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推动转制院所回归公益,聚焦底层技术

澎湃新闻记者 周頔 
2022-10-28 19:01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陈学东  主办方供图

10月28日,在“2022中国实体经济论坛”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机集团总工程师兼副总经理陈学东表示,我国制造业目前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创性、颠覆性、变革性技术成果不多;第二,工业基础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供应链尚不能完全自主可控,质量效益指数偏低,缺乏世界知名品牌;第三,资源能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单位制造业能耗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第四,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的水平亟待提升。

陈学东表示,未来15年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要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对此他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加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总体规划和推进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分类组织实施。开展突破工程,解决“卡脖子”问题,降低对外依存度,实现供应链自主化;开展短板工程,夯实工业基础,挖掘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开展卓越工程,锻造优势产业,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实现产业链现代化。与此同时,要建立可持续推进机制,将当下急需和长远发展相结合,将市场与政府相结合,将国防与民用工业相结合,将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结合。

要重视智能制造相关产业基础,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统筹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聚焦重点领域,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智能制造进园区,提升产业集群智能化水平。提升智能制造公共服务能力,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支持,促进智能制造快速发展。完善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

第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国家级研发平台建设,优化体系布局。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转制院所回归公益,聚焦底层技术,成为原创技术“策源地”。鼓励龙头企业成为产业链链长,联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设立制造业基础、共性技术、工业母机、重大装备等四个领域的创新平台,增强制造业原始创新、前沿技术突破和产业基础能力。推进新型创新网络建设,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建设制造业创新载体。

第三,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和创新创造精神的优秀企业家与战略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对于高技能人才培养,要健全激励保障制度,加大表彰力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推进校企联合现代学徒制教育;鼓励企业兴办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终身教育培训机制,提供进修深造机会,不断提高员工职业技能;加强应届毕业生、在职人员和转岗人员的数字化技能培训,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深化新工科建设,在智能制造领域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和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陈学东总结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程度直接关乎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要坚定不移地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提高质量、效益和效率,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和智能化变革,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周頔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