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毁誉互见?对伯南克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论

2022-10-27 14: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石齐平

美联储(Fed)采取强力升息的行动,以对抗居高不下的通胀,却造成近来全球经济与股汇市剧烈动荡,引起Fed前主席伯南克的关注。

也是新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伯南克,日前在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记者会上表示,俄乌战争和汇率波动正给各国带来压力,决策人士应留心全球金融状况是否有恶化迹象,他因此呼吁Fed应审慎升息。伯南克的关注和呼吁,让人很容易想起他在2008年世纪金融海啸爆发后断然采取量化宽松(QE)来稳定金融、化解危机的事迹。

除了伯南克,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还有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戴蒙和圣路易华盛顿大学教授迪布维格。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世界近期面临经济衰退和疫情造成的经济低迷两大危机,各国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所采取的行动,几乎都是基于这些诺贝尔奖得主的发现。”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芝加哥大学教授戴蒙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迪布维格。

2008年9月15日,纽约五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宣布破产,揭开了世纪金融海啸的序幕,紧接着一家一家大金融机构、大企业就像骨牌一样纷纷倒闭,巴菲特以“金融珍珠港事件”来形容形势之危急,当时已卸任的Fed前主席格林斯潘也惊呼这是他职业生涯以来所仅见。为了控制形势当时英国首相布朗宣布政府介入(实即接管)英国银行;时任美国财长的保尔森为了使他提出的紧急纾困方案不再被众院否决,在再度投票日一早,亲自拜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竟以半跪姿态恳请议长出手相助。就在此时,曾为美国大学著名教授且专研1930年代经济大恐慌、甫就任Fed主席未久的伯南克出手了,那就是著名的QE(量化宽松)。QE是一种另类的极端宽松扩张的货币政策,也就是Fed以发钞来直接购买迫切需要资金的大金融机构、大企业的股票,一方面为这些危机企业及金融机构输血,二方面借此稳住金融市场止住股市的下泻。就在财政和金融手段双管齐下的救市政策下,几个月后,大约在2009年第二季开始,整体形势获得缓解,西方及全球经济渡过一劫。就此而言,伯南克的确作出了关键贡献。

伯南克的危机处理在当时曾引起广泛的争论与非议,批评者认为许多缴不起房贷的民众失去了住屋,但被认定是罪魁祸首的银行却得以被保全,这种感受与论点当然可以理解,但也必须看到,如果危机不这样处理,整个社会肯定会付出更大代价。获奖者之一的戴蒙在记者会上表示,“即使这些纾困有问题,但实际上有益社会”。他甚至说,当年政府如设法纾困雷曼兄弟银行,而非任其倒闭,危机或许不会这么严重。戴蒙之言,也应是持平之论。

QE使得全球所有国家都出现了流动性泛滥的现象。

但问题出在后来。QE一动,就停不下来了,因为一停,就担心好不容易才稳下来的经济会不会马上又垮了下去;这就好比鸦片,鸦片一吃就上了瘾,忍不住只好再吃,这就永远戒不了了。QE亦复如此,到了原本宣布的期限后再来一个新的,所以QE之后就来了个QE2,最早那个就叫QE1了,QE1、QE2之后还有QE3、QE4,没完没了。也因此,美国Fed印钞机就印出了天量的美钞,成了巨大的流动性,不仅充斥了美国,也流往了全球各地,使得所有国家都出现了流动性泛滥的现象。

糟糕的是,由于实体经济在2008年泡沫大破灭之后还未完全恢复起来,所以对货币的需求有限,于是海量的流动性既流不进实体经济,就只好冲向各资产市场,导致各国股、债、楼市的大幅上涨,甚至形成泡沫。在相当长的一段期间,就出现了实体经济呈“L”型,资产市场呈“V”字型的背离现象,但绝大多数国家不以为意,因为一般物价CPI仍保持稳定。然而货币政策长期过于扩张的效果,最终还是传导到了物价。

货币政策长期过于扩张的效果,最终影响了物价。

以美国为例,从2021年4月起,CPI就一下子从不到2%的目标值跳升到4%,之后几乎逐月攀升,到年底超过了6%,今年以来继续上升,最高超过9%,目前则在8%上下居高不下,欧洲也大致相仿。为了对付通胀,各国金融当局不得不开始升息,但持续快速升息又怕刺破资产市场泡沫酿成金融危机。美国由于面对年底中期选举,执政当局压力尤大,为了避免升息对资产市场的冲击,美国必须设法自国际引入大量金融资本,于是就在欧洲制造一场动乱,让欧洲资金流向美国;与此同时,大幅且快速的升息也导致美元指数大升,各国货币普遍大贬值的国际金融乱象。

综言之,伯南克的QE有功有过,诺贝尔奖颁给了他,终不免引起毁誉互见的争议。

(作者系凤凰卫视著名评论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