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情商这个词是怎么被曲解和毁掉的?

2022-10-25 12: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许多词都遭到曲解。甚至可以说,在无逻辑成为常态的情况下,再好的词也会被弄得面目全非。

“感恩”就是个例子,往往被用来进行道德绑架和混淆是非,比如家庭里的“我一把鼻涕一把泪把你拉扯大,你居然25岁了还不结婚生孩子,你对得起谁”,又比如面对社会阴暗面时,不问是非先说“感恩”。

“中庸”也是如此,所谓“中庸之道”是指待人接物不偏不倚,不因个人喜好而有偏颇,也不因对方的权力地位而偏颇。可许多人直接将之等同于“和稀泥”,变成了“谁也不得罪”(当然,得不得罪主要看人,有权有势的首先不能得罪)。

又比如“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本来是用于自省,但现实中基本被用来胡搅蛮缠。骂错了人,本来认错就行了,但总有些人不但不认错,反而来一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说错了又怎么样,反正都是为你好”,形同耍赖。

“情商”也是一个完全被曲解的词。按照定义,它包括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这五种特征,是一个人内在能力的表现。不过它早已经被歪曲化,变成了“会说话,不得罪人”,变成了市侩圆滑,变成了表里不一和口是心非,很多人将情商当成了能否升官发财的关键。

有人曾经这样总结:

“中国式情商,并不是真正的情商。在中国式情商里,并没有热情、自制、激情、坚持,以及自我激励和鞭策、鼓舞。有的只是左右逢源、拐弯抹角,甚至是口是心非,满嘴谎言。”

更有趣的是,情商里的那些要求,比如相处的分寸感、不强加于人、说话的艺术等,都被视为一种“对别人的要求”。那些喜欢把情商挂在嘴边的人,往往毫无分寸,也毫无说话的艺术,但这不妨碍他们对别人进行指控和要求。

比如说,A不爱应酬,但被B逼着去应酬,A到了现场有些木讷或者冷淡,B就会说A没情商。可是,B从来不会考虑自己逼着别人去应酬,这种毫无分寸感的表现是不是“没情商”。

很多时候,“情商”还会像“感恩”一样,被异化为借口。比如电影院里有人大吵大闹,你上前制止,你家长辈多半不会说你有公德有责任感,反而会说你没情商整天得罪人。它也会跟“中国式逻辑”来一场“完美结合”,将“问态度不问事实,问动机不问是非,问亲疏不问道理”进行到底。

话说回来,情商真的比智商更重要吗?这事儿其实也很可疑。或者说,如果“会说话,不得罪人”这样的伪情商真的比智商更重要,说明社会存在巨大的问题。举个例子,一个原本会为社会创造巨大贡献的科研工作者,如果每天都要把时间花在迎来送往和应酬上,难道是好事吗?这段时间数学家张益唐再度火爆,有人问他当年为何宁愿刷盘子也不回国,他的回答就是回国的话,世俗力量太强大,会左右他的人生,破坏他的专注。

张益唐显然知道自己没有这种所谓的“情商”,更不愿意因为盲从于这所谓的“情商”,而影响自己作为数学家最需要的专注。

其实,情商这个概念即使不是伪概念,也不能脱离智商这个基础。一个人智商不足,根本不可能有情商,毕竟情商也需要逻辑思维、分辨力和同理心。如果抛开智商说情商,就会落入一个可笑的逻辑中,就像有人开玩笑说的那样:“如果情商真的不需要智商作为基础,那么猫猫狗狗更有情商,它们更会讨好人呀!”

没错,人际关系确实很重要,但它需要的是真正的情商,也就是自我认知、恪守原则、不卑不亢。

图源 | 网络

作者 | 叶克飞

编辑 | 二蛋

欢迎分享,转载、合作请私信联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