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美国硬币上的第一张亚裔面孔:“上海女儿”黄柳霜

2022-10-28 07: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近期,美国造币厂发行了印有华裔女星黄柳霜(Anna May Wong)头像的25美分硬币。她是被追授该荣誉的五位女性之一,也成为被刻上美国硬币的首位华人女性。作为第一个获得国际声誉的华裔美籍女演员,黄柳霜的演艺生涯与上海这座城市也颇有渊源,曾在好莱坞电影《上海女儿》中担任主角。1936年,她曾亲赴上海,开启了一段“寻根之旅”。

美国女性铸币项目

“美国女性铸币项目”是从2022年至2025年发行的一套25美分的硬币系列,每年设计五款硬币,纪念那些对美国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女性。该系列硬币的正面为美国国父兼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头像,硬币背面是一名杰出美国女性。被表彰的女性需在选举权、民权、废奴、政府、人文、科学、太空、艺术等领域中对美国作出卓越贡献,并来自不同的种族和地域背景。

黄柳霜币是“美国女性铸币计划”发布的第五款硬币。铸币局官网上这样评价黄柳霜:“她的职业生涯横跨电影、电视和戏剧,为从事文娱产业的美国亚裔女性留下了永恒的遗产。”

好莱坞的“中国娃娃”

1905年1月3日,黄柳霜出生在洛杉矶唐人街一户开洗衣店的贫穷家庭。她从小就对电影很感兴趣,甚至会攒钱逃课溜进片场观摩。年仅9岁的她开始向制片人投递简历,11岁那年,她给自己取了艺名:Anna May Wong。

被妈妈抱在怀里的幼年的黄柳霜

此后,黄柳霜成为好莱坞第一位华裔电影明星,主演过几十部电影,包括1921年的《人生》、1922年的《海逝》和1932年的《上海快车》。其中,《海逝》是最早的彩色电影之一。

此外,她也是异国时尚界的宠儿,深受伦敦、柏林等地上流社会的追捧。1934年,黄柳霜被纽约模特组织 Mayfair Mannequin Society 誉为“全球衣品最佳女性”。1938年,美国《展望》杂志称其为“全球最美华裔女孩”。

在电影《海逝》中,黄柳霜饰演的角色名叫莲花(Lotus Flower),爱上了一个美国男人,却被他抛弃,最终含恨自戕。“莲花”因而代指一种刻板印象:亚洲女性恋爱时常常遭遇始乱终弃。而另一个刻板印象,“龙女(the dragon lady)”,也源于黄柳霜最著名的角色之一,出自1931年的《龙的女儿》,往往象征着野蛮而邪恶的引诱者。

黄柳霜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她对好莱坞的不满,也一直在努力突破限制。她在接受《电影周刊》采访时表示,“我厌倦了那些千篇一律的角色。为什么银幕上的华人几乎总是反派,而且是如此残忍的反派——滥杀无辜、背信弃义、阴险狡诈,我们不是那样的人。”

人未至而名已闻

上海人最早看到黄柳霜的形象,应该是在20年代的好莱坞默片上。但更让她广为人知的,无疑还是画报。比如《良友画报》,在民国十六年总第十六期的封面上,就刊登了黄柳霜的照片。这张照片不大,大致是一幅剧照,没有将封面撑满。画面中的黄柳霜,黑色的直发披肩,眼睛有点儿夸张地看着她的右前方。

在当时的法租界,还能买到《名利场》杂志。德国著名摄影家爱德华·史坦钦曾为黄柳霜拍摄写真集,刊登在《名利场》。除了高端时尚杂志《名利场》和小资们喜爱的《良友画报》以外,甚至连关注时事政治的《生活周刊》都刊登了有关黄柳霜的文章。1929年刊登在《生活周刊》上的文章,作者是载入中国新闻事业史册的著名报人戈公振。戈先生在美国见到黄柳霜后,提笔写下了她人在海外而心念祖国的文字。随后,这位好莱坞华人女星,开始为上海影迷瞩目,甚而时常见诸沪上报端。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电影大量输入上海的同时,上海独特的五方杂处、华洋结合的城市人文景象,也引起了好莱坞电影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于是在1932年、1937年和1941年,好莱坞先后拍摄上映了三部上海题材的影片《上海快车》《上海女儿》和《上海风光》。在整个20世纪,好莱坞以中国本土故事为题材拍摄的影片时有出现,但在片名中直接冠以上海的却极为罕见。

《上海快车》和《上海风光》都由1894年出生在维也纳的约瑟夫·范·斯特恩伯格导演。《上海快车》情节俗套,时代错乱,片中的中国人还留着清代的辫子,服装也不合时宜,且开口都讲粤语,看得出编剧和导演其实对中国并不了解。值得注意的是演员阵容,女主角由好莱坞著名影星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出演,与她配戏的男主角是克里夫·布洛克(Clive Brook)。好莱坞第一位华人女影星黄柳霜则在片中饰演了配角。如此演员阵容,看来派拉蒙影业公司对《上海快车》寄予了很大希望,但恐怕只是想借神秘的中国背景来招徕票房,尚未进入真正的中国内容和主题。

《上海快车》中的黄柳霜

1932年在《上海快车》中出演配角的黄柳霜,五年后在第二部以上海冠名的好莱坞电影《上海女儿》中出演了女主角,使她与上海的情缘又加深了一步。这部影片由派拉蒙影业公司于1937年出品,目前能够见到的资料很少,据称黄柳霜扮演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女英雄,一改以往好莱坞电影中华人的负面形象而赋予了正面的性格。

好莱坞电影杂志封面上的黄柳霜,标题为“黄柳霜的中国之爱密码”

自与伍联德、戈公振等接触后,黄柳霜对来自中国的文化人有了较好的印象。此时,她也开始对美国的影迷杂志专栏写手频频发表看法——透露自己对好莱坞银幕上非盗即恶的华人角色之不满和厌倦。这样的消息传到国内,使得看过或者没看过她电影的国人,对之都有了进一步了解。

然而,黄柳霜也曾饱受争议,在一些国人心目中印象不佳。因为其早期从《巴格达窃贼》中的蒙古女奴开始,每每出演妓女、窃贼等等反派小角色。据传,由于这些负面的银幕形象,抗战爆发后,宋美龄曾拒绝邀请她出席其访美期间发表演讲的活动。

黄柳霜其实承担着巨大的压力。这是好莱坞对华人的歧视。因为种族歧视,黄柳霜扮演的充满屈辱感的中国女子,一度在每部电影中的结局总是死亡!乃至有中国的媒体讥讽她“死过了一千次”。

无论是好名声还是坏名气,可以说,到中国进行寻根之旅前,黄柳霜已经人未至而名已闻了。

疗伤寻根之旅

1936年,中国题材电影《大地》正在加州郊区建造的“中国村”内紧张拍摄。《大地》改编自赛珍珠的小说,讲述的是中国农民王朗和阿兰的悲剧故事。黄柳霜曾一度离阿兰这一角色很近,但最终被米高梅公司拒绝出演,甚至连演女二号的机会都没能获得。获得阿兰一角的,是德奥裔的白人女星路易丝·赖纳(Luise Rainer)。为此,刚刚度过31岁生日的黄柳霜,决定回到祖辈的故土中国去看看。美国历史学家郝吉思(Graham Russell Gao Hodges)认为,黄柳霜作出这一决定,目的在于给美国电影界留下一个潇洒的形象。

没有获得《大地》片约的黄柳霜,乘着胡佛号邮轮,乘风破浪前往中国,开始了她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返乡之旅。某种程度上,这更是一次疗伤之旅。她作为一个在洛杉矶出生的第三代华人,关于自己从何而来的问题,每每无法解答。她本人流淌着中华血脉,却在美利坚深受歧视。这一切是为什么?黄柳霜试图找到答案。故而,在从美国去中国之前,她阅读了林语堂的名作《吾国与吾民》,以便增加对中国的了解。

1936年2月9日,胡佛号到达上海,黄柳霜终于从上海口岸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这令她无比兴奋。在给友人的信中她写道:“我真希望我生在中国!”“虽然中国对我来讲是个陌生的国度。不过,我终于回家了!”

“当我在德国受到影迷欢迎时,作为在场的唯一的一个中国人,我被一股强烈的孤独感所淹没!能与广大上海同胞在一起,是我盼望已久的一天!”这是黄柳霜初到上海时,对媒体所言。

在郝吉思所著的人物传记《黄柳霜——从洗衣工女儿到好莱坞传奇》中,可以看出总体上中国人对黄柳霜的印象还不坏:“幸运的是,在中国看过柳霜的电影的人不仅仅是影评人。据报道,成千上万的上海民众涌向码头,争睹这位享誉世界的华人女星的风采。……无论是上流社会还是普通民众都视柳霜为大明星,她的电影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船开进黄浦江时,还没等靠岸,一群记者已经坐着舢板抢先到达船上进行采访。采访的地点是轮船上的舞厅。坐着舢板到达船上的,不仅有众多记者,还有黄柳霜的弟弟黄经材。在舞厅内,黄柳霜对弟弟经材和一众记者,道出自己身着一袭黑衣的原委——她认为这身装束是对上海特别的尊重与礼仪。而自己所戴的黑色帽子,也是亲自设计,取名为“兽王帽”。

媒体的问题当然不仅仅在于衣着如何之类泛泛之谈。更犀利的问题接踵而来。有记者问道:“你为何在好莱坞演出伤害华人形象的电影?”黄柳霜答道,若不由自己接片,势必由白人演员或者日本、朝鲜人来饰演,那效果更可怕,华人更没有机会维护自身起码的形象。

“他乡”遇故知

据香港媒体当时的报道称,在迎候黄柳霜的队伍中,京剧大师梅兰芳也在场。这并不让人意外。某种程度上,梅兰芳和黄柳霜的这次会面,是故人相见。1930年梅兰芳访美期间,黄柳霜曾经热情款待。而当她准备到中国来之前,亦曾向友人诉说,希望有机会在北平与梅兰芳一起看戏。

从左至右: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黄柳霜和梅兰芳,照片拍摄于1935年。

当晚,当初给黄柳霜拍电报推荐她来上海的外交家顾维钧夫妇,专设招待晚宴——根据黄柳霜在纽约报刊发表的文章,她面对这次奢华晚宴上的十五道菜肴,着实吃了一惊。在宴席上,黄柳霜还见到了《吾国与吾民》的作者林语堂。在写给纽约友人维克滕一家的信中,黄柳霜热情洋溢地介绍了面晤林语堂夫妇的情景,仿若粉丝见到了自己的偶像。1936年底,林语堂到纽约生活,黄柳霜介绍他认识了维克滕一家,后者很快将这位学者引荐到纽约文坛。

早在1932年的时候,首部以上海为背景的好莱坞影片《大饭店》就曾在上海公映过,黄柳霜出演片中女二号。但在片尾的演员表中,却没有出现黄柳霜的名字,她的剧照也未能在海报上出现。但无论如何,这一次来沪,黄柳霜真正下榻在了上海著名的国际饭店里。这一于1934年新落成的远东第一高楼,是当时上海最时尚的地标。

就像如今一般女孩子旅游时疯狂购物一样,黄柳霜的上海之行,也花了不少钱。根据郝吉思的考证,黄柳霜“收集了大量的中国旗袍,在电影中多次使用。到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有所改善,黄柳霜也能够在银幕上展示正面的中国女性角色了。”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诞生。而同年1月3日,恰恰也是黄柳霜的诞辰。2015年,在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世界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第十八届上海电影节曾推出独立回顾单元:“面孔的秘密——黄柳霜诞辰110周年”,展映她的《唐人街繁华梦》和《上海快车》两部作品。特别是黄柳霜1929年出演的《唐人街繁华梦》,湮没多年,后来拷贝经英国电影学会修复后重新面世,再现风华。影片中黄柳霜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令人难忘。

黄柳霜一生共出演了近60部电影,因为她的杰出成就,成为第一位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中国戏院前留下手印和脚印的华人影星,《纽约时报》将她称为“不可思议的纯情玉女”。黄柳霜诞辰一百周年(2005年)之际,她的生平和演艺事业得到重新评价,人们对她生平故事的兴趣仍在持续。而黄柳霜两度出演以上海冠名的好莱坞影片,并访问上海受到热情欢迎,使她从长期飘忽在中西方之间的困惑中解脱出来,增强了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这不啻是沪美文化艺术交流史上值得记载的一段佳话。

参考资料:

《沪风美雨百年潮——上海与美国地方文化艺术交流》(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黄柳霜,好莱坞中国娃娃上海行》(《新民周刊》2016年19期,作者:姜浩峰)

“一面华盛顿,一面黄柳霜!好莱坞首位华裔女星被印上美国硬币”,载于微信公众号“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Anna May Wong Will Be the First Asian American on U.S. Currency,纽约时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美国硬币上的第一张亚裔面孔:“上海女儿”黄柳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