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独创“红”与“黑”之美,书画家应诗流为时代留下艺术宝石
“我这一生都在追求美,一种创造性的美!”——应诗流
01 哲学里的书画家
哲学与国画之间会有什么样的联系?在没有遇到画家应诗流之前,不曾想过这两者会有火花。哲学和艺术,看似单独的两个门类,实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应诗流认为中国画基于哲理这一准则,在艺术多样性的表现范畴里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画以意象思维为主,中国画中的“飞”,无论是敦煌的飞天少女还是嫦娥奔月,不需要画翅膀,但能够准确地表达意思。
应诗流的艺术灵感源于思考,他认为高级的艺术是不固定的。在个人风格的特殊性里,普遍性越大则自由度越高,个性越强烈!
应诗流·创作
中国画,姓“中”是本质,现代是生命。当国画融合哲学精神,就是一种升华。艺术创作的本质是不断升华。他认为物象只是载体,只有最大程度地削弱物象的形态,才能使物质更大程度地升华为精神。
应诗流的将画道总结为象三界:
形象,似与不似,象近象。主要追求心、物、法合一。
意象,不是也是,象非象。主要追求天、地、人和谐。
灵象,不见可见,象无象。主要追求精、气、神相融。
在创作过程中,应诗流很注重抛弃客观事物外在的表象,“似”已经不是评判作品的一个范畴。他认为,有了自己的意识作为主要的表达核心,才能成为独立的个体。
《水乡》&《鱼》
应诗流的画作中流露出的气韵,源于书法的功底。狂草入画是应诗流作品的一种风格,他泼洒的性情都在画风中流露。字要画,画要写。
《鹰》&《雄鸡》
应诗流对抽象的理解很别致:科学是将抽象研化为具体,艺术是把具体升华为抽象。尽管有人赞扬他的抽象创作大胆个性,有人评价这样的艺术看完一头雾水。
在落笔的瞬间,将造型、构图、节奏等诸多要素精准到位,从而产生不可复制的震撼力。大胆的将绘画中的具象内容符号化、元素化,不追求像,用变形的手段,将物质升华为精神,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
时代变化,审美转移,艺术创作需要有一股独辟蹊径的精神力,才能别开生面。
02 红与黑的艺术之美
他的“红”与“黑”,开启了国画变革的先河。
每每这样称赞,他总是不愿承认,认为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心境。
应诗流·创作
应诗流谈中国画创作要旨这样的阶层,雅俗共赏有三:
第一个阶段是普及,追求画是栩栩如生的;
第二个阶段是提高,在创作上讲究诗情画意,像王维那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第三个阶段是引领,艺术创作中真正的大美,是平易近人的,是最常见元素在有无之间的表现。
譬如他的《红与黑》系列,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开启。能够起到引领作用的艺术创作,才是一个艺术创作者的真正追求。
在创作的过程中抛弃客观事物外在的表象,将其作为一个载体导引观者体悟内心的激荡。“不是也是,象非象”是意象的体现,“红”与“黑”是意象的物化。
应诗流提及:“红与黑的用色开启,是受于一幅书法的启发。”白纸,黑字,红色印章。只是这样简单的组合,触发了应诗流的创作思路。至今回忆起来那个场景,他仍旧慷慨激昂的说:“简约却不简单,这就是最美的组合啊”
《水乡》&《鹤》
对于中国画的用色之道,应诗流有很个性的见解:黑与白,既是“阴阳”之道,又是色之两极。色之深极为黑,色之淡极为白。应诗流在艺术创作中,充分发挥了传统中国画写意的精神。不仅仅原创了“红”与“黑”的意象,还巧妙地将中国画笔墨的书写性与当代艺术的形式感相于为一。
应诗流大胆探索出传统中国画与时俱进的崭新方式,使得中国绘画的气韵脉搏在极具现代感的画面中得到了独立的审美意味。
“红”与“黑”的问世,源于他对大美的向往。如今,他仍在创造美的路上步履不停。
03 艺术家的履历
▎个人简介
●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 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
●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应诗流1960年进入朵云轩工作,博览古今名家书画真迹,鉴定书画真伪。1989年任朵云轩朵云画廊首任负责人,组织近现代书画名家的作品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当代的中国书画艺术,也使书画作品更好地面向市场。同时还在全国挖掘了一批有潜质的新人,推动中国书画的变革与创新。这一时期,破旧立新的办展理念使画廊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应诗流1979年开始学习中国画,经过数年的刻苦钻研,书画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展览、发表、收藏。
▎主要著作
《应诗流画集》1991年8月,长春出版社出版
《应诗流画集》1997年9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应诗流意象》2004年7月,文汇出版社出版
▎艺术阶段
1987年-1991年
应诗流于1987年开始思考、探索中国书画艺术上的发展方向和新的表现形式。形成了具有强烈个人风格和时代精神的中国书画。作品通过对传统绘画技法的创新、对造型的夸张提炼、对色彩的和谐运用、对用水的大胆突破,做到了“似与不似 ,象近象”,使画作情景交融,具有极强的愉悦感和文学性。
1991年-1997年
经过多年的探索,应诗流在形成了强烈个人绘画风格的基础上又创造了6种中国画表现形式。使得同一题材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使画风更加多元。同时提出了:中国画姓“中”是本质,现代是生命;传承不是重复,创新不离本质等观点。
1998年以后
应诗流的绘画,更注重作品内在的哲学性,充分发挥了传统中国画写意的精神。把纷繁的元素凝练成单纯的符号,再将草书笔意入画,原创了“红”与“黑”的意象。巧妙地将中国画笔墨的书写性与现代艺术的装饰性、形式感熔为一炉。大胆探索出传统中国画与时俱进的崭新方式,使得中国绘画的传统精神在极具现代感的画面中得到了有效的表现。
注:以上内容均为“十里玉见”版权内容,如需转载或有其他商务咨询,可联系我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