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院施杞国医大师、王拥军教授和唐德志教授带领团队在Phenomics刊文,推动建立中医表型组学
近日,Phenomics期刊发表了我校附属龙华医院施杞国医大师和王拥军教授、唐德志教授带领原淳淳博士、张伟强博士、王晶博士研究成果,题为Chinese Medicine Phenomics (Chinmedphenomics): Personalized, Precise and Promising,首次在国际上倡导建立中医表型组学(Chinmedphenomics),并论述了其“3P”理念,即中医表型组学具有个性化、精确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今年年初,施杞国医大师、王拥军教授和唐德志教授就带领团队率先在《中医杂志》刊文,详细论述了中医表型组学的概念。中医表型组学是指以中医核心理念为根本,以大型人群队列为基础,采用多组学、生物信息学和人工智能等手段,从宏观、中观、微观水平上系统地、定性与定量结合地测定中医“证”与“病”发生发展全过程中的表型集合及中药干预下的转归机制,揭示中医现代科学内涵的一门学科。
一、中医表型组学的理论基础
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表型组学迅速崛起。中医学作为长期实践形成的综合性科学,有着独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建立在中国古典哲学之上的中医,以“取象比类”为认知世界的主要方法论。中医论治疾病着眼点在“天、地、人”,提倡“天人相应”、“恒动观”、“整体观”,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医发展史中,中医学积累了大量的对人体外在表象的观察,仅风寒感冒一证,相关记载便浩如烟海。可以说,传统中医是最早地系统地观察并记载人体心理、行为、生理病理、药物反应等各种表型的医学科学,是当之无愧的“表型大师”,在这点上与表型组学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国医大师施杞教授强调,中医表型组学虽然借助诸多现代科学技术,但其研究核心仍然聚焦于中医原创理论。中医原创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的核心,源于中国古典哲学和历代名医长期的临床经验。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为代表的典籍构建了中医理论的框架,这些中医经典理论在后世的传承发展中愈加完备,并指导提升了临床疾病的诊疗水平。同时,临床疗效对经典理论的反馈验证,进一步完善了经典理论的内涵并拓宽了其应用。中医经典理论是中医学的根基与灵魂。我们团队在《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等中医理论指导下,长期致力于“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的肾精理论研究,近年来已经取得系列成果。
二、中医表型组学的价值和应用前景
关于中医表型组学建立的学术价值,王拥军教授指出:中医表型组学的建立,首先为中医原创理论的科学内涵研究提供了新的策略,以往的研究范式多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出发,力求从微观层面阐释中医“证病”的机制,忽略了中医“象”思维的特点,中医学的认知模式是“司外”而“揣内”的,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医学的研究要多在“外(表型)”下功夫,中医表型组学的建立即是重视“外(表型)”的标准化和量化研究,并拓展传统中医“望闻问切”诊断的技术手段,用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及哲学家伽利略(1564-1642)的话说:“测一切之可测,并使不可测为可测”,测量一切可测之物,并通过现代测量技术,把传统认为不可测的变为可测。以“外”的表型为基础,进步考虑中观和微观特征,最终跨尺度联合解析中医“象”的科学内涵。
其次,在中医诊断层面,传统中医依靠望闻问切获取信息来诊断疾病,但依靠人工获取的信息,其体量,维度十分有限,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实现“四诊+”的目标,让更多的信息采集服务于中医诊断更是我们要思考的科学问题。中医表型组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人工智能、5G等技术丰富中医四诊,做到“四诊+”的多维度信息采集和处理。现代的中医诊断体系就是要纳入一切可测和不可测为其所用,做好这些科学研究工作,中医学的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和康复精准化、个性化水平就会有极大的提高。同时对生命科学而言,中医表型组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将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为其提供科学研究的思路。
三、中医表型组学的重要研究手段——大型人群队列
大型队列研究属于临床流行病学中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其主要着眼于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关联大小。其在检验病因假设,评价预防和治疗效果,研究疾病自然史中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且队列揭示的科学规律可信度高,外推性好,是很多国家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对罕见病而言,队列能收集足够的阳性病例数;对慢性病而言,队列研究能长期观察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对复杂系统疾病而言,50万级的大型队列则是评估环境与基因交互影响,基因与基因交互的必备。根据中医古籍记载,中医不乏奇病和怪病,如血箭、交肠、奔豚等,想要对此进行系统的研究,利用大型队列收集足够阳性病例成为必须。中医是基于“整体观”的复杂系统医学,“天人合一”理念下的环境—心理—生理医学模式在中医诞生之初即关注多因素交互作用对人体的影响,大型队列则契合了该特点。欲从现代科学角度揭示中医科学内涵,跨尺度的中医表型组学是未来趋势,而其基础则为大型队列。大型队列的建立是中国医学发展的刚需,亦是中医的必需。
十多年来,王拥军教授牵头主持了基于社区人群的全国多中心骨质疏松症队列(China Community-based Cohort of Osteoporosis,CCCO)以及“证病结合”慢性病全生命周期队列项目,系列项目推进在全国范围内建立60万人群的中医特色队列,也是国际上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慢性病大型队列。目前,系列项目在中医体质与骨质疏松症的生态学研究、“阳虚质”、“阴虚质”、“肾精亏虚”相关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研究和骨质疏松基因多态性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
对于新兴的中医表型组学,施杞国医大师、王拥军教授、唐德志教授团队在Phenomics期刊的论文中以“3P”特点概述,具体来说,中医从《黄帝内经》时期就奠定了其“Personalized”的特点,一人一方的智慧比现代西方医学提出的个性化医疗要早2000多年。而中医方剂中的“方证合一、药证合一”“君臣佐使”等思想方法也是追求“Precise”的具体体现,结合如今的表型组技术,会让中医更加的精准,且解读的更加清楚。面向国际舞台,中医学国际化也需要新的发展策略,以往的从深奥的阴阳五行理论到中医临床应用这个模式的推广存在很多困难,而中医表型组学则从另一个角度、思路出发,先广泛的让国际理解中医的表型,有所感知、认识之后,再引导不断理解中医的深刻理论,目的不变,沟通交流模式拓展,其将充满“Promising”。
该团队目前已经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开设有硕士生、博士生《中医表型组学检测技术与应用》课程,同时也承担了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学相关课程授课工作,并在全国不断推进“病证结合”慢性病大型队列建设,且作为唯一中医团队参加了由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IHPI)、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HuPI),中国人类表型组研究协作组(HPCC),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表型组学分会共同主办的“生命天眼论”:表型组学前沿论坛,皆旨在培养更多的交叉学科人才,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704300)、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一期)2017SHZDZX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730107)、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项目(IRT1270)、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计划项目(2015RA4002)、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项目(ZYYCXTD-C-202202)等项目支持。
原标题:《我院施杞国医大师、王拥军教授和唐德志教授带领团队在Phenomics刊文,推动建立中医表型组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