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国高校新增2311个专业:“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最火
教育部近日公布的2017年度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全国新增备案本科专业2105个,新增审批本科专业206个,合计新增2311个专业。
新增专业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等专业热度最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空间安全”及各类小语种专业等也较为热门。另有241个专业被撤销,51个专业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
成立于2017年5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此次新增备案本科专业最多,达17个。该校另有新增审批本科专业3个,分别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财政学和金融学。
3月23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目前一些大热专业是根据新技术发展需要增设,但作为大学阶段的规范专业仍需成长发展。储朝晖认为,增设专业的主要价值是“在高校和研究领域为其提供空间和地位”。
大数据专业获批高校猛增近8倍
在新增备案本科专业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最为热门。根据统计,共有250所高校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其中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19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河南省21所高校新增该专业,为最多省份。河北、山东、安徽、广东、江苏等省也有较多高校成功获批。
2016年2月,教育部公布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大学成为首批获批高校。次年,又有32所高校获批。此次248所高校获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几乎是前两次获批高校的8倍。
该专业备受高校青睐与国家大力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及该产业人才奇缺相关。国务院2015年8月曾印发《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明确鼓励高校设立数据科学和数据工程相关专业,重点培养专业化数据工程师等大数据专业人才。
为配合地方大数据产业布局,解决人才缺口问题,众多高校也需在大数据人才培养方面发力。
致力于大数据产业布局的贵州此次共有8所高校新增大数据相关专业。根据日前公布的《2018年贵州省人才需求信息目录汇编》,当地人才需求量最大的领域(行业)主要为大健康医疗产业、教育科研、大数据产业。
《北京日报》3月21日报道称,河北五个大数据专项实验区已经初见成效。下一步,河北将建设京津冀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打造千亿元级大数据产业集群。而此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获批高校中,河北也有13所。其中河北经贸大学官方微博3月22日称,最新获批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自2018年起开始招生。
早在2013年,重庆曾印发过一份《大数据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数据枢纽及产业基地”。当地名校重庆邮电大学此次也成功获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该校副校长陈前斌3月14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该校在重庆市政府支持下,与科大讯飞合作建立人工智能学院。据其介绍,“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将会放在人工智能学院,今年开始招生。
上海地区,包括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健康医学院等不同类型高校此次均获批“数据科学和大数据技术”专业。其中上海财经大学在工学和理学两个门类分别设置“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倩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将作为该校经济管理学院下设专业,而新设该专业对学院和学校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她透露,由于该专业对于学校基础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要求较高,所以校方打算用一年时间来做人员和设施等方面的落实工作,并计划于2019年开始招生,招生数量会根据2019年该校总体招生情况来定。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其实是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数据科学,一个是大数据。”杨倩介绍,跟体育方面比较相关的数据集中在数据科学部分,学校原有的统计学和计算机方面的师资基础较好,可作为建设新专业的人才基础;而专业从事大数据教学的老师、专家,学校除了常规的招聘途径之外,也会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去“柔性”引进。目前,该专业具体下设课程安排并未完全确定,或将在申报时的培养方案基础上进行调整。
杨倩表示,大数据、人工智能都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在申报新设该专业时也是考虑到要为将来行业发展培输送更多这方面的新生力量,特别是体育方面数据处理和分析的人才。由于该专业学生的培养更注重于实践,学校也将打造适合该专业的实验室,让学生真正有实践的机会。
杨倩还补充,该专业建成后,将充分发挥学校各二级学院的力量,进行数据、资源共享。“比如运动科学学院,有运动健康方面的数据,经济管理学院有场馆方面的数据。”
“机器人工程”继续大热
根据教育部上述2017年度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此次共有60所高校获批“机器人工程”专业。其中江苏共有10所高校申请设立该专业(包括驻苏部属高校)。
财新网2016年3月份报道称,教育部当年3月7日公布的2015年度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坐落于南京的东南大学率先在本科设立了“机器人工程”专业。东南大学是教育部部属重点院校,而此前开设这一专业的院校多为中专或者技校。
据澎湃新闻梳理,2017年,教育部公布2016年度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获批“机器人工程”专业的高校增至24所,今年这一数据达到60所。
“机器人工程”专业大热的背后,是人工智能行业的持续发展。据《经济观察报》3月6日报道,人工智能行业人才需求旺盛,有经验的就能月入八千。而《信息时报》3月2日报道称,有企业为机器人工程师开出2.5万元月薪。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在人工智能领域颇有“野心”的成都2017年年底发布人才蓝皮书,称“人工智能产业领域的人工智能架构师、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大数据工程开发师、仿生机器人研发工程师等9类人才紧缺”。这一情况也在其他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
人工智能行业到底缺少什么样的人才?《经济观察报》上述报道称,一是一些逻辑算法方面的人才,二是基于一些核心技术平台如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线上云端能够使用的人才,基于平台开发的人才,三是大数据人才,四是人工智能硬件产品人才,对新的终端产品有所了解,比如机器人等。
也正因如此,重庆邮电大学此次申请新设专业不仅包括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也包括“机器人工程”专业。该校副校长陈前斌3月23日告诉澎湃新闻,新“机器人工程”专业“内涵比较丰富,包含机械控制等”,因此没有放在新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而是放在该校自动化学院和先进制造学院共同招生。“这两个学院对接服务地方装备制造和机器人产业,在工业园区建立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等,就‘机器人工程’专业设置而言,从招生和培养都比较准确。”
3月23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目前一些大热专业是根据新技术发展需要增设,但作为大学阶段的规范专业仍需成长发展。储朝晖认为,增设专业的主要价值是“在高校和研究领域为其提供空间和地位”。
“专业如何发展仍需根据未来实际情况来确定。对相关领域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入这个专业,但需长久看待,部分专业的淘汰率或许较高,不够稳定。”储朝晖说。
“一带一路”带火小语种
教育部上述2017年度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北京外国语大学此次新增审批专业14个,全部为此前没有的小语种专业。其中包括斐济语、库克群岛毛利语、卢森堡语、桑戈语等。
这延续了最近两年新增专业的一个趋势——去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新增小语种专业为11个,同样均为新专业。此外,天津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分别新增13、8、 6个小语种新专业。另有扬州网2017年3月份报道称,该年江苏35所高校新增101个本科专业,其中小语种就占了五成。
昆明日报2016年3月报道称,在小语种人才需求量剧增的背景下,云南省内还有多所高校都增设了小语种本科专业,且以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语种为主。如云南财经大学和大理大学都增设了缅甸语本科专业、云南民族大学增设了孟加拉语本科专业、云南师范大学增设了阿拉伯语本科专业等。
根据教育部数据,2017年,云南民族大学新增6个小语种专业,均为南亚、东南亚地区语种。而在今年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入选“一流高校”不久的云南大学便增设了印地语,云南民族大学则继续新增了两门小语种。
3月23日,云南大学宣传部相关老师告诉澎湃新闻,增设小语种专业,主要是出于“服务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需要。
中国青年报3月19日曾报道称,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云南民族大学南亚学院7个非通用语种本科专业开课,成为云南唯一一所拥有南亚国家7个非通用语种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加上此次最新获批的两个,云南民族大学已有9门小语种。
储朝晖认为,小语种大热有两个背景,一是中国教育对外开放主要面向欧美,开放面比较狭窄,目前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二是近年来“一带一路”合作深入推进,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也是基于同沿线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现实需要。
“这些小语种专业能否可持续发展,仍然要看这一批学生毕业后的状况来决定。”储朝晖告诉澎湃新闻,近期自己也到过多所增设小语种专业的高校考察,总的来说“有名少实”。“要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还存在很多问题和障碍,比如师资、设备实习、就业环境等环节,诸多问题没有解决好。”储朝晖认为,这些专业能否“可持续”仍需观察。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