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海科普】巩固一生,“赢”战骨折——预防骨质疏松,维持骨骼健康

2022-10-20 20: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

每年的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2022年世界骨松日的中国主题为“巩固一生,赢战骨折”。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患者数量都呈现显著上升趋势,骨质疏松症患者或将面临髋部、椎体、桡骨远端等多处脆性骨折威胁,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严重负担。在世界骨质疏松日到来之际,风湿免疫科从骨骼健康、营养、运动科学的角度,带来丰富的科普介绍,助力各年龄阶段人群共同关注全生命周期的骨骼健康。

随着社会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由于其起病隐匿,早期无症状,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严重威胁健康。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极大,致残率和死亡率高,如发生髋部骨折,1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的患者高达20%,存活者约50%致残,生活不能自理,造成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广大患者往往认为是“年纪大了总归要弯腰驼背”“骨质疏松就是缺钙”等等,因而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那么如何预防骨质疏松、维持骨骼健康呢?

首先,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基本措施。钙是人体内最丰富的阳离子,沉积在骨基质的钙,增强了骨骼的刚度和强度,而维生素D能够提高体内钙吸收能力。钙的摄入来源主要是饮食和服用钙片。研究表明,对于年龄大于70岁的老人或长期居住在养老院生活需要护理的老人,补钙确实能显著降低骨折的发生率。此外,长期缺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的人群也需要增加钙摄入。对于这些人群,增加钙摄入可明显改善骨质疏松,降低骨折风险。

此外,运动是对骨质疏松预防的一个重要手段。科学的运动和锻炼对骨质疏松的预防有着积极作用,早期规律的锻炼能帮助强健骨骼并减缓骨流失。运动可以刺激成骨细胞胶原蛋白形成,增加骨基质,改善骨强度。运动还可以促进性激素分泌,调节骨骼的生长发育,增加骨皮质的血流量,促进钙吸收,改善骨骼的健康。定期实施负重和阻力训练是预防骨质疏松的主要措施,物理运动也可以增加儿童和青少年的骨密度峰值,有氧运动如跑步或者步行可以长期维持骨峰值。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建议成人每周进行3次,每次45~60分钟的有氧运动以预防骨质疏松。已诊断为骨质疏松的女性,多次持续运动比单次运动能显著提高肌肉强度。对于中老年人,每日2000~3000米的步行则利于增加腰椎、股骨的骨密度。

需注意预防跌倒,均衡膳食,戒烟限酒。在某种程度上,骨质疏松是一种隐形疾病,很多老年人直到发生骨折才意识到该病的存在,而90%骨质疏松相关的骨折几乎都源自于跌倒。此外,吸烟、嗜酒、过量饮用碳酸饮料、减肥、偏食等都可以诱发骨质疏松。因此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对骨骼健康特别重要。可多食用含钙量高的牛奶、奶制品、豆类、某些坚果、强化豆奶和早餐麦片,富含维生素D的鱼类食品、牛奶、酸奶、橙汁等。绝经期的女性多食用含有异黄酮的豆类,促进骨质的致密性。

预防骨质疏松是通过多方面来努力的,只要我们有基本的、正确的预防知识,提高自我预防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定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的骨骼。

误区一:骨质疏松只是腰酸背痛,休息几天就好

骨质疏松的腰酸背痛并不能通过休息缓解,腰酸背痛只是其中一种表现,如果骨质疏松长期得不到治疗,则会加重疾病的发展,从而导致脊柱变形,甚至骨折,反而带来更大痛苦。

误区二:骨质疏松不能防范,得了病后再治

骨质疏松是可以预防的,年轻时就注意饮食补钙并坚持运动的人,骨质疏松发病率低,高发人群可预防性补充钙和维生素D。

误区三:治疗一段时间疼痛减轻后就可不再治疗

骨质疏松患者治疗后症状会有所缓解,但骨质丢失、吸收不足等其他风险因素还存在,需要继续补充治疗,每年定期检查复查。

误区四:多喝骨头汤可以预防骨质疏松

动物骨头中虽然含有钙的成分,但它很难溶于水,骨头汤里含钙量并不高,远低于牛奶的含钙量。

风湿免疫科骨质疏松特色门诊

周一、周二、周三下午

主管|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政治工作处

监制:韩英男 杨春亮

编审:冯 瑾

原标题:《【长海科普】巩固一生,“赢”战骨折——预防骨质疏松,维持骨骼健康》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