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饶曙光:朝向中国电影理论批评新的黄金时代|新批评 · 获奖特辑

2022-10-28 15: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饶曙光 文学报

第八届《文学报·新批评》优秀评论奖获奖特辑

电影理论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的《“新觉醒年代”视野下的〈觉醒年代〉》(新批评第187期)一文获得第八届《文学报·新批评》优秀评论奖。在这篇追溯自身批评道路的文章中,他分享了如何提升影视评论品质的观点,“无论是电影研究和评论,还是电视剧研究和评论,都必须说真话,说心里话,尽可能说一点独特的话,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或者没有说透的话。人云亦云,无关痛痒,对别人无益处,对自己也无益处。”

朝向中国电影理论批评新的黄金时代

——从我的批评观与批评生涯谈起

文 / 饶曙光

笔者写的《“新觉醒年代”视野下的〈觉醒年代〉》一文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在中央电视台做节目的时候,碰到了《觉醒年代》的编剧龙平平先生,他当面向我表示了感谢,称赞评论文章写得很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饶曙光《“新觉醒年代”视野下的〈觉醒年代〉》

(新批评第187期)

其实写电视剧评论对于我来说是“客串”性质。多年前影视合流的时候,众多的电影研究者也都是影视研究一起做,也就是所谓的影视不分家、影视一体化,包括学科也是叫“戏剧影视学”。笔者也曾经萌发了影视一起做的念头,不过当时电影局的领导张宏森以朋友的身份对我说:曙光,难道电影还不够你研究的吗?……于是乎,我也就乖乖的回到了电影研究和评论的岗位,不再去做影视研究一起做的梦。

时常想起恩师钟惦棐先生,虽然笔者跟钟惦棐先生相处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他的言传身教,尤其是他对于电影超乎寻常的深刻认知,影响了我的一生,影响了我的电影研究和评论,当然也影响了电视剧研究和评论。钟惦棐先生反复告诫我,写影评一定要说真话,要说心里话,一定是看了电影有所感动,有所感悟才能写成文字,做到言之有物。在钟惦棐先生看来,一部影片至少要看三遍才能写评论:第一遍大概是了解一下故事和人物,第二遍去关注其中的一些细节和影像呈现方式,第三遍进行一些综合性的思考,联想到宇宙人生,心中有所感才能动笔写文。钟惦棐先生反复强调的是,写影评除了说真话和心里话之外,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说出一点别人没有说或者没有说透的话,也就是属于自己的话,才能对别人有点益处,也才可能留得下来。30多年来,笔者一直是按照钟惦棐先生的教诲来做电影研究和评论;包括最近几年开始做一点电视剧研究和评论,也都始终没有忘记钟惦棐先生的教诲。

《觉醒年代》中的鲁迅

说句心里话,一部电视剧要看三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能够坚持把电视剧从头到尾看下来,就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即使是电影,现在也不太可能看了三遍以后才写影评,往往是看了电影一遍就需要完成任务。毕竟现在每年生产八九百部影片,而当年每年也就一百部左右的影片。时代不同了,不能拘泥于过去,要与时俱进。但无论是电影研究和评论,还是电视剧研究和评论,都必须说真话,说心里话,尽可能说一点独特的话,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或者没有说透的话。人云亦云,无关痛痒,对别人无益处,对自己也无益处。

1984年,笔者还在四川大学中文系上研究生,获得了一次到北京游学访学的机会,造访了梦寐以求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不过那时候还叫恭王府。20世纪80年代初,恭王府基本是个“大杂院”格局,府邸有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中国艺术研究所、中国文联等;花园有公安部宿舍、国管局幼儿园、北京市冷风机厂等,此外府邸花园还住了二百多户住户。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宿舍,笔者与四川大学的几个研究生同学听了一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学美术的研究生绘声绘色的讲述那时候我们都还没有机会看到的“第五代”电影的开山之作《一个和八个》,那是笔者记忆最深刻的一堂电影课,也坚定了笔者立志于电影研究的目标。再后来,笔者还去拜访《文艺研究》的编辑老师,记得那时候《文艺研究》的办公室是在大家俗称的“99间半房”。后来我在《文艺研究》上发表了一篇电影理论的翻译文章,只有2000多字,尽管字数不多,也算是完成了笔者的一个学术梦想——当时是把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上发表文章作为自己的学术目标。

最早我个人兴趣是在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美学研究。大学和研究生期间,系统阅读了当时能找到的几乎所有的美学著作和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所以当时我的志向是从文艺的角度研究美学。1985年,我从四川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工作,就自然的从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转向了电影研究。工作前两年我还是想做电影美学研究,所以一直继续做美学研究方面的准备,包括把当时能够找到的电影著作都进行了系统阅读,像克拉考尔的《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巴赞《电影是什么》都是这一时期开始系统接触的。

当时也部分参与了钟惦棐先生主编的《电影美学》的一些工作,跟钟惦棐先生在学术上也有一些密切的接触,特别希望能够在电影美学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当时钟惦棐先生正在做一个电影美学的国家课题,成立了以钟惦棐先生为首的电影美学小组,参与的都是当时在电影理论批评界非常活跃的学者,比如郑洞天、倪震、孔都、郝大铮、章柏青、仲呈祥、陈犀禾等。这个电影美学小组出过两本书,《电影美学1982》和《电影美学1984》,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之后因为钟惦棐先生的健康状况,没有能够继续下去,因而钟惦棐先生的电影美学这个工程也没有能够完成,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钟惦棐先生关于电影理论、电影历史、电影美学的很多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我的电影研究观念。钟惦棐先生特别重视哲学和文化,他反复强调电影研究一定要有哲学的基础和思维,才能够避免陷入到资料当中,而是有自己的立足点和方法论,有辩证的思维和思考。比如他个人反复阅读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达20多遍,同时他也特别强调电影研究与现实的动态关系。电影研究不是空洞的,不是简单回到故纸堆,而是能够与现实的电影发展和创作产生良性的互动关系。

钟惦棐先生及由他主编的《电影美学1982》和《电影美学1984》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文学研究的学者进入电影研究,可能两个专业的人最多,一是文艺理论,一是现当代文学。从文学研究进入电影研究最大的问题就是对电影本体的认知不够,因为当时真正学电影的人、做研究的人并不多,特别是做史学研究的人更少。从文学转过来的学者注定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对电影本体相关的知识需要补课,经常性就有人说你不懂电影。因此,我个人刚刚进入电影研究以后可以说花了90%以上的精力在弥补电影本体知识。我当时是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生部工作,“中心”跟北京电影学院联合招了一个研究生班,开设的专业课程我每堂课都去认真地听,做非常详细的笔记,包括周传基老师的课,我们当时都听得非常仔细,因为课程涉及到的很多影片原来没看过,听课以后马上就去找经典影片来看,包括安东尼奥尼的影片、法国新浪潮电影、日本电影等。此外所能找到的电影类书籍也都会认真地阅读和做笔记,我个人印象比较深的是《电影艺术译丛》,从中阅读了很多重要的文章,这套丛书后来演变为《世界电影》。

中国电影资料馆具有一个得天独厚的环境,就是有机会看电影,包括所谓“内参片”以及“过路片”。我到资料馆后,看电影也是废寝忘食,每天看好多部,尤其遇到电影回顾展的时候,一天能看六部,上午下午晚上连轴转。还有其他比较零散的观影机会,我们称之为“过路片”,以学术交流的形式放映,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当时看了很多别人没有机会看到的电影。

其实,笔者并不是一个专业电影批评者,即不是靠电影批评、写电影批评的文章吃饭。笔者有单位,工作就是看电影、评电影、组织电影活动。先是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干了28年,从助理研究员干起,一直到副研究员、研究员(二级教授)、电影理论研究室主任、副馆长(副主任)。后来转岗到中国电影家协会工作,组织电影的活动,比如组织金鸡奖、百花奖,以及大量电影的论坛、培训等。一辈子也就干了一件事儿,可以说是与中国电影不离不弃。

迄今为止,笔者大约撰写了500多篇文章,20多本专著或主编的著作。单是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都可以分别编辑成为一本书。笔者个人也坚持认为,要把电影批评文章写好,需要研究中国电影史,需要研究电影理论、电影美学,当然更需要大量的看电影,也就是所谓的阅片、读片,以及更重要的“拉片”,而且是上不封顶,多多益善。从事电影批评的人一定要将看电影也就是读片、阅片、拉片进行到底,并且一定是看了电影之后才能说话。不看电影就说话,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不得。

笔者著有《中国喜剧电影史》《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撰写《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都花了十多年的时间,视力从1.2直接下降到0.3。其中,《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获得了中国文艺评论奖著作类特等奖,已经被翻译成了英文,目前正在翻译德文、法文。如此分门别类做中国电影史的研究,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完成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电影通史》,那也是笔者个人电影研究的“中国梦”。不过,目前看来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了。但不管怎样,能够为后人留下一点东西,哪怕是失败的教训,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至少可以少走一点弯路。

饶曙光部分著作

用周星老师的话说,笔者个人在理论批评方面比较前瞻,就是最早提出了中国电影学派,提出了共同体美学。而无论是中国电影学派还是共同体美学,现在都成为了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热点,而且方兴未艾。尤其是原生性电影理论共同体美学提出以后,得到了电影学界、电影业界的广泛讨论,也在其他艺术领域比如戏剧、音乐、美术等引起了广泛响应。迄今为止,共同体美学的文章已经接近了100篇,笔者也将尽快编辑成书,以《共同体美学:2022》《共同体美学:2023》的方式与读者分享。笔者余生的学术理想,就是完成一部成体系的共同体美学的著作。

个人还有一个历史使命,就是作为钟惦棐先生的学生,作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的现任会长,要把钟惦棐先生以及他所创立的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的优良品质,比如说真话、理论联系实际、辩证思维、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等发扬光大,以批评的方式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可持续繁荣发展,从大国走向强国。同时,与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界所有同仁一起努力,创造中国电影理论批评新的黄金时代。

(作者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原标题:《饶曙光:朝向中国电影理论批评新的黄金时代|新批评 · 获奖特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