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近青年学者陈健翔!

2022-10-27 19: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最近,药学院陈健翔教授团队正在着手推进一个未来5年服务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恶性肿瘤精准诊疗的研究及产品开发。据陈健翔介绍,这个项目是依托他近期获批立项的浙江省科技厅“尖兵”研发攻关计划,恶性肿瘤筛查和早期诊断新技术研究专项“基于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监视机制的实体瘤早筛技术研发”来开展的,目前已经研发出I类诊断试剂。“科研成果要走出实验室,造福于民、服务社会。”陈健翔说。

省尖兵项目团队合影,陈健翔(中)

“十年磨一剑”用在陈健翔身上很贴切。自2010年开始,陈健翔就致力于肝癌及其早期复发相关因子的机理及精准诊治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发表了35篇高水平论文,主持10项科研基金,获得8项专利,研发3个诊断试剂产品,荣获浙江省“高层次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我们团队已经在对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肿瘤研究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及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一起攻克肿瘤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准备再沉下心来做下一个十年。”陈健翔规划着未来。

陈健翔

“直升”教授,靠的是勤奋和努力

大学时代的陈健翔,是在“啃”生物学经典原著中度过的。“图书馆里几十本生物学方面的经典英文书籍,我都是逐字逐句去读的。”陈健翔说,“有些专业的英文名词在词典中根本查不到,就要下功夫‘抠字眼’,有时还要结合德语、俄语对名词的意思去理解。”有时一坐下来看书,就忘了时间,一抬头天就黑了,“泡”图书馆、坐图书馆成了陈健翔的生活常态,图书馆闭馆了,回寝室继续读。据陈健翔回忆,有一年寒假回家,家人发现他的一条牛仔裤因为坐得太久都被磨破了。在他看来,读书也好、做学问也罢,能吃苦是其中重要一关。

进入大二后整整一年,陈健翔又在上课和读书之余,开始了跨校旁听课程的生活。“那时还没有开通地铁,我是蹬自行车从南农卫岗到南大鼓楼的。”陈健翔口中的南农卫岗,指的是南京农业大学卫岗校区,它位于南京市玄武区,距离南京大学鼓楼校区7.5公里,这个距离差不多需要骑行40多分钟。跑这么远的路,陈健翔是冲着两门全英文教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来的,授课的是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荣武教授。陈健翔记得,启发诱导式的双语教学,让他收获了用英文的逻辑术语去理解生物学的广袤天地。时隔多年,他仍然觉得即使每周来回奔波一个半小时,也值。

博士后研究期间,从早上8点进入实验室,他就埋头开展实验,一直忙到深夜,做学术研究成了他的全部生活,这一做就是8年。这期间,他先后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新加坡分子细胞研究院(IMCB)和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NCCS)开展研究。直到2018年回国,陈健翔拿出的科研成果可谓丰硕:发表SCI论文20余篇,影响因子IF>15的3篇,IF>10的7篇,论文他引次数600余次,部分研究成果发表于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诸如国际著名消化病学顶级杂志Gut(IF: 31.793)和Journal of Hepatology(IF: 30.083),国际著名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领域杂志EMBO Journal(IF: 14.012)和Nucleic Acids Research(IF:19.16)等。

陈健翔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入职一年后,依据我校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例中“海外直报”条件规定,2019年陈健翔从讲师“直升”教授,他也成为了当年唯一符合申报条件的青年博士。记者从学校人事处了解到,像陈健翔一样,职称评聘不看资历看贡献,从讲师直聘教授的,近5年来,杭师大有3人。

陈健翔指导学生实验

坚持做好科研,靠的是保持纯粹的好奇心

在陈健翔看来,做科研要与困难博弈、与时间赛跑,科研工作者是要吃苦的,有时还要耐得住寂寞,支撑他这么多年一路走下来的是对科研“无人区”的好奇心。

“目前学界对肿瘤的基础问题,如对肝癌的复发机理尚不明确,而肝癌患者5年内复发的概率约70%,这些复发患者的死亡率高达90%。”陈健翔说,“我特别想弄清楚这些肿瘤标记物相关的基因信号和作用机制,它们是如何驱动复发转移的,它们与肿瘤恶性度之间如何产生关联。”据陈健翔介绍,他们团队要做的,就是通过对这些肿瘤标记物的基因进行解析,确定这200至300个基因所表达的蛋白与肿瘤恶性度之间的科学关系,每一个基因都值得深入研究。

“我始终保持对新事物新领域探索的好奇。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当时第一台共聚焦显微镜的运转与使用,是我搞明白的。”陈健翔语气中不无自豪,“一台全新的仪器摆在那儿,大家都不会用,很遗憾很可惜,那我想着去试试。”每天早上9点到实验室直至深夜,连续2周在实验室“鼓捣”这台共聚焦显微镜,还自制了一张使用说明。“好奇心是创新型人才的典型特征,也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健翔正是具备了这点。”陈健翔的博后导师Hui Kam Man教授如此评价他。

陈健翔应邀参加第六届“红船杯”嘉兴全球创业创新大赛评审

“建好团队、带好学生,这是我的责任”

2018年陈健翔放弃国外优厚待遇,选择回国。面对别人的不解,陈健翔的回答是:“国之所需,吾志所向,我们对国家和社会是有使命的。”加盟杭师大后,他完成了从科研人员到人民教师的角色转变,同时他还需要带领科研团队坚持从交叉学科的角度,瞄准技术发展前沿,继续致力于肝癌微环境中癌形成、复发、转移相关靶标的分子调控机制及癌症精准诊治技术研究 “建好团队、带好学生,这是我当前的责任。”陈健翔坚定地说。

陈健翔留存的学生送给他的贺卡

常存杰就是陈健翔团队的一位青年博士,进入杭师大以前,常存杰曾是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所的一名助理研究员,“常老师是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潜力的年轻人,经过几年的历练,目前成绩斐然,其中研究课题SNRPD2/DDX39A_S/c-Myc可变剪接正反馈环的促肝癌机制及相关抑制剂研究刚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陈健翔笑着告诉记者,作为课题组组长,他对常存杰在内的3位青年博士经常给予指导和帮助。“做科研本质上是无限的拓展边际,要允许从各个方向进行试错,并宽容试错后失败的结果。”陈健翔以“过来人”的身份说,“不唯论文、不为头衔,要做真研究、真创新。”在常存杰看来,陈健翔对她的支持和帮助是全方位的。“现在陈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奋战冲锋在科研教学的一线,是领头人更是战友。”她说。

不单是对团队成员,陈健翔还乐于向学院其他青年教师、研究生分享自己的科研心得。“陈健翔是一位有情怀的老师,他常常勉励药学院的青年要有底气,要有精气神。”药学院党总支书记赵飞说。

原标题:《走近青年学者陈健翔!》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