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路上的美国史︱改变美国国运和南北格局的水路:伊利运河

叶山
2018-05-31 14:32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工程有很多,纽约州北部的伊利运河(Erie Canal)便是其中之一。这条运河连接了哈德逊河畔和伊利湖,全长843千米,沿途经过三十多个船闸,河道宽12米,最初的深度约1.2米,于1825年十月建成,耗资约700万美元(约合现在的1.6亿美元)。从规模和建设难度上看,伊利运河在那些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工程里都不算出众,但它的建成让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推动美国的历史进程起到了关键作用。

撸起袖子加油干

北美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大陆,其腹地的大平原沃野千里,从殖民时代开始,那片水草丰茂的富饶之地就不断地吸引着人们。然而,北美的东西向交通一直以来都困扰着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其中,在距离大西洋大约三四百公里,就有一条南北走向绵延上千公里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能够通过这座山脉的道路少之又少,而且无一例外地曲折难行。拜阿巴拉契亚山的崎岖地形所赐,在19世纪之前,从纽约乘坐马车前往九百公里以外的底特律,需要花上一个月,平均到每天的路程只有30公里,比步行快不了多少。

 既然陆路不好走,有人就想到了水路。然而纵观北美东部的河流,例如康涅狄格河、哈德逊河、特拉华河、利哈伊河、萨斯奎哈纳河、皮迪河、萨凡纳河等,大多数都是南北走向的,若论东西走向的主要水路,只有五大湖-圣劳伦斯河这么一条。五大湖水域广阔,互相之间也有河道相连,照理说通行船只毫无问题,一旦五大湖的水路打通,那么美国腹地的中西部地区及大平原,便和大西洋对接上了。可惜的是,在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间,有一道船只无法越过的屏障——尼亚加拉大瀑布。这条气势恢宏的瀑布向人类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却同时也给试图利用五大湖作为水道的人类出了一道难题。 

阻碍航运的尼亚加拉大瀑布

 

早在1780年代,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便有人提出,在瀑布上游、伊利湖边的布法罗附近开凿一条运河,将伊利湖和位于安大略湖南岸的重镇罗彻斯特连通起来,通过人工船闸的方式来帮助船只克服落差。然而当时由于战乱和经济困难,这个意见没有得到采纳。到了19世纪初,美国的煤铁等重工业开始起步,此时,在东海岸的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的原料产地之间开设一条捷径,便迫在眉睫了。

 于是,那个多年前的修建运河的提案再度被人想起。这一次,人们调整了思路,不仅要连接布法罗和罗彻斯特,还要连接罗彻斯特和奥尔巴尼,这样一来,伊利湖里的船只不仅可以经过安大略湖和圣劳伦斯河,借道加拿大进入大西洋,还可以直接经运河进入哈德逊河,从纽约进入大西洋。这样的提案获得了重视,伊利运河委员会于1810年成立,负责规划和筹建运河。

 伊利运河委员会隶属于纽约州政府,名义上的主席是美国的开国元勋、美国《宪法》序言的作者古弗尼尔·莫里斯,但实际上管事的是时任纽约市长的德维特·克林顿(DeWitt Clinton)。克林顿上任后立即带队去测绘规划运河的路线,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向纽约州提交了一份规划报告。次年,纽约州根据这份报告,修改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运河的建造铺平了道路。克林顿如此热情地规划伊利运河,其中一大原因是他在竞选美国总统,而伊利运河是他所能想到的能给美国带来最大实惠的工程。然而在1812年,克林顿竞选失败了,而且美英之间爆发了战争,伊利运河的修建被迫搁置。

德维特·克林顿

 1815年,战争结束之后,伊利运河委员会召集旧部,重启了这个项目。然而因为战争,纽约州的财政陷入了困境,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运河的修建。1817年,克林顿当选第六任纽约州州长,他代表纽约州向联邦政府陈述了修建伊利运河的种种好处,游说联邦政府提供资金。在他的努力下,麦迪逊总统批准了支付伊利运河修建预算的四分之一,同时他也找到了一些外来的援助,设立了运河基金。虽然钱还是不够,但克林顿仍旧让伊利运河的修建工程按计划展开了。

 运河开始修建后,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有的质疑来自克林顿的政敌,特别是在政见上和他势不两立的坦慕尼派(Tammany,原为慈善组织,后卷入政界,反对克林顿所在的联邦党)和鹿尾派(Bucktails,专门反对修建运河的一个组织),他们不顾一切地利用运河向克林顿泼脏水,声称修建运河是劳民伤财之举,并将这条运河称为“克林顿的大水沟”。还有的质疑是比较有理有据的,比如有的人把修建中的伊利运河和18世纪修建的波多马克运河进行对比,来质疑伊利运河的意义和作用。

波多马克运河是弗吉尼亚及马里兰的一系列运河的统称,其中最主要的是切萨皮克-俄亥俄运河,但它是一项典型的规划失败的工程。因为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它原本要从华盛顿建到匹兹堡,以连接大西洋和俄亥俄河,但实际上只修到了马里兰西北部的小镇坎伯兰,就因为无法翻越阿勒格尼高原(阿巴拉契亚山的一部分)而终止了。它的沿线除了原本就可以通航的华盛顿以外,再无重要城市,只有一些煤业小镇。虽然它替代了通航不利的波多马克河上游、加快了阿勒格尼高原上的煤炭运往大西洋的速度,但总体来说,这项工程无疑是亏本的。

 

切萨皮克-俄亥俄运河示意图

 对于第一种质疑,克林顿嗤之以鼻,而对于第二种质疑,克林顿也不为所动。伊利运河的线路是他亲自带队规划的,沿线的莫浩克河谷和塞内卡湖等,都是在阿巴拉契亚山中可以借用的天然水道,因此他对伊利运河全线的成功建设充满了信心。然而,最初的建设和反对派预测的一样,困难重重。两年过去了,规划全长八百多公里的运河,只有奥内达湖到尤提卡的24公里河段建成通航。照这个进度下去,伊利运河需要三十年才可以建完,人们的热情和信心都不断滑坡,伊利运河很可能要步切萨皮克-俄亥俄运河的后尘,成为一个烂尾工程。

 克林顿仔细分析了施工进度缓慢的原因,他发现最大的障碍有两个:第一是沿途要经过许多原始森林,千百年来在泥土里盘根错节的树根,非常难以挖掘,第二是劳动力严重不足,工程前线急缺人手。对于第一个问题,克林顿和工程师们研讨之后,发明了一种新型的掘根机。这种掘根机由三个轮子和一条轴组成,两侧的轮子比中间的轮子略大一点,轴上则套有铰链和铁钩。在河道经过的原始森林里,当树木被砍伐后,工人们就让牛或马拖动这种掘根机前进,这一过程会产生很大的力,轴上的装置就能将树木残余的根部铲除。这项发明后来被用在了很多工程上,被称为伊利运河挖掘机。

伊利运河挖掘机(图片来自Koeppel, 2009)

 对于劳动力的匮乏,新一批来自欧洲的移民帮了克林顿大忙。在修建运河的工人中,来自爱尔兰的移民担任了主力。这些爱尔兰人追随着前辈,于1810年代后期,从爱尔兰北部的乌尔斯特地区,来到美国谋生。在这支生力军的帮助下,伊利运河的修建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些工人们为运河的修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比如在卡尤加湖附近的沼泽地区(雪城以西、伊萨卡以北),因为蚊虫众多,数百名工人在修建运河的时候死于传染病。

改变格局的通道

1825年,伊利运河全线开通。正如克林顿所想的,它的贯通在美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美国人也正式感受到了工业时代的来临。运河的过路费为纽约州带来了持续可观的财政收入,它还给纽约州及整个美国带来了很多变化。首先,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交通。伊利运河的开通,让大西洋的船只可以直接进入伊利湖,进而前往上游的休伦湖、密歇根湖和苏必利尔湖。由于伊利运河的成功,宾夕法尼亚、俄亥俄、伊利诺伊等地纷纷开始建造运河,纽约北部也建起了更密集的运河网络。这些运河跟五大湖以及可通航的天然河流相连,让船只可以从东海岸直接进入密西西比河流域,从而将整个美国东部的水路连成了一个网络。

伊利运河联通大西洋、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流域的示意图

在地缘格局上,伊利运河导致了两个十分显著且重要的变化:第一是新奥尔良等一些老牌港口城市地位的下降,第二是纽约州北部以及五大湖沿岸的港口和城镇(例如奥尔巴尼、罗彻斯特、伊利、底特律等)地位的提高。从前的北美第一大港新奥尔良扼守着美国中部大平原上的唯一水运通道,形成了交通上的垄断,而在伊利运河开通之后,这一垄断不复存在,南方最后的一颗明珠也就此黯淡了下去,加剧了美国南方在经济和政治地位上的相对落后。

而五大湖沿岸则得到了极大的开发,丰富的煤炭、铁、铜等资源得到了利用和开发,于是五大湖沿岸成为了美国工业化进程的大本营。在1820-60年代,匹兹堡、扬斯敦、克利夫兰、密尔沃基等工业城市纷纷兴起,一座座矿场和炼铁炉在阿巴拉契亚山背后的中央低地平原上拔地而起,地理位置重要的芝加哥,更是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一跃成为了繁华的大城市。为了争夺伊利湖边的良港托莱多,俄亥俄和密歇根在1835年进行了边境战争(史称托莱多战争)。此战之后,俄亥俄获得了托莱多港,而作为补偿,联邦政府将原本属于威斯康辛的上半岛划给了密歇根。获得了托莱多港的俄亥俄成了从五大湖水道上获利最多的州。获得了上半岛的密歇根,后来在那里发现了大型纯铜矿,也获益匪浅。

19世纪中叶的伊利运河(作者:19世纪英格兰裔美国画家乔治·哈维,来源:罗彻斯特大学)

从伊利运河里获益最大的城市,要属纽约。在伊利运河开通之前,东海岸的纽约、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甚至诺福克都有成为经济和商贸中心的可能,然而伊利运河开通之后,纽约成了进入中部大平原的捷径,其地位可以媲美曾经的新奥尔良,这是其它几座城市所没有的优势。由此,许多驶往那几座城市的轮船,纷纷改变方向,朝着纽约集中,而商人们也随之搬迁着大本营,往交通和物流最畅通的纽约靠拢。从此,纽约成为了美国的商业中心,后来发展为全球金融中心、世界级城市,其地位无可替代。而其它的几座城市则在伊利运河修通之后彻底失去了和纽约竞争的实力。费城和波士顿因为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尚且可以成为文化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而以港口和货运立足的巴尔的摩和诺福克则遭到了和新奥尔良一样的打击,从此便退出了一线城市的行列。至于那条切萨皮克-俄亥俄运河,在伊利运河修通之后便彻底没有了发展的希望,后来被彻底废弃了。

除了城市格局的改变和工业的兴起之外,伊利运河对美国的经济还有更深远的影响。比如,伊利运河让美国的经济逐渐转化为由消费者主导的经济,为后来的美国经济格局奠定了基调。伊利运河建成之前,生活在中西部和大平原的人们,基本上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生产的粮食,除了一部分运往新奥尔良出售,剩下的都自产自销。他们的家具、生活用品和衣物也大部分靠自己制作。伊利运河的修通让东海岸到中西部的运输变得更快,而且耗费降到了十分之一,因此,许多以前只在东海岸才有的商品,可以被运送到曾经很荒凉的中西部,这其中还包括产于大西洋中的新鲜生蚝,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中西部的居民们生产的农副产品也可以大规模地送往东海岸发达地区。这样的一来,大平原上的耕地越来越多,东海岸和中西部的商品交换也越来越多。中西部的人们将谷物卖到纽约,再从纽约买回农具、家具、服装以及别的商品,他们不再自给自足、自产自销。于是,美国的经济逐渐地转向了消费者主导的经济。

在文化上,伊利运河的开通给了第二次大觉醒运动一个很好的传播途径。第二次大觉醒运动是19世纪初的一次重新振奋美国人宗教热情的文化运动,纽约州西部是它的核心区域之一,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伊利运河的开通。在运河两岸兴起的小镇上,各个教派纷纷派人去这些教堂尚未普及之处传播福音,而一些新兴的教派也在这片新兴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发展迅猛的摩门教。除了宗教在伊利运河沿线传播之外,很多新的思潮也在运河沿线涌动,例如早期的女权运动、废奴运动和乌托邦主义等,都在那一带新兴的城镇里找到了最初的支持者。因此,伊利运河的建设为美国文化格局的改变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第二次大觉醒运动示意图

南北对立的催化剂

伊利运河给美国带来的另一大改变却不那么正面:它加剧了美国南北对立的格局。除了新奥尔良的相对衰落以及五大湖的强势崛起之外,伊利运河的贯通让南北交界区的社会矛盾严重激化。在运河修建之前,南方人沿着密西西比河北上,在伊利诺伊和印第安纳的南部建立起了种植园,同时也把奴隶制带到了这些地区。

伊利运河建成之后,中西部地区成了工业大发展的核心地带,伊利诺伊、印第安纳和俄亥俄等州先后进入了大工厂时代,机器和烟囱逐渐替代了农业庄园,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由于新建的工厂需要工人,工厂主们便看上了在庄园里干活的奴隶,他们建议这几个州废奴,解放黑人,让他们成为自由劳动力,去工厂上班。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北方各州的支持。当地蓄奴的庄园主们感觉受到了威胁,他们对于废奴是坚决反对的,而他们也得到了南方各州的声援。于是,分别代表北方和南方对于奴隶制观点的两派人,在这几个州的南部地区狭路相逢,形成了剑拔弩张的对立局面,社会矛盾急速激化。由于涉及到双方的核心利益,这个矛盾在当时是不可调和的。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快速工业化的俄亥俄河流域,包括肯塔基以及弗吉尼亚的西部,以及处于中西部外围的密苏里州。密苏里州是一个蓄奴州,于1820年加入美国联邦。在它加入联邦之前,美国南北方各有11个州,因此双方围绕着这个州将成为自由州还是蓄奴州,还产生过激烈的争论。后来经过妥协,密苏里州以蓄奴州的身份加入了联邦,而为了平衡双方所控制州的个数,北方的自由州马萨诸塞一分为二,将它的缅因部分单独成立了自由的缅因州。然而当伊利运河建成之后,密苏里州在二十多年间快速地发展起了规模不小的工业,导致了支持奴隶制的人数比例在此州大幅度下降。

19世纪中叶的俄亥俄河谷工业区(作者:威廉·佩林)

到了1850年代,紧邻密苏里州的堪萨斯领地也因为蓄奴和废奴之争而爆发冲突,后来于1854年签署了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这个法案表面上化解了矛盾,实际上是将南北矛盾勉强掩饰,推迟了大规模冲突爆发的时间而已。解放黑奴只是一句道义上的口号,真正导致后来南北战争的,是种植园与大工厂之间的经济和劳动力之争。而让这个矛盾蔓延至整个美国的导火索,便是伊利运河的修建。

南北战争爆发前夕,肯塔基和密苏里等原本是蓄奴制,但工业化进程比较好的几个州宣布保持中立,而弗吉尼亚州西部靠近俄亥俄河谷工业区的二十多个郡,宣布脱离站在南方一边的弗吉尼亚,自成一体保持中立,最终演变成现在的西弗吉尼亚州。这几个州的选择,让南方联盟的实力大幅削弱,也进一步注定了南北战争南方失败的命运。

南北战争形势图,橙红色为北方各州,蓝色为南方各州,粉色为没有加入南方联盟的蓄奴州,其中包括密苏里、肯塔基和弗吉尼亚西部(后来的西弗吉尼亚)

尽管伊利运河加剧了美国的南北对立,但总的来说,建造它的利是远远大于弊的。从它建成的那一天起,阿巴拉契亚山到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广阔区域,特别是五大湖周围的中西部地区,便不再是美国的边疆,而和东海岸一样,成为了美国的核心地带。它所触发的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也使美国踏上了向强国发展的第一步。中西部地区可以快速地工业化,形成五大湖工业区、矿区和城市带,和伊利运河是分不开的,因此很多人将伊利运河的开通,视作美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正式开端。

虽然克林顿在运河完成之前就从纽约州州长的职位上卸任,并且在两年后因为政敌的攻击,被迫在运河完工前夕离开了伊利运河委员会,但他极力主张修建伊利运河对整个美国所立下的功劳是有目共睹的,他也因此被视作是纽约州历史上最伟大的州长,中西部有很多小镇和河流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他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也以他的名字设立了美国历史研究的奖学金。

1860年代,伊利运河完成了扩建,其宽度和深度几乎都翻倍,让更大型的船只可以通行。虽然在铁路和公路网发展成熟之后,伊利运河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它一直发挥着自己的作用。1918年,运河再度扩建,并被纳入了纽约运河系统的一部分。扩建后,运河的深度达到4米,宽度达到37米,可以通行更大的船只。改造后的运河直到今天仍然可以通行,虽然它的交通价值已经不高了,但它成为了纽约北部的水上消遣场所,河面上来往着观光船只和快艇。同时,它也是纽约北部和西部一些地区的灌溉水源。

今日的伊利运河上,行驶着很多游艇
    责任编辑:饶佳荣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