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生命关怀教育的哲学基础及在个体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呦呦鹿鸣”绿会专家访谈(第五期)

2022-10-24 13: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主办的《呦呦鹿鸣——绿会专家访谈》第五期在线上平台成功举办。本期呦呦鹿鸣邀请到张媛媛、马翰林、苏佩芬三位老师作为嘉宾,就三位共同编著的《基于心智模式改善的生命关怀教育》一书进行访谈。

 

生命关怀教育帮助人们转换不同的角度去洞察事物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透过人的健康、动物的健康、以及环境的健康所构成的关系中得到关于美、关于地球的诗性的具身体验,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个人在教育之下,哲学给与你思考的方向。关于生命关怀教育的哲学基础,以及它在个体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三位老师做了如下分享。

马翰林老师:

生命关怀教育的哲学应该是很多元的,相当于一部分的哲学家都可以在这个问题上面发言。我的思考方式比较有特点的在于,其它的哲学同仁在思考生命关怀教育哲学基础的时候是“以我为主”的,比如说有人是做生命伦理学的,他就从生命论理学的角度去看。有人是做生态哲学的,就从生态哲学的角度去谈这个东西如何去做。再有人是做道德哲学的,就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去谈这个东西怎么做。

我的思维方式是倒过来的,哲学往往会强调先有理论然后再去实践。但是行动亚洲或者生命关怀教育的实践,是先有实践,然后我发现它可能需要一些理论上的填补,我就来做了这个工作。换句话说是先有了行动亚洲诸多的实践,尤其是它的观念提出,比如说5大主题,我是根据这个去判断是否与来去看能不能与我自己的专业,我自己的思考能否找到一些契合点,为他们它们的观点包括实践提供一种比较好的,有解释力的基础,这是我的工作。

下面涉及到一个问题,我是如何进入到具体哲学的构建,当时我发现它涉及到的面太广,非常广,涉及到心智的提升问题,又涉及到认知科学方面的大量案例,还有动物保护、道德哲学,动保属于动物论理学、生命论理学的范畴,很多很多。我想我必须找到一个比较抽象的而且基础性的概念作为切入点,有几个关键词:第一,第二人称。第二,同理心。其它的包括责任、自由、慎辨性思维、积极行动,这些东西慢慢再展开解释。

稍微解释一下“第二人称”,因为我们的核心是生命之网,所有认知的基础都是以关系作为核心概念展开的,这是最重要的点,要注意到我们所有的理论构建展开都是关系本体论。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构建关系本体论,我认为从第二人称的视角去做是最合适的。当然在哲学几千年的话语体系当中,包括我们现代的哲学话语体系中,这是相对而言比较新的提法,一般大家都是谈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

举个例子,比如同理心的问题上该如何提这个观点。有一种同理心我们平时也会经常观察到,它叫同情心,同情心是第一人称的同理心,它是更加侧重于个人的体验。比如说我在街上碰到一个乞丐,他很惨,我突然间被打动,掏出一点钱给他,或者给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个东西叫同情心,经过研究会发现同情心它是一个不能够长时间维持的、即兴的,而且缺乏理性的思维和考量的一种冲动性行为,这是一般我们对同理心的定义。

另外一种是“第三人称”,第三人称是一种非常客观化的观念展开模式,比如说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彼得辛格,也是一个著名的动物保护主义者,在国际上和圈内都非常有名,他提出来一个观点叫做“效用利他主义”。要求大家要精打细算地去做利他的事情,用一种效用利他主义的思路,他经过计算之后,认为一个人把他一生当中收入的10%捐出来做慈善,对他的生活也不构成影响,他帮助别人的效应就可以最大化。

根据我的思路,这就是非常客观的一种同理心,它当然会非常的有成效。但是我也认为它对于非常普通人而言的要求有点过高了。如果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或者作为指导的一种思想,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作为道德规范提出来去要求别人就有点过高了,有没有中间的道路呢,我就提出叫做“第二人称”的同理心概念。

第二人称同理心简单来讲,首先你要知道你自己肯定是有偏见的,每个人都有偏见,必须知道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偏见的,而且这个偏见很难去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如果是客观主义的同理心就会觉得我就是真理,应该是一种规范,大家都这样做世界就好了。第二人称可能不会这样认为,它会觉得每个人都是有缺陷的。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的通过一些沟通,通过慎辨性思维的处理,来改进我们的偏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见,所以导致不同的人之间关系的构建就会产生隔阂。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把这种隔阂慢慢消去,虽然不可能完全消去,但尽可能努力去构建这个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会有一个概念体系,有一种对于自己这个体系的估计,也不认为自己的能力是无限的,自己能做多少事就做多少事,同时也要去同情那些可能做不到某些事情的人。也要有个角度去理解为什么有一些时候共识是很难达成的,这样就会有一个很好的途径去理解各种各样你无法理解的,或者你觉得一些不满的现象,然后再去找思路和方法,看能否找更好的途径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图:马翰林

苏佩芬老师:

我自己在生命的过程中已经有30年在做生命关怀教育了,有关人、环境、动物的问题,我常常在思考哲学是干什么的。很多人如果不是做学术的,会不明白哲学的意义在哪儿。

一个人在教育之下,哲学给的是你思考的方向,像孟子、墨子、老子、孔子,他们都是哲学家,他们用思考的理论来谈论语,来谈人对待环境、对待动物、对待人彼此。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这也是一个哲学概念;我们常常认知了这些内容,但都没有觉得它属于哲学范畴。

哲学,在生活当中每个人都触及得到,例如为什么有孝道,我们从小就有关于这个的哲学概念,中国的孝道比西方国家进步很多,但是我们的认知里没有把它和哲学挂钩。马翰林老师也有提到,有生命论理的哲学,有动物哲学,有第二人称同理心的哲学等等,这些哲学的理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大家可以尝试去解除对哲学的恐惧感、陌生感和距离感。

行动亚洲开始推广生命关怀教育的时候,谈到教育的实践,从教案的发展、教学的研究,到想要出版的时候发现整个过程中缺乏学术的理论架构。当时我自己做硕士论文,我的指导老师是一位社会主义领域的前辈,他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我在论文里谈到马克思主义中人和动物关系的时候,他告诉我做的这么多实践,以及我的学术理论架构要用哪些哲学理论来做基础, 这也是出版《基于心智模式改善生命关怀教育》这本书的意义。

我们都是生命关怀教育的实践者、推广者,在学术理论中慢慢去发现这部分可以怎么样去完善。《基于心智模式改善生命关怀教育》这本书中,第二人称同理心的哲学只是一个开始,我希望未来有更多的硕士生、博士生,可以以这个架构来做延伸,不断去论证、去讨论,形成一个更好的成果。

教育是构建系统关系,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其它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生命关怀教育的意义在于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从生命的角度去理解星球的每个物种,理解我们的共同体。

图:苏佩芬

张媛媛老师:

心智的发展包括对自身与环境诸要素之间关系的认知能力以及反馈能力。目标是在与世界的互动过程中,选择最优价值的行为。在共同体中,价值不是单一的,是相互作用的。那么什么是最优价值?

美是内在和谐的体现,是生命力和创造潜力得到最大发挥的体现,是个体与其环境共生共荣的一种最佳状态。大千世界中没有价值为零的事物,每一个“现实事件”都自有其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都不可为他者所取代。

生命关怀教育要帮助增强人们转换不同的角度去洞察关系,去关注现实事件,去体会动在。对于地球来说,是诗性的过程的。我们可以透过人的健康、动物的健康和环境的健康所构成的关系中得到关于美,关于地球的诗性的具身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即达到天人合一。

孟子如此描述“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他还提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为人心的“四端”,人皆有之,人性本善。人之善性即“天之所与我者”,是天给的,又是“我固有之”者,是我本身固有的,所以天与人合一。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王阳明接续:“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更表示:“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贡献。” 

我自己非常喜欢当代哲学家张世英所主张的“后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以解决当今人类面临严重生存危机,以顺应 “人与大自然必须和谐共处”的大方向。在他看来,“后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包括“主体—客体”关系在内而又超越了“主体—客体”关系的结构,人在此阶段中既意识到自我,又超越自我而与他者融通为一,即“万有相通”。

我们需要持续不断的发展万有相通的“天人合一”观。对万事万物之间关系的科学探索,感受及意识到人的自身善即“作为生命之网的一份子,与动物、植物等各种生命共生共荣于地球之上”,并将之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关怀行动”。

在我看来:

生命关怀教育是探索自身以及所处世界的有机的,本然的,恰好的,美学关系的诗意过程。

图:张媛媛

《呦呦鹿鸣——绿会专家访谈》公益对话系列节目由中国绿发会于2022年3月中旬启动,旨在推动全球建设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教育帮助人构建四种关系:即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其他生物、人与自然界。生命关怀教育的一层意义在于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而是让我们从生命的角度理解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物种,理解共同体。中国绿发会希望通过此次访谈,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生命关怀教育的重要性,察觉生命的成长与世界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生成之美。

(本文基于会议记录整理)

直播回放地址:

https://live.baidu.com/m/media/pclive/pchome/live.html?room_id=7660891927&source=h5pre

文/Sara 审/Maggie 编/angel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