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老人500万“被保险”,对金融消费者须倾向性保护

澎湃特约评论员 盘和林
2018-03-26 16:44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2016年,50多岁的内蒙古农民王永发揣着500万的拆迁款,想存银行。但没想到,却在“穿着银行服装的工作人员”及银行行长的言语及利益引导下,买了保险。历经千辛万苦,近日,王永发终于向银行和保险公司要回了本金与此前约定的利息。回顾一年多的曲折过程,王永发觉得荒诞、失望而气愤:“这年头,咋连正规银行也让人信不过哩?”(经济参考报,3月26日)

目前,监管方、银行、保险公司没有明确的定论,之所以能拿回这笔本息,主要是因为王永发以命维权,最终妥协的结果。但从基本逻辑来看,银行、保险机构存在“猫腻”。试想,一个并不富裕的老汉,怎么会用高达500万、几乎是全部家当来购买保险?更离谱的是,按照保险合同,他要活到100周岁才能取回本金。

银行、保险公司存在违规行为,这点毫无疑问。早在2010年,银监部门就曾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规定商业银行可开展代理保险业务,但明确要求“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产品混淆销售”“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与王永发接触的银行、保险公司,明显违背了此规定。 

不过,也要看到,王永发本身并非全然没有过错,例如他对“银行将给王永发赠送100克黄金,帮老两口申请免费的美国旅行”等承诺的贪念,恐怕或多或少地导致了他最终购买保险产品。

但问题是,能就此认为王永发是咎由自取吗?显然不能。

金融行业不同于普通的商品市场,存在高度的信息不对称。相比金融机构,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一方,难以单纯依靠市场对其进行矫正。现实中,这种双方地位严重失衡的现象比比皆是。 

最有名的当属在“黄金战”中成名的“中国大妈”。 残酷的黄金交易市场让她们收获了惨痛的教训,她们几乎成为金融市场弱势群体、受害者的另一个代名词。这些年,我国金融市场迅猛发展,理财、互联网金融等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中国老百姓手中的钱越来越多了,但却屡屡成为不正规P2P、“被保险”的受害一方。今年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将主题集中在了金融消费者保护之上,也折射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的紧迫性。 

所以,即便理论上说,王永发及“中国大妈”们作为成年人,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接受市场的洗礼。而实际上,由于金融消费者不具备与金融机构博弈的能力,必须有赖于监管部门的保护。 

这种保护的底线在于,不管金融消费者多么贪婪与“博傻”,监管部门都要严格监管金融机构,倾向性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所谓的倾向性保护,就是要求金融机构在金融消费过程中承担更多的义务。例如,王永发虽然也存在过错,但只要金融机构存在保险人员派驻银行网点等违规行为时,就要承担不利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倒逼金融机构加强内部控制等制度的建立,从根源上减少直至杜绝“被保险”等侵犯金融消费者利益的事件发生。

这也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各国一般都会实施严格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即政府监管机构要充当公共利益代理人角色,站在金融消费者的立场,对金融机构实施强制监管权利。

    责任编辑:甘琼芳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