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维特根斯坦教给我们什么?没有人能代替你思考,除了你自己!
编者按:
今天向大家推荐生命哲学2期班陈嘉映教授的文章
男,1952年(壬辰年)生于上海,后随父母迁居北京。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1978年5月考上外哲所研究生,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11月赴美留学,90年以《论名称》一文获博士学位,其后赴欧洲工作一年,1993年5月回国,重返北大任教。2002年转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被华东师范大学聘为终身教授、紫江学者。2008年1月,转入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工作,任外国哲学学科专业负责人,特聘教授。
陈嘉映先生是当代著名哲学家,讲解风格深入浅出。主要学术成就有:专著包括《海德格尔哲学概论》、《语言哲学》、《无法还原的像》、《哲学科学常识》、《思远道》、《泠风集》、《从感觉开始》等,译著有《哲学研究》、《存在与时间》、《哲学中的语言学》等。
另外有43篇论文发表在《读书》、《现代哲学》、《学术月刊》、《世界哲学》、《天涯》、《开放时代》、《同济大学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云南大学学报》等刊物上。
自2002年起承担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本科生的“语言哲学”,全校本科生公选课“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哲学系研究生“心智哲学”、“欧洲大陆哲学”、“英美分析哲学”等基础性和研究性课程。
维特根斯坦:
没有人能代替你思考,除了你自己
文:陈嘉映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天才哲学家之一。他思辨的一生始于童年的发问:“如果谎言对一个人有利,为什么我们还要说真话?”,而终于过世前的释然:“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
维特根斯坦何处此言?被罗素称作“天才人物的最完满的范例”的哲学家,留给了我们什么?
130年前诞生在欧洲文化中心的天才
维特根斯坦的父亲叫卡尔·维特根斯坦,本来家里不是什么显赫人家、但是他父亲独立打拼,成了中欧的一个钢铁大王,成为了巨富。
在欧洲当时的文化背景,他们家完全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种暴发户,恰恰相反,是一个传统的贵族之家。维特根斯坦少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但是他父亲非常严厉,对自己、对周边的人以及对孩子都很严厉。
这种严格倒不在于维特根斯坦父亲有多凶暴,而是从小就培养了一种极高极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另外一种说法是,他们家里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在道德上如果有任何不完美的做法,就会感觉到是人生的整个失败。这种感受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几乎没有的。当年的维也纳也是如此。
维特根斯坦出生在1889年,跟海德格尔是同年,20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的两位哲学家是同年出生的。当时的维也纳的确是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而且是欧洲的一个文化中心,各行各业,从艺术到音乐、到建筑、到诗歌、到文学、到哲学、到经济学、到科学,那么一个小小的城市人才辈出,都是一流的人才。
维特根斯坦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和文化环境中长大,这和我们的时代的确形成了明确的反差或者对照。因为我们的那个时代是个特别平庸的时代,或者说生活目标差不多是能够把日子过下来、过好、过得有点小确幸,就已经挺好了,如果不是特别下作、卑劣,就可以很自我满足了。
维也纳
当时维也纳人对自己的要求、对精神领域的创造是有一种强烈的渴求,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渴求就不会有维特根斯坦,也不会有当时其他的哲学家。
说到他个人,维特根斯坦一开始是学工程的。他父亲也希望他学点实实在在的东西,他父亲是一个很实干的人,也爱好艺术,资助了维也纳一整批艺术家,从童话家到诗人,但是他是一个实干的人。
维特根斯坦本人有工程兴趣,而且在这方面有才能,他通过学工程,开始做发动机,当时飞机刚刚问世,刚有飞行器这个说法,其中牵扯到大量的数学,他通过数学慢慢地对数据基础感兴趣(有时我们把它叫“数学的哲学基础” ),对数理逻辑、数学基础感兴趣,又逐渐对逻辑感兴趣,因为当时有很多人认为数学的基础是逻辑,他就开始钻研逻辑。
他本来想跟弗雷格学习,但是弗雷格没有接受他,把他推荐给罗素,这个推荐也挺好的。当时弗雷格是一个默默无名的一个教授,没有人重视弗雷格,包括同一个大学的同事都不知道弗雷格干些什么。
所以维特根斯坦在挑老师时非常有眼力,弗雷格把他推荐给罗素,他后来是跟罗素学习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幸运的选择,因为剑桥几乎始终是哲学的中心。
维特根斯坦从工程到数学,从数学到数学基础,从数学基础到逻辑,从逻辑到逻辑哲学,然后到哲学,这是他大概走的路子。
大家爱好哲学从来都是各种各样的进路,有的人从宗教来,有的人从文学来,有的人从科学来。每个思想家的风格不尽相同,有时跟走的这个路有一点关系。
无论他在剑桥受到多少影响,但他是一个孤独的思考者,一个思想家主要的思想需要坐在那里,沉浸在里面。
从我们现在能掌握的资料来说,他的思想发展得非常迅速,几年之内就从逻辑哲学的门外汉变成了逻辑哲学的专家。
他的一些想法跟他很亲近的人,包括罗素已经觉得他有很多问题要向维特根斯坦讨教,或者至少罗素发表自己哲学观点时都会尽量问维特根斯坦的意见,如果维特根斯坦表示反对的话罗素就会非常沮丧、警惕,会反复地重新掂量自己的学术。
维特根斯坦在剑桥
哲学:一个没有定论的学科
哲学家经常就不同的哲学理论反复的辩论,这是哲学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跟科学发展不同,科学是在前沿上争论。数学前沿会争论,但是二次方程有什么可争论的?去学就可以了。
但是哲学永远在争论,这种哲学争论会把我们带到很远,尽管外行看来是细微末节,但我们无法评论它是细微末节还是关键支点。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家的纯理论争论没有兴趣,他的兴趣在于,这些争论背后人们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为何这么思考问题?人类观念中有些共通的扭曲的倾向是什么?
他一开始就说一切哲学都是语言批判。维特根斯坦说:哲学的探究,探究的不是现象,而是现象的表述方式。
语言哲学至少有两种明显不同的意思,一种理解语言哲学的想法是,语言现象是我们种种现象中的一种,研究语言现象的哲学就是语言哲学,那么如果研究货币就是货币哲学,如果研究的体育就有体育哲学,这就是分门别类的哲学。
语言哲学还可以有另外一种意思,我们一开始哲学研究货币、研究法、研究体育、研究各种问题,但是当我们对这些问题慢慢深入之后,发现哲学归根结底是研究语言的,这是对语言哲学的另外一种理解,就是哲学归根到底是语言哲学。维特根斯坦是后一种,前一种好理解,难理解的是后一种,但这的确是维特根斯坦非常明确的想法。
维特根斯坦教给我们什么
现在如果你愿意,古人幻想的快乐丸很容易,你上医院去,马上就可以让你快乐。但是什么叫快乐的这个概念问题?我们是不是人人都追求快乐啊?你说是人人都追求快乐,那么梵高追求的是快乐吗?你说他是,他虽然很苦,但是他很快乐。
苦中作乐跟乐中做乐是一回事吗?这些都是问题,这些是快乐的概念问题,科学不回答这些问题,科学家对这个不太感兴趣,弄得最后整个社会都不感兴趣了。
哲学家不在那个意义上研究快乐怎么产生的,他也做不了这个事,他先研究什么呢?他研究的是我们是怎么看待快乐的,就是我们不研究快乐是怎么形成的,我们研究的是我们是怎么看待快乐的。
什么叫我们怎么看待快乐?比如快乐重要吗?是不是人人都追求快乐?如果快乐跟道德相冲突的话,我们是要坚守道德呢,还是追求快乐呢?这些都是我们对快乐的看法。
维特根斯坦与他的学生们
但是哲学家并不教给我们应当怎么去看待快乐,哲学家探究的是我们事实上是怎么看待快乐的。这又把维特根斯坦这类的哲学家跟教给我们应当这样、应当那样的哲学家分开了,他不教给我们应当怎么样,这个很古怪。
但是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高度科学主义的世界,大多数人明着或暗着或不由自主地思考这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碰到什么困难,要么我们就是求神拜佛,要么我们就求于科学,或者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能求于科学,我们就求神拜佛了。智性世界中好像只有科学的方法能够把我们带向真理,除了真理之外好像就没什么重要的东西了。
哲学想弄清楚的不是世界是怎样运作的,而是我们是怎么看待世界和我们自己的,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是我们最难看清楚的事情。
简单总结一下维特根斯坦的思路,从语言到了概念,一开始讲维特根斯坦重视的是语言研究,实际上最后是重视概念的研究和机制的研究相对照的,进一步这个概念是我们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
我们之所以弄清楚概念,它是用来理解世界的,但是理解世界是个科学的工作。问题是我们真的是这么理解世界的吗?还是我们自以为是这样理解世界的?
包括我们有很多种动机,使得我们对世界的真实理解是隐蔽的,结果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个困惑的世界,是经过了层层粉饰之后的世界,我们总是看不见这个世界的真相。维特根斯坦的意思是这样的:哲学通过消除掉这些迷惑,最后看到我们实际上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
哲学家诊治一个问题,就像诊治一种疾病。哲学不是要提供理论,不是要教给你新东西,是把疾病去掉,使你恢复为一个健康的人,这种健康是智性上的健康。
我们总是看不见这个世界的真相。哲学通过消除掉这些迷惑,最后看到我们实际上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而维特根斯坦教给我们:我们是怎么看待快乐的、怎么看待世界的、怎么看待友谊或者爱情的……
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最聪明、思想最深邃的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谈资,他的形象散发着一种特殊的魅力,即便不关心哲学的人也觉得他格外引人注目。
原标题:《维特根斯坦教给我们什么?没有人能代替你思考,除了你自己!》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