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丨十九大开启新一轮思想解放

公方彬/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8-03-23 14:29
舆论场 >
字号

十九大精神内涵丰富,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设计出来,并经广泛宣传而为大众所理解和把握。在这里笔者着重论述渗入十九大所有政治设计和重大判断中,具有灵魂和奠基作用的解放思想问题。虽然它在十九大报告中只出现过一次,却是读懂弄通十九大精神的一个切入点。

一、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是实现奋斗目标的思想先导

十九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战略规划和路径设计,其中带有前提性的是关于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的确立,因为这影响到价值判断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方针政策。

有一个基本规律存在于人类的文明史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史,这就是所有的创新创造都源自人们从旧的思想观念和制度规范中解放出来,即先有解放思想,后有改革创新。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就是一批思想家、文学艺术家高扬科学与人文的旗帜,将人们从封建蒙昧和宗教神学的重压中解放出来,并且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和工业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思想解放催生了欧美的现代化浪潮,推动了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进程。

中国近代以后,之所以未能跟上世界的发展步伐,一个重要原因是思想束缚。清朝是缺少创新能力的时代之一,原因就是陷入“祖制”和泥古,抑制了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发挥。正如鲁迅所言:“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正是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革命性领导伟大的社会革命,将中国人民从“三座大山”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实现民族觉醒和国家的富强。

中国共产党一再强调把握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思想解放就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已经化为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在于解放思想的要义是着眼于发展变化了的时代和世界,把人们的思想从陈规陋习、条条框框的束缚解放出来,实现思想认识上的飞跃,进而实现奋斗目标和行为方式的适当变化。

放眼国际共运史,有一个规律存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何时坚持解放思想,何时便焕发生机活力;反之,何时教条僵化,必定走弯路,受挫折。苏联东欧国家是这样,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莫不如此。

今天,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的快车道,并且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引领世界文明前行的责任,对内对外两大使命,决定着解放思想极其重要。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激发全民族的智慧,全社会的热情,凝聚起强大的力量。

我们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在思想倍受束缚的情况下,以昂扬的斗志和强烈的创造力,推动国家和民族实现飞跃的。处于历史上少有机遇期的中国,既然和平崛起离不开解放思想,那么,十九大开启新一轮思想解放,就是合乎逻辑的事情。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深化改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前提是解放思想。因此,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要有新突破,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习近平同志不仅把解放思想摆在重要位置,还将其视为“总开关”。用人民日报评论员的话说,“‘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改革突破’成为开启每一段改革新航程的必然选择。”事实的确如此。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那样: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解放思想是党领导人民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那一天起,便肩负起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使命。前两大历史使命已基本完成,后一个历史使命处于进行时,不管是完成时还是进行时,解放思想都不可或缺,区别在于解放什么思想,怎样解放思想,着眼点和着力点在哪里。这作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选择反映在各项工作中。

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中国化源于解放思想。在毛泽东成为中国革命引路人前,我们走了许多弯路,主要原因是僵化地执行苏共领导人和共产国际的指示,试图走苏联“城市暴动”的革命道路。

问题在于中国与苏联差异很大,一个是处在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一个走上了工业大生产道路。毛泽东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和要害,依据中国实际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成功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从教条主义中解放思想。

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获得了巨大成功,不仅保证中国共产党避免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的悲剧发生,并且取得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保证中国富起来。其成功的支点在于开启伟大的思想解放。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改革开放。需要强调的是,解放思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贯穿于长期执政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一点可以从三次大讨论中看出来。

第一次是开启于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解决了恢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确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次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讨论,取得的重大成果反映在十二大确立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十三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路线。

第三次是1992年关于“姓资姓社”问题的讨论,集中反映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前后,由此推动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进入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思想解放推动和实现理论创新。已经开启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同样具有深度、广度和力度。作出这样的判断,或许与某些人的认知有落差,因为这些人认为我们的思想已经走在“收紧”的道路上。他们之所以得出这样的认知,还是缘于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的固化。当人们将解放思想抽象化和程式化时,意味着已经束缚了思想,成为需要解放的对象了。今年1月23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时强调:“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这就为新时代进一步解放思想,完成新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

三、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

王沪宁同志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出版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深刻把握这一重要思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指明了前进方向。”如此重大的创新和贡献,意味着我们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已经率先解放思想,并且把解放思想所取得的创新成果反映在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大之后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中。

十九大作出的两个重大政治判断,表明我们党开启了新一轮思想解放: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这就意味着诞生于思想解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必定延伸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体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习近平同志对文化建设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怎样认识和评价传统文化,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讲至关重要,因为我们的精神大厦不同于西方的宗教信仰,我们的精神大厦奠基于两大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优秀传统文化。正因为如此,我们高度警惕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国际关系领域的一系列倡议和构想,也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例如,他提出“跳出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思维框框,建设“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背后支撑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在广东代表团的讲话中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所有这些都源于解放思想。如果再回溯到习近平同志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后视察的第一站选在广东,便不难看出他坚持和推动解放思想是一以贯之的。

值得注意的是,解放思想是对全党全社会共同提出的伟大号召,是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不断推动社会革命的精神动力。其中,需要起带头作用的是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带头解放思想,因为他们直接影响着政策制订和执行。全党全国人民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才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总而言之,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大幕已经拉开,接下来,关键的便是我们能否正确把握,并投身其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作者系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题为《十九大开启新一轮思想解放》)

    责任编辑:顾亚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