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二十四节气 | 霜降:晒柿饼,做柿子染

2022-10-23 07: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蒋瞰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的柿子红了皮”。秋天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前后,柿子差不多就该红了。柿子红了为什么动人呢?草木凋零的萧瑟晚秋里,红彤彤的柿子无疑是一种点缀。而“柿”又谐音“事”,由柿衍生出来“柿柿”如意、喜“柿”连连、心想“柿”成、万“柿”大吉,都是好的祝愿。

也有过一个传说。说是有一年霜降,饿得四肢无力的朱元璋走到一个小村庄,发现村边长着一棵柿子树,上面结满了红彤彤的柿子。朱元璋一个激灵,使出浑身力气爬到树上,吃了一顿柿子大餐,不仅活了下来,而且一整个冬天都不感冒。等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再次路过这个小村庄时,柿树还在,依然挂着红了的柿子。他仰望着这棵柿树,脱下自己的红色战袍,将战袍披在柿子树上,并封它为“凌霜侯”。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后,逐渐形成了霜降吃柿子的习俗。

火晶柿

民间传说听过就罢,但“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这些谚语是真的。霜降时节的柿子个大,皮薄,达到了全盛状态。

胡珊刚到温州的时候就发现,村口老柿树上结的柿子是长长的形状,和传统的扁圆形柿子很不一样。

受到开民宿的“诱惑”,2016年胡珊从北京来到项目所在地温州,先后住在永嘉和徐岙底。2020年胡珊结束了民宿项目,在距离徐岙底20分钟车程之外的南浦溪镇的古村(1200多年历史)库村,开始了新的工作。

库村有好几棵老柿子树,具体多少岁谁也说不清,可以确认的是,这些柿子树从不打药。霜降后,渐红的柿子垂挂枝头,随风摇晃,一颗颗饱满的红柿让整个冬天清冷的空气里充满了喜悦。

在温州,万物皆可晒。土豆片、刀豆、菜花、药草……一年四季,不缺晒的东西。霜降后,晒的自然是柿子。早在九十年代,拍摄楠溪江风土的摄影师叶新人就留下过西炉村做柿饼的景象。位于永嘉的西炉村在海拔250米的高山上,村里老树多,海拔高,朝向好,晒柿饼也成了一道风景。

真正晒柿子其实并不是等到柿子全红,没有完全熟透、捏着有点硬是最好的时候,因为晒柿子要削皮,过熟的话就很难削了。削下来的柿子皮记得不要扔,一起晾干后可作干燥剂。

温州纬度较低,柿子红得相对较晚,霜降正是未完全熟透之时。用一根专业的摘柿子长竹竿,前面一个叉,卡住枝子,一别,就摘下来了。接着削皮,把柿子摊开放在竹篦子上晒——家家都有的农具竹篦子大概是使用频次最高的晒具。

胡珊所在的库村村口江滩是“大晒核心区域”,柿子、红薯、青菜晒着日光浴,刷着“严禁晒东西”的小广场上铺满了萝卜丝。

晒柿饼的柿子没有完全熟透、捏着有点硬。

看看天气预报,选一段连日晴天的日子,上中午日头正盛时,把一个个摊好了的柿子拿出去晒,晚上再收回来。为了缩短周期,晚上的时间继续靠人工“晒”,用的不是吹风机,而是稻壳烧烤,天然的烟熏有防霉作用,散发出古早的烟熏味。第二天继续拿出去晒,只是,晒的面要翻一下,保证均匀受热。如此往复,柿饼一般晒8-10天就可以吃了,个大的再多晒几天。

“晒柿饼没什么技术难度,难的是精心照顾,端出,搬回,不断翻捡。”去年,胡珊跟着当地人试着晒柿饼,“很多地方晒柿饼是吊柿,拿根线穿一串,挂起来,既好看,也比平铺科学,不需要翻面。不过,温州这里都是平铺。”

胡珊说的吊柿,在文艺经典片《小森林》里就有,住在乡下的女主角市子用绳子捆住柿子T字形的蒂(也是长柿),挂在屋檐下。偶尔用手捏一捏,就能制成柔软的干柿(就是柿饼)。直接当茶点吃是一种,另一种吃法,听起来挺新鲜:将柿子干切成细丝,加入凉拌的白萝卜,萝卜的醋酸与柿子的甜碰撞,成就了新鲜清爽的小食。

泰顺村民做的柿饼

温州的柿饼,看起来黑乎乎的,面上总有一层白霜,看起来像发了霉。其实,发黑就是烟熏的原因,白霜则是糖分——柿子果肉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在反反复复的晾晒与堆捂中,随着水分蒸发,渗到表层形成柿霜。虽然卖相不咋地,却是地道传统的温州柿饼。

胡珊也吃过很多别地儿的柿饼。她感觉陕西富平的柿饼最好吃,质地软软,透明的果肉,里面有点像流心。陕西临潼则有一个“火晶柿”品种,又小又圆,很Q很可爱,皮也非常薄,插根吸管,吸来吃,已成了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河南大南坡的柿子要比一般的小一些,胡珊买回家时是连枝干一起的——当地人会把树枝围成一个圈,然后把带枝子的柿子缠在上面,挂在墙上,就像一个柿子花环——这并非销售噱头,当地人就是这么摆放储存的。

河南大南坡的柿子

霜降后做柿饼,霜降前,柿子还可以用来做柿子染。用的同样不能是红彤彤的成熟了的柿子,而是青柿子,一般在阳历九月。

青柿子不削皮,直接切成小块,剁烂,直到剁出黏稠的汁液。把汁液抹在织物上,拿到阳光下晒。晒得越久,颜色越深,所以,同样一张布可以晒出不同的颜色。

做柿子染

“我刚做柿子染的时候,开始是粉红色,后来变成偏深一点的红,最终变成皮革色,有光亮。”胡珊觉得,柿子染之所以这么流行,其实也是时间的浸润,它不是标准化的,充满了时间和光照的变量。

无论做柿饼还是柿子染,其实都是和阳光的共同作用。胡珊说,以前不喜欢太阳,总躲着走,怕晒黑。这种对自然能量的抵御,其实是可悲的城市人的生存之道。搬到乡下后,离开了空调和暖气,才晓得太阳的好处。霜降前后,尚且可以待在户外的深秋中下午最适合在小院里,农人晒食物,胡珊晒自己——小竹椅往院子里一摆,闭着眼睛,阳光透过毛衣把身体里的寒气都烤了出来,四肢百骸暖而散漫,脸红扑扑的。翻翻柿饼,晒晒太阳,让人既想做条咸鱼,又觉得前程似锦,这也是秋收冬藏的意义。过完霜降,就要进入冬日节气了。

(本文图片均为 胡珊 提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