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田野调查手记|中越边民跨境互动①来打工的越南人

赵宋宇/云南大学民族学硕士生
2018-03-28 17:25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编者按】

1967年,波兰裔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田野日记在他去世后被公开出版,因其中言论与他在严肃著作中对当地人的态度反差巨大,而引发一场关于人类学家职业伦理和研究科学性的持久争论。

相比人类学家坐在书斋中完成的民族志文本,他们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随手记下的笔记也许能够更真实地留存“此时此刻”的经历和感受,进而引发学术性的思考。对于公众而言,阅读这些异乡故事和记忆片段也将是一场新奇而刺激的文字旅行。

由此,澎湃新闻请讲栏目开设“田野调查手记”专栏,主要刊发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田野调查手记。我们期待通过讲述田野故事,使读者在收获新知的同时拓展日常生活经验的边界。本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papertydc@163.com,邮件标题请注明田野地点。

“走,我们买箱啤酒,上去找越南人聊聊。”师傅一声号令,我们到当地的小卖铺扛了一箱啤酒送到了山脚下越南人搭建的工棚里,想去和他们了解一些关于越南务工人员来中国工作的情况。

寨子里开小卖部的老板告诉我们:“我家的东西三分之一都是越南人买的,早上呢,他们会来这里买一些早点,平时呢,猪肉、大米、烟和酒(白酒和啤酒)都会来这里买。”

“哦哟!你们买酒给越南人喝,他们就高兴了!”店老板说。

有句话是这样形容我们云南山地民族的:“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会喝水就会喝酒。”因此,想要和这些少数民族打交道,不会喝酒是不行的,酒是与人交流、建立关系最有效的方法。在这里,人们都喜欢把酒言欢。

我们计划把一箱啤酒扛到越南务工人员搭建的工棚,与他们互相接触,大家互相认识,按照我们做田野的套路,酒过三巡之后就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前提是你还没被灌倒)。

我们一行共4人,开玩笑地说,老师是唐僧,师兄是孙悟空,师姐不情愿地成了八戒,而我扮演沙和尚。我们从昆明一路南下来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坝洒镇湖广寨,这是一个以瑶族为主的村寨,目的是为了完成有关“中越边民跨境互动”的调查。

这是我第四次做田野调查工作,最开始的那种新奇感和猎奇心态已经没有了,而且我自己就是红河本地人,对于家乡并不陌生、方言交流也不是问题、生活的文化环境也是我熟悉的。但第一次要去接触来自异邦的越南人,激动的心情总是有的。

瑶族村寨全貌

红河瑶寨中的越南人

进寨子之前,我们向当地的唐书记询问了这些前来中国务工的越南人是什么民族。唐书记告诉我们:“这些来中国打工的越南人是瑶族,并且这些来中国打工的越南瑶族和寨子里的瑶族是同一个支系,他们的语言是相通的,交流不是问题。”于是我们就想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为我们充当翻译,以便我们去采访这些越南人。

小明是瑶族寨子里唯一的大学生,听说我们要去访问越南人,主动为我们充当了翻译,这为我们与越南人的交流减轻了不必要的麻烦。同为瑶族又是同一支系,他们之间的语言交流应该不成问题。有了小明的帮忙,我们的调查得以顺利进行。

越南务工人员住在一个漆黑简陋的工棚里,四周和房顶都是用大块的石棉瓦搭建起来的,房顶不是很高,走进去就可以碰到头顶,中间吊上一个黄色的灯用于照明。

我们去拜访他们的时候,大概是傍晚七点半左右。那个时候越南人刚刚从田里劳作回来,正准备做饭、换洗衣物。初次见面,这些越南人都略显害羞,一直对着我们微笑,看到我们搬了一箱啤酒进去,才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

越南人居住的工棚

刚进去的时候,几个年轻的越南女人正忙着洗衣服和做饭。几个越南小伙收拾他们的堂屋,摆放了桌子和板凳安排我们坐下。他们就住在香蕉林的山脚,这样可以缩短田间劳作来回往返的距离和时间。

这些越南小伙皮肤黝黑,穿着上身短袖,手臂上可以看出由于长时间劳作而凸显的肌肉线条。他们个子不高,最高不过一米七,但是身体素质很好,寨子里的人告诉我们:“别看越南人一个个矮小瘦弱的,但是干起活来力气很大。”

在我们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同我们交流的都是这些越南小伙,其他几位越南妇女们都不怎么说话,除非你问她们,才会主动与你交流,显得很腼腆。

越南小伙与我们交流

这群来中国务工的越南人一共有8位,都是来自越南同一个寨子的,越南语叫做“man fo lang”(lang就是寨子的意思)。据他们介绍,全村大概有一千人左右,位置在红河对岸,大概翻过一座山之后就可以找到,距离越南老街省很近的位置。

这8个人都是亲戚,年龄最大的大妈有54岁,最年轻的也是20岁出头。几个年轻男子来中国务工已经一个月左右,而大妈和几个年轻的妇女只来了五六天的样子,对这里的情况不是很熟悉。这些前来中国务工的越南人都已经结婚了,在越南有了家庭,生了孩子。其中一位越南妇女告诉我们,她最大的孩子已经有7岁了,最小的也有3岁了。越南早婚早育的现象很普遍,虽然他们看上去年龄和我们相仿,甚至比我们小几岁,但都已经是一两个孩子的父母了。

“我们是坐船(偷渡)过来的,没有去过中国其他地方打工,赚钱之后又偷渡回越南老家。我们来中国这边打工,他们不会赶我们走。”这些越南人说。

中国的工资比越南高

寨子里需要越南人来做工,帮着种香蕉、收香蕉、管理香蕉,以及种菠萝等。据寨子里的人跟我们介绍,以前他们会请红河州元阳、金平等地的哈尼族、壮族来帮助他们种植香蕉,但是现在由于用工价格提高了,元阳、金平的哈尼族和壮族觉得这样不划算,就不怎么来这里打工了,所以寨子里的农户大多雇佣了越南人来帮助他们管理香蕉林。但一般情况下,中国人不会请越南人割橡胶,因为越南人割胶的技术达不到中国这边的要求。

越南人没有人在中国学技术回去种香蕉,因为越南的人均土地有限,他们也没有雄厚的资金承包土地去种香蕉。他们来这里只是为了赚钱,增加个人收入。一般白天去做工,晚上回到棚子里休息、洗衣、吃饭、玩手机等。

这些越南人告诉我们:“在中国这边打工,一天有70元人民币的收入,在越南打工大概一天赚20万元越南盾,约合人民币57元左右,中国的工资远远比我们越南要高,所以我们来这边打工,更划算。”他们清晨上山干活,中午回工棚吃午饭,下午又去地里继续劳作。

翻译小明告诉我们:“越南人来中国的务工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中国这边给的工资比越南高一些;二是因为中国的活计比越南多,不像越南那样单一,在中国很容易就能找到工作。”

当老师问到:“你们是如何来到这里的?”这些越南人告诉我们:“来中国务工的途径一般是相互介绍,如果有一个越南人来中国的某个寨子,情况熟悉之后就介绍其他的越南老乡过来中国,介绍人收取一些中介费。越南man fo lang那边的瑶族知道中国这边有个瑶族村寨,因此他们跟中国这边的瑶族寨子联系,说我们大家想过来这边打工。”大家都是瑶族,有亲戚关系和人员往来,所以务工的越南人就经常来中国这边务工。

老师又向他们询问:“你们来这边打工,会购买一些中国的商品回去越南吗?”他们说:“一般不会购买中国的商品回越南,来中国打工的主要目的是把钱带回去,在越南建房、装修、买粮食、化肥和农药等贴补家用,自己没有太多的闲钱去购买其他。”并且还说:“包括手机也是从越南那边带过来的,并不是中国产的,中国的商品太贵啦,我们买不起。”接着他们告诉我们:“以前,越南那边的通电状况不是很好,到了晚上都没有电,现在条件稍微好一点了,中国人帮助越南拉了很多电线过去,现在晚上可以通电了。”

在与我们的交谈过程中,越南人也感慨和羡慕中国这边的生活。这些越南务工人员说:“中国这几年发展得很好。我们喜欢在中国,如果有条件也想留在中国。”

正在劳作的越南工人

雇主罗女士告诉我们:“我家经常请越南人来帮忙干活,以前红河元阳那边的哈尼族也会请来帮忙,但是哈尼族觉得不划算、钱给的少,最后哈尼族都到广东打工去了,只能请越南人来干活喽。”

罗女士说:“相比红河元阳的哈尼族,越南人来湖广寨能做短期工,也可以做长期工,支付的工钱也比红河元阳的哈尼族更便宜。”

“做短期工,我一天给他们70块钱(人民币),有些越南人是夫妻两个一起过来打工,一天可以赚150元。如果是做长期工,按香蕉坨数来计算工钱,距离近的,扛一坨香蕉我一天给他们一块钱,距离远的,我一天给他们三到五块钱。或者,也可以按照公斤来计算,一斤香蕉五角钱。”

据罗女士介绍,做长期工,细分活计来看,需要完成套袋、拉绳、包装、搬运香蕉等活计,还需要管理香蕉地。“这些越南人到寨子里务工一段时间之后,基本的种植技术就比较娴熟了,培育出来的香蕉果形也很好,并且越南人还可以同时为几家雇主打工,多挣几份钱。”

农户们的香蕉林

对越南打工者的印象

这些越南的务工人员跟农户们的关系相处融洽。如果有空的话,越南人也会和湖广寨的农户们一起玩,尤其是四五十岁那一辈的人,并且越南人也会约湖广寨的人去越南那边玩。湖广寨农户办婚嫁、红白喜事,如果是熟悉的越南人、自家的帮工,也会邀请他们来参加。但也不是经常这样,毕竟大部分越南人不是熟人,最多也就是雇主和雇工的关系,互相需要而已。

寨子里的农户对来做工的越南人也有一些负面的评价。比如,他们经常会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小卖铺的老板娘告诉我们:“电缆、铜丝、摩托车、鸡鸭鹅经常被偷。寨子里面的人我们都知道大家的秉性,就是这些越南人偷的。你辛辛苦苦养的鸡,被他一口气全部偷走、偷去卖,我们一个鸡要卖五六十块钱一只,越南人把这些偷来的鸡拿到集市上二三十块钱就倒卖掉了,你说气人不气人!”。

当我们拜访完这些来中国务工的越南人,时间已经将近晚上的八点半左右了。村干部把我们安排在一个姓吉的农户家住下。

寻着当天访谈到的关于越南人的线索,我们打算第二天一早去拜访寨子里与越南人有亲戚、朋友关系的农户,向他们了解具体的情况,为我们下一站去往越南做准备。

    责任编辑:钱冠宇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