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部关于殡葬业的国产剧,一堂 “稀缺”的死亡课
你思考过死亡吗?有人跟你聊过生死吗?每个人都听说过的殡葬行业,究竟是怎样的?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躲不过去的坎儿,也是每个社会都无法回避的课题。
胡宜安教授是国内第一个在大学里开设生死课的老师。在广州大学,这门叫生死学的选修课很是火爆,关于生死的理性讲述每年都会吸引许多学生走进课堂。
生死学的课程介绍上,写着这样的文字:“以生死为核心概念,以当下生命为立足点,通过解除生死问题的神秘性,赋予生死问题以神圣性,旨在以死观生,优化自我生命。”
是的,以死观生。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死亡并不只存在于生命最终的那一刹那,它贯穿于我们整个人生。
理解死亡的过程,同样也是理解生命的过程。看待死亡的角度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周遭世界和当下生活的理解。
令人遗憾的是,国人不爱谈死亡,在许多人眼中,这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儒家思想讲究的是“未知生,焉知死”,倡导积极入世,但与此同时,生死教育,成了我们许多人共同缺失的一部分。
在直面死亡的时刻,人们习惯性地将悲伤与惊恐的情绪无限放大,用回避甚至是逃避的方式走过死亡之下的阴影,像躲避瘟神一样,想要快速地翻过这一页。
今年,广州大学生死学的第一堂课,面对台下坐着的零零后学生们,胡老师在他的课堂上,用了一种更为轻松的方式再次打开了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
他给大家播放了影视剧《三悦有了新工作》的片段。
这是一部青年治愈成长剧,却也是一个带有深刻“晦气”烙印题材的影视作品,可能也是中国第一部殡葬行业题材的电视剧。
原本学舞台设计的95后姑娘赵三悦,误打误撞进入了殡仪行业,在殡仪馆负责遗体的入殓工作,成了一名遗体化妆师。
这位95后的小姑娘,带着对这份职业的未知、误解和恐惧,在工作的过程中亲历和感受着人生百态与世事无常,逐渐感悟生死,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感和意义感。
这些年,职场剧早已屡见不鲜,律所、教育、房地中介、医院、公关、时尚、工厂…….几乎所有的“职场”都曾被搬上荧幕。
唯独,殡葬行业始终是空白,毕竟,这个题材在大众视野中多少带着点“晦气”。
《三悦有了新工作》,一部“晦气”的国产剧,以轻喜剧治愈的路线填补了这个空白。
主创团队用一种寡淡克制,真实却不失温情与人性的视角,演绎出殡仪馆里上演的一幕幕有关生死的人间戏剧。一批在殡仪馆工作的、平凡却闪光的年轻人的“职场”,也跃然荧幕之上。
放下偏见是直面死亡的第一课,是时候聊聊死亡这件事了。
目前,中国每年去世人口都超过1000万。换句话说,每分钟都有大约19人与世长辞。
但中国却只有五所大学开设了殡仪专业,每年新增的科班毕业生不到800人,远远达不到行业需求,远远满足不了“真实的死亡需求”。
主人公赵三悦,这样的95后年轻人投身于殡葬行业,可能是偶然,也可能是无奈,是误打误撞,也可能是阴差阳错。和所有的年轻人的“职场”一样,他们,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充满戏剧性的职业故事。
除却工作本身带来的压力和难度,他们时常还要面对生活中的冷眼。租房被拒是常事,逢年过节的喜庆场合也总是需要退避三舍。
还记得2020年年底,一位95后姑娘因为以寿衣模特为职业受到关注,上了微博热搜。在她眼中,自己的职业是在“帮人们在生命最后一刻体面告别”。与微博上的一片赞扬声不同,在现实生活中,妈妈劝说她辞职,同学聚会她刚自我介绍完职业就有同学因为害怕而开始躲避她。
偏见源于误解,误解源于避而不谈。
在胡老师的课堂上,死亡则不再神秘,濒死体验、临终关怀、生死态度都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他带着学生们通过写遗嘱、写墓志铭的方式感受死亡。
对于许多无法走到生死学课堂上的观众来说,《三悦有了新工作》这样一部带着喜剧与治愈色彩的“下饭剧”,可能比苦大仇深的严肃剧集更容易接受。
更何况,观剧的过程也不乏对生死的思考,像是补上了一堂缺失了很久的生死课。这也是一堂“稀缺”的死亡课。对于“死亡教育”来说,这仅仅是第一课。
如何缓解对死亡的焦虑,建立对殡葬行业工作者的理性认知,在死亡的阴影下寻找到生命的意义……这可能是每个人都得面临的人生“课”,没有考试,也不需要成绩,但终归,都会感受,都要经历。
撰文|三三
编辑|波仔
校对|老怪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