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艺术创想峰会:“回到艺术的真正价值,再连接商业”
3月25日,由云图创意媒体发起并主办的首届艺术创想峰会“ART &__”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举行。峰会以“艺术和商业”为主题,邀请11位全球艺术机构及各跨行业领域代表,围绕“艺术商业”、“艺术智造”、“艺术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一位工作于纽约的国际艺术投资顾问强调,艺术品投资固然具有营利性,而艺术与商业结合,首先应该回到艺术本身,寻找其内在的审美价值。
坐落于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的复星艺术中心有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别称——“会跳舞的房子”。3月25日,由云图“牵线”,艺术与商业在这里展开“约会”。在十几位全球业界嘉宾的引领之下,我们看到了艺术与商业极具想象力的相遇,也看到了它们富有前瞻性的结合。“为什么我们要在这里谈论艺术和商业?”云图的创意官朱昕苗说:“在美国西岸有一家以美学追求为知名的公司,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商业明星,这个公司叫苹果。如今社会面临着消费升级,人们需要更美、更有设计的生活方式。我想艺术和商业,一位柔性的母亲,也是一位刚性的父亲,他们组成了这个时代。”
首届“艺术创想峰会”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举办消费升级的本质是审美升级
消费升级的本质是审美升级,如今人们已经由凭“感觉”买艺术渐渐变为靠“头脑”买艺术。教育的需求量和重要性在“艺术商业”中日渐显现,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创办人范勇希望能够通过金融与艺术的结合,使文化艺术得到非常好的发展。“我们的学员大概是四类人,一种是企业做得非常好的收藏家,不是一个纯收藏家;第二个投资收藏家,在投资领域做得非常好,也有收藏的;第三个是传承收藏家,这些‘藏二代’对文化比较喜欢,有一些传承的思考;第四类我们叫文化金融人士,他们不仅热衷艺术创作,企业经营得也非常好。” 范勇说。
创想峰会现场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刺激了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和渴望,而市场恰恰可以满足人们对艺术品个性化的需求。近几年,中国的艺术品投资市场持续升温,仿佛艺术品投资是一个很好的盈利方式。但资深国际艺术顾问黎蓉女士认为,这是一个假象,艺术收藏和艺术投资是两件不同的事情,“艺术收藏是可以作为保值、增值,甚至有些时候帮你创造财富的,可以以藏养藏。但是短期的投机是绝不可取的。如果你带着投资的心态进来,如果你没有十年的打算你不要进来。我希望大家能够更多的回到艺术,从这里找到真正的价值,然后再连接商业。”
“跨界”艺术者的成长与颠覆
艺术工作者的跨界可以说既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颠覆。香港音乐人、迪士尼音乐中文版打造者陈少琪表示:“如果我单单制作一首歌曲,单单录音,就比较单一。很多客户,像迪士尼,音乐市场太大了,他们觉得请我来做一首歌,那你就顺带帮我拍一个MV吧,慢慢就扩大了整个业务的范围。这个也是内地在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很大的一个特点。最近几年包括影视、娱乐行业里都是这个模式,一定要全方位,如果你只是单一的某一个工种、一个项目的话,你只能是一个小小的工作室。”同时他也坦言,创作之路不同于医生、律师需要靠不断积累经验从而丰富自己,面对事件可以处理的得心应手。创作人一定要懂得放下,放下既有的东西,让自己每天都带着新入行的心情,而不是在过往的经验里循环往复。
FT中文网出版人张延对于艺术带来的“全新”感,“星星兔子和爱”的发起人,同时也是超模的陈碧舸深有感触:“我做模特,从16岁开始,每天都在接触全面的创作,全新的设计理念,现在开始演戏,时常要设计全新的人生。”陈碧舸的成长与颠覆缘起于孤独症儿童的一组作品。当陈碧舸看到这些作品时,她被孩子们艺术天赋震惊了,于是就着手策划用孤独症儿童的艺术拍一组大片,还邀请了不同领域的人参与创作,从此她便专注于“孤独”的艺术,“到最后你会发现,孤独变成了一种能量,变成了一种自愈的能力。整个展览做完以后,我们会发现可能孤独都不存在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我不想要把艺术变成一个结果,我希望它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
艺术生活方式:艺术是年轻消费者的社交密码
全球联合办公品牌WeWork大中华区总经理艾铁成共享办公WEWORK大中华区总经理艾铁成说:“我跟很多年轻人聊天,有一点让我非常的震撼或者说欣赏,就是当问到他们‘找工作的动机是什么’时,很多年轻人跟我讲说‘我要保证这家公司的价值观,跟我的价值观是一致的。’我记得当年找工作的时候,谈的更多是未来的发展机会怎么样,收入怎么样。在那个年代很少人提到是不是跟我的价值观相符,是不是它有一定的意义?其实年轻人本身也有一个很大改变。”
艾铁成认为“设计”、“艺术”其实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去服务的。我们说艺术或者说设计,最终它是要解决生活方式的问题。“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生存,重要的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所有的设计、运营,包括社区,都是围绕这样一个简单的承诺在做。”
梵几家居创始人,高古奇对于当今生活方式的转变,高谷奇从“梵几”家居创始人、设计师的视角去思考:“我的目的是在不断探索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美学,力求在中国和西方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我一直在反思我们的生活方式,到底还有多少中国人的特点?我们一步一步地更加崇尚西方的东西,如果真做了一个特别中国的东西,我们又觉得它特别做作。到底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是什么样的中国人?”
“艺术,对我来讲它有很多层次,因为我是一个美学的工作者,所以我觉得一个艺术品它首先得美。但是对于美,更高的东西有很多,比如说有特别独立的思考,有别人没做过的尝试。对我来讲最终极的东西,是艺术品能感动。”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