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级警监到一线从警:你可以永远相信津城“穆baibai”
24小时内挽救两条生命,津城百姓知道了“穆baibai”。
穆瑞利,天津市公安局河北分局鸿顺里派出所民警。他在还有4年退休的时候,选择下沉基层,来到一线巡逻岗位。三年来,他初心不改,敬业奉献,从攸关生命的危急警情,到百姓日常的“鸡毛蒜皮”,他有难必帮,事无大小,都力求做到“极致”。作为三级警监,他身着白色警服在一线执勤出警,成为津城公安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穆瑞利说,只要组织需要,他就会一直“在岗”。他要伴着城市的日出和千家万户的灯火,值好每一个24小时巡逻岗,守护好群众的平安。
56岁的抉择 到基层去
穆瑞利生于1963年,1984年退伍从警,后担任过民警、派出所所长,也当过刑警。他从事过多个警种,工作经历丰富,成绩卓著,多次立功。
2019年,市公安局组织机关民警下沉派出所,充实基层警力。此时的穆瑞利,已在公安战线工作35年,还有4年就要退休了,可面对市局的号召,他没有任何犹豫,立即报名下沉基层。
说起基层,穆瑞利并不陌生,对于基层的艰辛,他也深有体会。可老穆仍毅然选择到基层去。他觉得,退休前还能有几年时间身着警服,服务群众,这是他的荣耀和自豪。甚至,老穆还讲述了一个有些幽默的理由:到一线从警,可以和群众“零距离”,多和群众说说话,多为群众办实事。
不出意外,他的决定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反对,首先就是家人。爱人抱怨道,这岁数了,还干得动吗?家里有老父老母,还有两个孙子,正需要人手……穆瑞利给家人做起了思想工作。报到以后,有派出所领导也提出过“咱们这黑白连轴转,您身体受得了吗”之类的疑问,老穆回答得干脆,我军人出身,身体好,别人能干的我也能干,我是老党员,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穆瑞利至今记得河北分局领导和下沉基层民警谈话时说过的话——下基层就是接地气了,和老百姓的距离拉近了,要把党的温暖带给群众,把群众“急难愁盼”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儿。“分局领导的话,我听着很受教育,和我的想法也是吻合的,我下来就是吃苦来的,不是享受来的。”他说。
穆瑞利到了所里就向所领导提出,要做巡警,要用脚步丈量辖区,守护群众的平安。可这个岗位,任务重、勤务多,每组由一位民警搭档一位辅警,在辖区内巡逻。巡逻时警车驾驶工作需要由民警来完成,这一开,就是24小时,这些对于年近60岁的穆瑞利来讲,挑战可想而知。
穆瑞利在工作中
老穆没有含糊,迅速进入状态。为了尽快熟悉情况,他花了一星期的时间,骑电动车在辖区内走访查看,积累了一批关键数据,整个派出所辖区内,有71个居民小区,9所大中小学校,7家大小银行,14处公共厕所……一些场所的数量和位置,他做到了“门儿清”。
多年公安战线的工作经历,穆瑞利养成了缜密的工作作风。他绘制了管区重点部位草图,后来所里在此基础上制作了辖区平面图,便利了工作开展。
穆瑞利绘制的辖区重点部位草图
穆瑞利讲解辖区情况
出警重在时效。鸿顺里街道位于市中心,有很多交通流量大的地段和路口,为了节约时间,找出出警最优路线,穆瑞利根据长时间的实地观察和亲身试验,总结出一套“顺口溜”:“人才市场二马路,周二周五准堵住,绕道五马八马路,最少省时两分路。”朗朗上口,清晰明了,便于记忆,这套省时办法后来在所里得到推广,所有干警都非常受益。
“出警就是要快,我们到了现场,群众心里就踏实了。”穆瑞利说。
寒来暑往,风雨无阻,穆瑞利这一干就是三年。
救下小伙 只是开始
在鸿顺里派出所领导眼里,穆瑞利对群众的任何事都特别认真负责,每件事都能做到底,“做到穷尽”,他认为,这一点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这个“穷尽”,最好的例证莫过于“穆baibai”为公众所熟知的那次救人。
2022年7月17日18时47分,穆瑞利正和辅警刘洋一起执勤,指挥室布警电话响起,接通后,得知一位年轻人站在金刚桥上欲轻生,二人火速抵达,轻生小伙看到警车,一下翻过护栏,站到了外侧,情况有些紧急。穆瑞利没有紧张,他一把翻过人行道护栏,在离小伙七八米的地方停下,开始了“baibai式”的喊话,“小不点儿,没事儿啊(有事儿)叔叔担着……”
穆瑞利向记者回忆,当时最重要的是把轻生者稳住,不能操之过急,以免对方情绪失控。他一边和小伙对话“谈判”,一边慢慢靠近,“有啥想不开的,警察叔叔帮你……警察叔叔给你撑腰……”正像网传视频中显示的,在小伙松开护栏准备往下跳的一瞬间,说时迟那时快,穆瑞利一个箭步上前抓住了他的胳膊,随后大家连拉带拽,把小伙救了上来。
这就是被大家了解的“穆baibai”救人故事。可救下了小伙子,穆瑞利的疑惑更大了,这背后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让他走到这一步?他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我该怎么帮帮他?这诸多的问题,让穆瑞利没法停下来。
经过回访,两人加微信,穆瑞利逐步有了更多的了解,小伙儿也慢慢放下所有的包袱,向“穆baibai”敞开了心扉。原来,小伙儿今年26岁,因为交友不慎,欠了一些钱,被对方逼迫,无奈之下,走上了轻生之路。穆瑞利耐心地做起了思想工作,鼓励他,激励他,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慢慢的,小伙儿走出了阴霾。
穆瑞利告诉记者,在交流中,他发现小伙儿其实是挺好的一个人,忠厚老实,也想上进,但是没有收入来源,找不到工作。穆瑞利觉得,只要人肯上进,就能改变人生,后来他发动自己的朋友,成功帮小伙儿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为了表达心中感激之情,小伙儿执意要当面向穆瑞利表示感谢,他和堂哥来到了鸿顺里派出所。“感谢穆警官,您是人民的好警察,要不是您及时赶到,我们就会失去一位亲人……”堂哥说。
“宝儿(化名),现在多好的时代,不愁吃不愁喝,咱们有啥可怕的,要挺直腰杆做人,好好工作,将来成家立业,为社会创造价值。”穆瑞利亲切地叫着小伙儿的小名,鼓励他勇敢起来,小伙儿频频点头。
“穆伯伯是特别好的一个人,是人民的好公仆,不光救了我,还帮我找了一份工作,教育我有嘛事就找人民警察,我们现在成了‘叔侄’了。”小伙儿告诉记者。
“以后谁要再欺负你,再逼你,就让他们来找鸿顺里派出所的穆警官!”老穆的话铿锵有力,满满的都是担当和气魄。
……
正像大家所知晓的,就在救下小伙后的十几个小时后,7月18日早8时许,还在24小时的岗位上,穆瑞利又接到了一起警情,他再次果断处置,成功救下了一位坐在阳台上欲轻生的老大爷。现场视频中,穆瑞利一句亲切的“老哥哥”,拉近了警民之间的距离,让人印象深刻。
多重角色 这回他是小穆
出警生涯,会不时面临着不可知的危险。为了抓捕一名偷盗自行车的“壮汉”,穆瑞利火速赶到,增援队友,他冲上去把嫌疑人铐住,在押送至警车时,嫌疑人突然暴起,用戴着的手铐狠狠砸向穆瑞利,老穆的手顿时鲜血直流……
他就是这样一位不惧危险、敢打敢冲的硬汉。
实际上,他们面临的警情,更多的是居民的纠纷琐事。在穆瑞利那里,不管警情大小,他都是认真对待,一丝不苟,通过灵活的、创造性的工作方法,化解纠纷,让群众满意。
在一起群租房扰民的警情中,他现场选定了一位租房者担任治安员,维护秩序,约束同租者的行为。这一招,效果奇好,后来居民再未有投诉。
工作中就是要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带到群众心里,通过一件件事的处理,让群众感受到公平和正义。下沉三年来,穆瑞利就是这么做的,三年期间,他的出警投诉率为零。
83岁的张奶奶是独居老人,一次带手推车乘坐出租车买药时,手推车损坏,和司机产生争执,最后还是穆瑞利赶到现场,协调双方解决了争端。穆瑞利得知张奶奶独居,经常上门看望,在保姆不在的时候,他还帮着张奶奶买早点,到家里听听老人的倾诉和牢骚。就这样,穆瑞利成了张奶奶眼中的“大侄子”。
“在我们心里,小穆就是我们的家人了!”张奶奶的妹妹感激地说。
同事评价说,穆瑞利身上那种爱岗敬业的精气神,是民警队伍身边的榜样。
在他的搭档——30岁的辅警刘洋看来,两人虽然年龄差了几乎一倍,但穆瑞利这位“老前辈”不光急难险重的事儿抢着上,小事也是亲力亲为,是年轻民警的好榜样。他至今对一个细节记忆犹新,一个社区门口堆满了共享单车,穆瑞利带着他把所有单车码放整齐。刘洋困惑了,说“穆伯,咱挪这些车干嘛呢?”穆瑞利回答道,你看这么多共享单车,里面还有群众的电动车,如果有急事推不出来,不就耽误事儿了吗。
“跟穆伯搭档这么久,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刘洋表示。
谈起自己的工作,老穆的话说得实在:“谁没有个难呀?谁没有个老呀?能帮就帮一下,能劝就劝几句,只因我们是人民警察。有时候就是群众不顺心了,一着急就打110,其实多数就是想要个说法,评个理。只要我们把心结找对了,思想做通了,矛盾就能化解,群众就认你,群众就和我们交心,把我们当亲人。”
作为三级警监,身着白色警服在一线执勤,穆瑞利认为,这是为人民服务的机会,自己会倍加珍惜。“人民警察,警察前面是人民两个字,作为一名人民警察,要像螺丝钉一样,把为人民服务的心拧紧拧牢。”他说。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他要值好每一个班,办好每一件事,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为平安天津和法治天津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记者手记
小伙儿心里的穆伯伯,老奶奶眼中的“小穆”,年轻警员心中的前辈,这就是穆瑞利。记者采访时,几句简单的交流,就感受到了他身上那种天然的亲和力。
他是个硬汉,也是百姓的贴心人。身着警服,配合上他那种令人如沐春风的特质,穆瑞利就成了天津市民眼中的“穆baibai”。
老穆说,24小时执勤,后半夜是最难熬的,有时也会感到体力不支,但是那股精神头在,他就能战胜困意,守好岗位。
他说,夜里在马路上巡逻,看着“天津之眼”缓缓停止转动,看到千家万户的灯光透出的平安祥和,他心里是宁静的、欣慰的。城市休息了,他和队友还在岗位上,守护着她的安宁。
来源:津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