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史英华】采采芣苢‖许永强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采采芣苢
许永强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诗经》不仅是后世诗歌文学的发轫,也是先民生活的完整写照。其中,描写或提到的植物数量极其繁多。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毛诗类释》统计,《诗经》中描写的植物就有157种,包括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蕨类植物以及地衣类。这些诗歌饱含了古人与自然界植物的互动情感。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出自《诗经·国风·芣苢》,全诗3章12句,6次反复出现芣苢,只更换了6个动词,却写出了采集所得由少而多的进展。整首诗向我们展现了农耕时代人们劳动的欢乐场景:
春天,风和日丽,万象更新,在空阔的原野上,到处是采芣苢的女子,她们一边欢欢喜喜地采撷着,一边群歌互答:“快快采啊!快快择啊!快快捡啊!快快抹啊!快快装啊!快快揣啊!”欢声笑语,若远若近;余音袅袅,忽断忽续。令人心旷神怡。
沉浸于美妙的情境之余,人们仍不免会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女子去采摘芣苢呢?芣苢究竟为何物?它有何用处?
朱熹《诗集传》云:“芣苢,车前也。大叶长穗,好生道旁。”《尔雅·释草》也云:芣苢,马舄。马舄,车前。另外,芣苢还有许多有趣的别名。陆玑《诗疏》云:“此草好生道边及牛马迹中,故有车前、当道、马舄、牛遗之名。舄,足履也。”北宋天文学家、药物学家苏颂说它“春初生苗,叶布地如匙面”,又称车前草为“饭匙草”“地衣”。《救荒本草》称“车轮菜”,《滇南本草》称“蛤蚂草”,东北人叫“车轱辘菜”,广西人叫“猪肚菜”,青海人叫“猪耳草”,上海人叫“癞蛤蟆草”,皆以叶形为名。
自古以来,车前草即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古人常采其嫩叶及幼苗充作蔬菜,是极普遍的救荒本草。《救荒本草》载:“采嫩苗叶,煠熟,水浸去涎沫,淘净,油盐调食。”甚至还有将车前草作为菜蔬进行人工种植的。《本草纲目》曰:“王旻《山居录》有种车前剪苗食法,则昔人常以为蔬矣。”如今,还有人在四五月间采其幼嫩苗,沸水轻煮后,凉拌、蘸酱、炒食、做馅、做汤或和面蒸食。
民间还流传有斗草游戏。宋人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诗:“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描写的就是江浙一带的儿童持车前草的花茎两两相对作勾拉游戏,将对方花茎拉断者得胜,戏称“打赢了官司”,车前草因此又有了“打官司草”之名。
长久以来,人们更多的是将车前草归为药用植物。当时民间相信女子食用车前草容易怀孕生子,且可以治疗难产。《名医别录》说车前子“强阴益子,令人有子”,用为强壮药,也可治妇女难产。《养生方》也记载有,早在西汉初年,车前子已被用于养生或医疗用途。《诗经·国风·芣苢》篇中女子采集车前草,表面上看描写的是劳动场面,其实是以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一种古老的采芣苢的习俗。
车前草为多年生草本,分布几遍全国,因其太过寻常,多被视作低微。宋代赵鼎臣《竹隐畸士集·上许冲之启》:“笼中丹桂,并溲勃以兼收;幕下红莲,杂蒹葭而俱进。”“溲”为牛溲,为车前草别名;“勃”为马勃,一种菌类的子实体,亦属传统中药,常喻指粗贱之物。溲勃并称,并反衬丹桂,足见在古人眼中车前草之贱。
今天的人当然不会再有古人的偏见。车前草现在是常用中药,并早已在国家药典的高贵殿堂里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许永强
供稿:资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原标题:《【文史英华】采采芣苢‖许永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