处于中下游水平。

//“东数西算”算力枢纽与数据中心集群 图源:国家发改委

三、推进我国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基于上述的困难与挑战,推进西部高质量持续发展,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要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护住稳定经济的基本盘,在改革与发展的动态视域下化解内外部矛盾、抵御经济下行压力及冲击。具体来说,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统一改革认识,筑牢高质量发展思想基础

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高思想认识,把二十大精神落实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全面激发市场活力。以高质量发展推动西部地区现代化的实现。强化改革顶层设计,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为切入点,推动西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促进实现不同类型地区互补发展、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民族边疆地区繁荣安全稳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高质量发展制度基础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和要素活力的关键。没有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就不可能有西部地区的真正高质量发展,因此,一方面要以制度框架的不断完善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率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另一方面,着力建立开放、包容、创新的软环境,以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公正、更加有序、更加便利的市场体系和秩序,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增强创新发展的动力,充分发挥西部市场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布局

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强化有效制度供给、有效政策供给、有效技术供给,推动西部生产力布局调优,提升经济增长从数量增长转向效益增长转变,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在调整生产力布局和平衡西部发展这方面,主要涉及企业跨地区投资、产业跨地区布局、人才跨地区流动、创新要素跨地区配置,要从生产力要素、各种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组织的错位互补、协同融合下功夫,进一步凝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合力,跨越发展关口,和全国同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四)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支撑

创新是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产业高级化的重要动力支撑,新业态、新产业、新经济的培育发展与创新紧密相关。创新驱动与核心技术突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西部来说,单靠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政府投资推动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实现可持续稳定较快发展,更难以自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目的。因此,西部各省(区、市)应构建开发性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推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

一是尽快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体制政策环境,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建设研发、试验等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协同创新,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

二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西部地区应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政府、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要素,构建创新资源共享机制,探索创新技术合作模式,完善产学研合作制度,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持续动力。

三是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良好的创新生态包含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科技创新税收激励政策等,应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引导形成良好的鼓励、尊重、保护好创新成果的社会环境,使创新主体能得到合理回报,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五)构建高能级现代产业体系,提升高质量发展持续动能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此,下一步,西部各省(区、市)应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新业态、新产业,着力构建高能级现代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发展基础和拥有丰富多样的特色资源禀赋优势、在“一带一路”上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区位优势,聚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推动生产方式升级。以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制造服务业与制造业形成的相互支撑、相互需求的紧密关系,最终实现制造服务业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目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