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自觉觉人:陶行知教育思想启示录
作者 :杨晓琦,肖龙海(安徽黄山歙县紫阳学校高中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当前世界正在进入‘人’的自觉为人的时代,即‘人的自觉时代’”。叶澜教授认为培育“生命自觉”是教育实践的目的,教育实践以关注、尊重和支持学生生命的自由个性与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为主的本质活动,因此教育对于学生作为人的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关注与养成,说到底就是育人生命发展之自觉。传统的教育忽视人主动发展的自觉建构,而教育的根本却在于启发人的心智觉醒,促使学生通过自我觉醒从而获得人生智慧。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基于对学生内在觉醒的引导。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自觉觉人
“自觉觉人”是教育的本质过程。首先就要能够“自觉”,然后才能“觉人”。“自觉”是前提,它为“觉人”积累实践经验,从中体会认识是通过怎样的过程来转化的;它也为“觉人”积累文化知识,为“觉人”提供赖以施“觉”的资本。“觉人”是目的,是结果,是“自觉”的一切目的之所在。
百年前陶行知先生结合当时中国实情论述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先生曾作诗“宇宙为学校,自然是吾师。众生皆同学,书生不在兹”。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就是一种生命自觉。陶行知教育思想本身即是陶行知“文化自觉”的产物,陶行知在文化自觉观念的影响下,面对着诸多教育困境的旧中国,本着一个教育理论与实践者的良知和担当,切实地选择了“教育理论自觉”的路径,为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与革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教育资源和有价值的思考与启示。
陶行知对杜威思想做出了深刻的阐释,并结合当时中国的实情分析利弊,在理论本土化之后,他将理论运用到了实践中,先后成功地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实验学校,这些学校既有别于传统教育又具有浓厚中国特色。
学术界普遍认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自觉实践的教育学说,也是一种社会改革学说。对当代教育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营养来源,又能为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还能对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与社会进步产生促进作用。其教育思想促进国家现代化、民族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全程教育,建立“合理的人生”,实现人类的最后解放,培养全面发展的“真人”的全面教育,因此它在今天的教育改革大潮中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陶行知自觉觉人的实践
陶行知先生弃医从教,他希图改变的不是上层精英分子,也不是部分麻木的知识分子,他要改变的是三万万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他意识到要从根本上改变积贫积弱的中国,必须普及教育,在他看来:“国家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
教育是立国之本,所以首先要做普及教育、启发民智的工作,吾国民中最大多数是农民,最穷困、最需要文化的也是农民。先生认识到解决农民教育问题是中国当务之急,他以中华教育改进社名义发表《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说:“我已经下了决心,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郭沫若曾评价陶行知是一个“人民意志,觉醒得比任何人都快而且彻底”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及学校”和“教学做合一”;若只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必定是这个“活”字,何能“活”者,活即变也。《周易》中说“穷则通,通则变,变则久”。如何才能就时而“变”,这就需要一种生命自觉,惟生命自觉者,方能自“变”,唯自变者,方能“活”下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从生活而来,必定也是要回到生活中去的,它是活的,不断变化的、成长的,为其“活”而生,因“生”而又要“活”。
陶行知先生的“活”教育理念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自觉觉人”,它是一种来源于生活的实践经验,且又能给自己、他人的生活以指导的最本真的生活学习状态。简而言之,“自觉觉人”是学习最原本的模样。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里的“自觉觉人”的理念。
1.即知即传小先生
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不能解决国难问题的,尤其不是真教育。我们一定有了真教育,才能对付国难。陶行知先生坚奉“以教救国”之信念,普及平民教育是根本,故而他又把他的目光聚集在了平民教育这条路上,并为此奔走呼号。他在《小先生与民众教育》一文中提出:“小先生能把知识变成空气一样的容易普遍”。小先生的最大特点“即知即传人”。先生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一文中说:“我是小先生,热心好比火山喷。生来不怕霜和雪,踏破铁鞋化愚蒙。”他为南京晓庄佘儿岗的农人自己办的一个农村小学写过一首诗:“有个学校真奇怪:小孩自动教大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
“小先生制”的优势是“即知即传”,这对当时落后的旧中国普及教育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也是一种做中学,做上教的自觉觉人的意识。陶行知说农人最好的先生是农人自己队伍里最进步的农人;工人最好的先生是工人自己队伍里最进步的工人;小孩子最好的先生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队伍中最进步的孩子。除“小先生制”外,陶行知先生还创办了“山海工学团”“艺友制”“社会大学”等,以此继续普及平民教育。陶行知先生创造出多样的活动团体来唤醒人们对生命的自觉,人们在生活的团体中自觉和觉他,互相造就,这“自觉”和“觉他”是生活和教育最初的模样。
2.教人者自觉教己
小先生能把知识变成空气一样的容易普遍,做到小先生就是一种高度的自觉觉人的过程。那么,小先生依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实施呢。为此,先生提出了一种极具创造性的学习方法:以教人者教己。“以教人者教己”就是先生看到了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对儿童的毒害后提出的,陶行知先生看到了传统教育对儿童的束缚,他首先提出了对儿童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空间以及时间。有了这六大解放,儿童才能真正自觉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己》一文中列举了几个事例来阐释“以教人者教己”的巨大效用。第一个是邵先生教纳税计算法:邵先生年年纳税却不明白其中的内幕,因其要教别人,所以自己不得不先学会,在此过程中,他就将纳税计算法学明白了;第二个例子是韩先生教武术:让每一个学生发口令,他首先得自己学会,在发口令的过程中,对武术的步骤就格外明了;第三个例子是第三中心小学潘先生学教园艺课:学校有园艺功课,须潘老师教。在教学生学园艺之前,潘老师很认真的学习园艺课程,直到烂熟于心为止,在教学生的过程中,他又再一次强化了园艺的知识。
为学而学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过程,亦或是当今仍然盛行的“填鸭式”教育。“为学而学”的学习方法多是被压迫的,他们不知为何而学,为谁而学,亦不晓得所学知识的意义,只是浑浑噩噩地学,在学习中找不到半点乐趣,这种学习是没有“心”的学习,只会让孩子们厌恶学习,失去对学习和生活本该有的热情和责任,这种学习是培养不出未来社会合格的公民的。
而“为教而学”就不同了,此时的学习者须打起全副精神,把整个心全部投入进去,他必须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并鼓足干劲儿克服一切难关,为了使别人明白,为了使自己不至于陷入尴尬的境遇,为了使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可,抑或可以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如果拿“为学而学”和“为教而学”这两种学习方式与之对应,“为学而学”的学习方式属于“安全需求”这一层次,此状态的大部分学习者学习是为了避免家长及老师的责骂,只是为了完成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以此来获得暂时的“人身安全”,还有一小部分的“佼佼者”可能超越了这一层次,他们渴望通过“学习成绩”来赢得周围同学、老师以及家长的认可;而“为教而学”则属于“自我实现”这一层次,这部分学生大多是想要自我实现,或者是挑战自己的潜能,这是一种自觉的求知状态,当他们攻克了难关,他们是自觉地把知识传播出去的,不需要奖励,向一个传道士一样的虔诚。基于这种心理需求,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而且这种理解往往是深刻的、持久的,可以学以致用的。
陶行知先生的“以教人者教己”的思想以及他自身的生命榜样作用,启发我们从现实的教育状况和完整生命成长需求出发,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锤炼生命教育的能力并不断丰富生命状态和生命质量。
3.“教学做”自觉一体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的论述中着力阐释了“教”“学”“做”三者的自觉与觉人的过程。先生从“教授”论到“教学”,再从“教学”写到“教学做”,前后思想看似有矛盾之处,其实这矛盾处,便是先生教育思想的长进处,更能体现先生教育思想的一个“活”字。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行知先生举了两个“歪曲”教学做合一理论的事例。第一件是一位指导员的教学做草案设计,把活动分成三方面,叫教的方面、学的方面、做的方面。陶先生认为这是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第二件是一位同学在《乡教丛讯》上发表一篇关于晓庄小学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说:“晓庄小学学生的课外作业就是农事教学做。”在教学做合一的学校的辞典里并没有“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生活与课程离婚的宣言,也就是教学做离婚的宣言。这都是未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做合一”精髓的结果,对而今的我们依旧是充满启发意义。
今天,我们究竟该怎样去看待“教学做合一”?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学做合一是全人类教育历程之真相,无论男女老幼,丝毫没有例外。陶行知先生强调完整的生命教育,手脑共同发展,生物与精神的平衡发展,身体与学问的平衡发展。
三、当代教师如何践行自觉觉人
1.创造源于生命自觉
有了“小先生即知即传”的意识,有了“以教人者教己”的学习方式,又明确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真相,那么,教育究竟是要创造什么样的人呢。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陶行知先生的这段话对当下的教育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师生生命共同成长,互相成就,自觉创造,创造出令彼此都值得崇拜的人,这或许就是教育本该有的样子。当然,除了创出令自己崇拜的学生之外,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2.让生活教育自觉“活下去”
时至今日,教师的教育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传递,师生的角色定位也在不断改变——教师是否能够对学生的认知、情感、精神、道德、审美等在内的整个生命的成长给予引导、关照,教师是否有意识、能力和相应的素质去关心每一个孩子的生命状态,关心他们生命成长的真正所需,并与他们建立情感上的联结,使得师生能激发起生命之间更多的、促进彼此生命正向体验和生长的力量,是对未来教师职业的要求和挑战。
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教师的任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任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的生活才是真的教育,活的教育才能教育出真人。
“教育自觉”与“自觉觉人”等意识重又被现代教育重视起来。叶澜教授讲:“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以培养人的生命自觉为目的的教育,是使人走向自由、自主发展的教育,是人在有限的世界中勃发生命力实现创造和超越的教育。因为个体生命自觉的形成,是个体生命质量与意义在人生全程中得到提升和实现的内在保证,即人生向内的精神力量生活之必须与可能,且只有依靠这样的内生力量,人才能在复杂的现世中,实现自我超越与存在价值。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根本性活动,任何形式存在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本质都应是针对完整、具体的生命个体的潜能唤醒,即培育个体“生命自觉”。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建立独立的个体人格,而且要培育学生社会性的现代公民人格,也就是要促进学生在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之间求得平衡发展,简而言之,就是培养一批具有“生命自觉”的未来的合格公民。
今天,我们重读陶行知,可以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和实践里汲取关于“自觉觉人”的智慧,以此来应对教育改革的浪潮。
作者:①杨晓琦,安徽黄山歙县紫阳学校高中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②肖龙海,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课程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