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秋裤,反攻欧陆
原创 小米桶
文/小米桶
图文:审稿-蟹黄捞饭、制作-木昜
音频:讲述-小米桶、制作-赛安
封面图:shutterstock
今年欧洲的冬天,可能会特别冷。
不用仰赖先知预言,欧洲各国的民众对凛冬将至的危机感,已经紧张到了牙齿。
毕竟俄乌冲突已迁延近一年,俄罗斯因为欧盟的屁股坐在另一边,时不时就拿出“天然气供应”这件事去戳一下欧洲的软肋。
勇敢一点,冬天就要来了。
面临“断气”的情绪勒索,气候异常频发的欧洲,一方面在全世界大价钱扫货,把本国的库存能装多少装多少,一方面也开始筹措起各种过冬物资。
心头的寒冷,让欧洲民众已经耐不住焦虑。无数奇葩的消息,在互联网上传开,一时间,“抗寒神器”成了热门话题。大家拿出蚂蚁雄兵的精神,纷纷储备起御寒的衣物用品。
“秋衣秋裤”,这件已经被新世纪年轻人所摒弃的老传统,就这样重新被翻了出来。
秋衣秋裤极简史
秋衣秋裤,英文有很多种叫法。Long johns、Long underwear、Thermal等等,从词语的变化上,不难理解这个抗寒神器存在的历史还是很久的。
秋衣秋裤诞生于17世纪的英国。那时的生活习惯与现在大不相同,秋衣秋裤最早的用途,不是保暖,而是作为“运动服装”登场的。
一百年前的秋衣秋裤,是时尚潮流的象征。
图:CNN
▾
穿着秋衣秋裤工作、运动和休闲,这在现在看来绝对很奇怪。不过两百年前的欧洲人,一定是觉得非常满意,比起拘束的西装,秋衣秋裤穿起来动静两相宜,才让这款新穿搭成为爆红款式。
现代纺织工业,是把秋衣秋裤推上黄金时代的最大功臣。本产品不需要合身剪裁设计,可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价格低廉,穿着起来要宽松要紧身任君选择,实在是居家旅行必备神器。
秋裤自由曾经是幸福的景象。
图:BBC
▾
欧洲原产的秋衣秋裤,还有一个双胞胎,叫做“连身款式”。比起上下分体的“两件款式”,连身款式的出现率也很高。
连身款式的秋衣秋裤,原本的名字叫做Union Suit,外形和现在小婴儿穿的连脚衣一模一样。穿着时必须双脚先穿好,然后套上胳膊部分,最后把胸前联排扣子扣好。
这样的设计,实在称不上方便。虽说穿着贴身不臃肿,可用作内衣保暖,也可以做睡衣,缺点就是穿脱不易。
连体秋衣秋裤是个很放飞的存在。
图:International Jock
▾
这是美国一家专门做男士内衣的品牌
图:underu4men
▾
秋衣秋裤诞生于欧洲,发扬光大却是在北美。
一百年前的北美,尚在拓荒时期。居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在室内缺乏取暖条件的地方,寒冬变得异常难捱。
原本在欧洲,人们会选用羊绒材质的秋衣秋裤。娇嫩的羊绒保暖度高,贴身穿柔软细腻,而且形象上有加分,穿在外层也美观大方。
但对于筚路蓝缕的北美拓荒者,在饭都吃不饱的前提下,娇贵的羊绒材质首先出局。毕竟羊绒强度差、材料不易取得、清洗保养不当还会缩水。
名牌与羊绒,也无法掩盖秋裤的原味。
图:UEDA AGE NCY
▾
所以,还是物美价廉,上下两件款式的棉质秋衣秋裤,从经济实用的角度,甫一问世就得到劳动阶层的青睐。虽说贴身度没有羊绒那么高档次,不过轻薄美观对劳工阶层并非首要的问题。
原本这款“时尚服装”的最后一丝美体加性感气息也终于褪去,凝结成朴素实用主义的完美结晶。
整活还是要穿得宽松
图:Stacker
▾
真正的现代秋衣秋裤就诞生在加拿大Nova Scotia省,该省一位名叫Frank Stanfiled的官员,做官之余斜杠服装设计,在1915年以“不缩水”秋衣秋裤申请专利,成立制衣公司并大获成功。时至今日,他创办的制衣公司仍然源源不断地为北美市场送上抗寒神器。
现代秋衣秋裤的专利设计图
图:Digital Museums Canada
▾
随着制衣工业的不断进步,棉质秋衣秋裤里又加入了莱卡面料,大大提高了贴身舒适感。从此羊绒秋衣秋裤走上精品路线,而纯棉秋衣秋裤则是广大普通消费者的首选。
莱卡棉的超强伸展性、贴身舒适性、
抗皱性都很完美。
图:虾皮购物
▾
话说回来,此时的连脚款式也并未完全退出江湖。在欧美的市场上,还是可以看到成人连脚衣的存在。虽然在我们华人眼里,这一身“兔宝宝”般的打扮颇为怪异。有道是各有所爱,冬日用连脚衣放飞自我还是大有人在的。
法兰绒连脚衣,
为冬日增加的不仅仅是温暖,还有节日喜庆。
图:Amazon
▾
Qiuyi Qiuku
探究语言的进化是非常有趣的历史游戏。一个词,从母文化圈传播开来的那一天,就时时面临“反客为主”的挑战。
“Qiuyi Qiuku”就是这样一个现象。Long underwear从“长内裤”转变为“Qiuyi Qiuku”,也就是秋衣秋裤的拼音版本再返杀回欧美服装界的一个成功案例。
秋衣秋裤作为舶来品传入中国后,已经演变为经过千锤百炼打造出来的保暖神器,对于尚在建设期间的新中国,民众一试就成主顾,再也离不开了。
秋衣秋裤预警,代替妈妈友情发布。
图:中国天气网制图
▾
随后崛起的纺织业,则为十几亿人的“秋衣秋裤自由”打下了坚实基础。
依靠着充足的劳动力和棉花种植,中国纺织业的成长突飞猛进。除了供应庞大的内需市场,出口海外也成为创汇小尖兵。
qiuyi qiuku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言。
图:Amazon UK
▾
由奢入俭难
秋衣秋裤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毫无疑问是一项伟大发明。但如今青年一代,却对这件神器产生了质疑。秋衣秋裤已被当作历史遗物被新时代遗弃,仅仅是因为长辈的唠叨,让年轻人产生叛逆的反感吗?
答案并不是这么简单。
长辈们经历过温饱不济的困难时期,那时不论是私人住宅还是公共区域,取暖设备都不够完善。人们的饮食也没有如今丰富,又兼二次大战的影响,食物短缺长达数年,在热量摄取不足的状况下,寒冬是多么难熬不难想象。
而今,欧州已从战争中重建,北美也不再是蛮荒之地。作为发达国家的领头者们,家家都有充足的取暖设备,公共场所也温暖如春,私家车辆也有空调,就连地铁公车这些交通工具都已覆盖供暖系统。
过去,曾有西人网友讨论要不要在伦敦穿秋裤,
很多人都觉得没必要。
图:Fodor Travel
▾
而食物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进入新世纪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人均摄入卡路里数都在3200大卡以上,比最低要求的1800大卡超出近一倍。
青年世代的生活环境,已比过去百年间好太多。因此,保暖对年轻人来说已经不再是衣装的首要选择。
室内暖气开足的前提下,年轻世代更喜欢这样穿。
图:Quora
▾
既然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已经可以做到四季常春,把身体再包成肉粽反而成为负担。哪怕室外天寒地冻,一旦进入室内,黏腻了汗渍的秋衣秋裤只会让人倍感不适。
于是,秋衣秋裤就从“过冬神器”降格为“老弱病幼用品”,怕冷可以暖气卯起来开,要秋衣秋裤做什么。
洋人爷爷也喊你一起穿秋裤。
图:VIP Shop
▾
可是今年,面子里子,先要哪一个,这又成了一个问题。
许多天然气市场分析,都认为能源价格在未来两年,甚至更久,都将居高不下。
而欧盟也通知成员国,希望各国自愿把今年冬天的天然气使用量降低15%。
瑞士就传出最近开始立法,规定冬季时,室内暖气温度设定不得超过19度,热水不得超过60度。违反规定者最重可3年有期徒刑。
网络传闻,瑞士正在研议要为室内温度过高提出罚则。
图:Toronto Sun
▾
法国不但跟进室内暖气温度控制在18-19度,还加码在巴黎提前熄灭公共场合的灯光,以求节省能源。例如知名地标埃菲尔铁塔和蒙田大道等,都将于午夜前熄灯。
图:华尔街日报
▾
德国已经启动了“天然气紧急计划”的二级阶段。从10月份开始征收天然气税,所有民众都将分摊和俄国“断气”的后果,普通的德国家庭每年的能源费用将上涨480欧元。
德国家庭已经在研究如何通过减少使用热水,
来节省天然气。
图:dw
▾
意大利则是加入“斗气”行列,转向阿尔及利亚等别国签署天然气协议,意图永久摆脱俄国天然气的钳制。
根据最新消息,意大利已经同意于
下周批准在皮翁比诺港口建立
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项目,
预计于明年春天前投入使用。
图:路透社
▾
英国,本来进口俄罗斯天然气的比例就不算太高,因此可以快速切割。但英国国民也已尝到与俄“斗气”的苦果。
因能源费用飞涨,有23%的英国家庭
选择今年不开暖气过冬。
图:CNN
▾
但由奢入俭难,可不是一句玩笑话。
10月13号,法国总统马克龙以高领毛衣搭配西装外套的形象,出现在电视访谈中。掀起了一波保暖衣装的热销潮流。
对此,作为纺织业南波万的中国很有感。最近几周,秋衣秋裤、毛衣、法兰绒睡衣等“抗寒神器”出现爆发式购买潮。根据跨境电商速卖通的数据,秋衣秋裤在法国、德国、意大利的销售额,均有三倍以上的增长。
大家放心,度过能源危机的方法,法国已经找到了!
那就是“穿保暖内衣”!
图:The Guardian
▾
俗话说的好,天下秋衣秋裤,穿久必脱,脱久必穿。
无奈欧洲本土不生产秋衣秋裤久矣,幸亏如今经济全球化,借助中国的产能优势,欧洲人只要动动滑鼠就能买到手中,重新拥有秋衣秋裤带来的小确幸,聊可安慰心中的寒冬恐慌。
欧盟正在大规模兴建许多液化天然气储存基地,期待可以成为和俄罗斯“断气”后的救命稻草。
只是,一个老问题也跟着重新浮出水面,困扰起欧洲人来。
秋衣秋裤里面,要不要再穿内衣内裤呢?
答案,请各位读者大人告诉我吧。
END
本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环行星球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请后台联系。
原标题:《中国秋裤,反攻欧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