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专访六神磊磊:“用你的方式去生活”,唐诗让我们更理解多元的意义
受访人简介:王晓磊,笔名六神磊磊。曾任新华社重庆分社记者,从事时政、政法报道。2013年起开始写作,对唐诗和武侠小说进行解读,因为犀利、独到的视角而广受好评,是目前非常受欢迎的唐诗解读、普及者之一。著有《唐诗寒武纪》《六神磊磊读唐诗》《给孩子的唐诗课》等。
本次访谈由學人scholar志愿者孙绪谦、TTN参与完成。
01
喜欢金庸的人往往都喜欢唐诗
学人:您为什么会从读金庸转向读唐诗?
六神磊磊:这个比较偶然。有次我在家里的餐桌上随手写了一篇小稿子《猛人杜甫,一个小号的逆袭》,但没想好发不发。那天孩子她妈偶然没事(可能也是为了不洗碗,她假装看文章就可以不洗碗),看了之后说很感动,给了我信心才发了。因为她从来不看我公众号的文章。发了之后很多人传阅。如果当时知道大家会喜欢唐诗,我会写得认真和郑重一点。我以前以为大家在网上都不看唐诗。
学人:读金庸的跟读唐诗的读者群有区别吗?
六神磊磊:我觉得没区别。读金庸的人其实都喜欢“塞上牛羊空许约”,这也是诗词。
学人:金庸是历史系的特聘教授,他对历史可能有系统的阐发,他的作品中有很多诗词创作,那他有没有系统的诗词观呢?
六神磊磊:这个问题可能要从两方面讲。一方面,诗词出现在专著、语文课本里,大家可能会怕;但出现在金庸小说里大家不怕,很开心就接纳了。比如“含羞倚醉不成歌,纤手掩香罗”(张耒《少年游》),出现在金庸小说里、挂在段正淳卧室的墙上,大家就很开心:谁都想看看这个老流氓的卧室会挂个什么东西,一看是这句,太贴切了,这个人太风流了,但是又太自恋、太有意思了。但金庸自己没有诗词专著,历史方面倒是写过《袁崇焕评传》。他爱写旧诗词,自己说写得不好。
学人:金庸笔下有侠客精神,唐诗里也有“侠”,这本《唐诗寒武纪》主要是讲初唐,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也是一种侠的精神。唐诗中的“侠”跟金庸作品中的“侠”有什么不同吗?
六神磊磊:唐朝诗人都带一点侠的色彩,像书里写到的陈子昂,“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感遇·三十五》)陈子昂是唐朝诗人作品中出现“剑”字最多的人之一。还有杨炯、李白,包括李贺,甚至王维都带有侠的色彩。我们都觉得王维是山水田园诗人,但是他写得一些诗也很有侠气,“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义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少年行》)。侠是唐诗的底色之一。所以你会发现喜欢金庸的人往往都喜欢唐诗。这是就是原因。但要说有什么不同,是有一点点。
唐代的侠讲得更多的:第一,酬报知己。我很卑微,但是有一个知己对我很好,我就要报答他,恩遇知己。第二,实现个人价值。我为什么要做侠客?“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就是说我要去建功立业,博取功名,实现个人价值。第三,时代感召。大唐,特别是盛唐,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时代,很多人受到这种时代的感召,要去杀敌报国。而且那时候人的迁徙比较自由,从A跑到B,从B跑到C,都喜欢出去走走。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
金庸小说把侠升华了一点点,已经明确地提出侠要“为国为民”。金庸之前的那些侠义小说其实没有提出这点。郭靖说,郭某一腔热血,是为神州千万老百姓而洒。之前那些侠客小说里,宋江到梁山上去,他的热血是为千万老百姓而洒吗?李逵是吗?包括《三侠五义》,展昭、白玉堂是吗?不是,他们都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在金庸小说,他提出了为谁行侠。总得来说,唐诗里侠的精神更多的是实现自己,而金庸的侠更多的是同情别人,“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02
不管是大诗人还是小诗人,
都把他们当作普通人
学人:您在写读金庸的文章时,很多都是在写一些小人物如张扣扣等。而在写唐诗这本书里,您写宋之问、沈佺期,他们实际上也都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陈子昂、初唐四杰的地位更卑下。写时评和写古人之间是否有一种内在的关系?
六神磊磊:写唐诗这本书,我觉得最难的是把里面的人物当普通人来看,最难的在于平视。平视最难在心理上,追求人格上的平视。书里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也会有所谓小诗人像王梵志。王梵志的诗《全唐诗》都不收,但是我专门给他写了一篇。《唐诗的读法》专门说了,读唐诗,我们是把这些诗人当成高高在上的古人,还是把他们当成别的什么人?作者说最难的是把他们当作普通人看。把他们当作普通人,就不会道德绑架,就能从普通人的立场、除去偶像光环,用普通人的爱恨情仇理解他们。
陈子昂被后世很多人攻击辱骂,罪名是“拥武”,就是拥戴了武则天,说他不是忠臣、人格卑劣,要遗臭万年。如果把他当作普通人来看,在那个时代拥武是例行公事,朝廷里大家都拥武,都表态,他怎么能不表态呢?就像现在某个群里领导说一句话,大家都点赞,我也点一个,我就是坏人吗?狄仁杰、姚崇都拥武,还拥成了大政治家,但后世对他们都是正面的评价,为什么对一个中低级官员、小人物陈子昂的要求比对大政治家的要求还高呢?这就不客观了。
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把这些诗人当成普通人来看,这样才能理解他的人和事。
学人:您刚刚提到了平视这个观点我觉得特别好,因为李白、杜甫,包括陈子昂,都是出现在我们的小学课本里的人物。您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找寻一个平视的角度对您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吗?有没有挑战?
六神磊磊:我一直记得《水浒传》里一句话。鲁智深去铁匠铺里打兵器,要打100斤,铁匠跟他说:重了,师傅,便是关王刀,也只80斤。鲁智深回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俺便不及关王,他也只是个人。”这个回答妙在写出鲁智深的英雄气概,虽然他当时只是一个罪犯,跑到庙里当个和尚,但他这么说。我自己在写的时候也时刻记着这句话,俺便不及王勃、陈子昂,他也只是个人。王勃很伟大,但他的创作生命只有27年,我至少还活着,我还能继续创作。平视他,就能理解他。李白、杜甫都写过拍马、吹牛的诗和傻话,李白说,“为人不识韩荆州”就白活一辈子(“生不用封万户,但愿一识韩荆州”《与韩朝宗书》),韩荆州有这么伟大吗?但你把李白当作一个普通人,就能理解他。
学人:我听下来的意思是,您在写的时候因为鲁智深那句话,可能觉得追求平视反而没有那么困难。在写唐诗的时候,您觉得自己遇到的比较大的一个困难,或者说要花比较多时间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什么?
六神磊磊:最大的困难是担心大家不读唐诗。但还好,大家愿意读。还有就是要平衡时间。写唐诗要花很多时间,但是我自己还有公众号和很多其他事。写书投入时间、精力很多但又不挣钱。如果要挣钱,做广告、跑活动不知道快多少。能不能抵御住这类诱惑,也是一个困难。
学人:像您说的,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来说,可能您去写公众号或者参加活动得到的收益会更高一点,那您写这本书的出发点是什么?您最后想得到的或者希望读者得到的是什么?
六神磊磊:我的出发点是,我觉得很多读了书过来的人他们更爱我。我看到很多孩子说读了书之后开始喜欢唐诗,喜欢杜甫、喜欢我。这成就感就很大,不像写公众号,今天一个观点这个读者跑来说爱你,明天一个观点和他不一样了,他说原来你是这样的人,看穿你了。我会觉得心里很凉,没意思。没有人因为我说杜甫好来恨我,我会比较开心,也比较放松。我参加唐诗的活动最放松,参加金庸的活动就一点都不放松,因为观点太多了,总有人跟你辩论。
03
把晦涩难懂的知识,
用更通俗的方式讲出来
学人:书里有很多注释,引用了陈尚君、叶嘉莹等学者的著作,但是它基本上还是面向孩子们、普通大众的一本书,您怎么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六神磊磊:我特别想跟一些朋友讲:我的书写得让你看懂了,不是我的错。有的人是这样的:书写得居然连我都看懂了,怎么能这样?看不懂的才是好书。把那些看上去晦涩难懂的知识用更通俗的方式讲出来,这个事必须有人来做。
书里有四五千字的注释,还有很多注释是没采用进去的。我们可以戏说,但是尽量不要胡说。书里面有篇写宋之问,叫《唐诗里的叹息之墙》,说宋之问流配端州驿站,我写了一句“车声辚辚”。宋之问到底有没有车?一个流官、逐臣能不能坐车?这其实是个问题。宋之问自己诗里说“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度大庾岭》)。停轺就是停车,因为这句,所以我敢说宋之问有车,它不是我随便想象的。
又比如写《春江花月夜》时,提到“吴中四士”里有个叫包融的人跟别人说,他有一封张九龄给他写的推荐信。为什么设计这个情节?因为包融和张九龄相善,两人关系好,后来张九龄提携过他。因为这个关系,所以我敢说包融拿了封张九龄给他的介绍信。关于这些细节都得有凭据,不能胡说,否则会误导孩子。
还有一个让人很痛苦的问题是,越熟悉的、不去查证的地方,凭着印象随笔去写就会犯错。谢灵运有句很著名的话,“ 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认为对这个很熟,提笔就写出了“天下之才共一升”,审校的老师也认为不用查证,结果就错了。
书出来后,我给朋友寄书的时候,每一本都在这个地方标注,很辛苦。后边加印的时候这个问题会改过来。
学人:您当时写得时候会有压力吗?唐诗就像《哈姆雷特》,已经有那么多人讲过它了。
六神磊磊:没什么压力,我感觉如果比较了解就不会太有压力。比如你在时尚圈里面扎了十几年,特别懂时尚,虽然已经有很多权威的时尚号,但你还是敢聊。但你要让我聊宋词,我就不敢聊,因为我不太了解。
学人:在书中您可能更多得是将唐诗作为江湖来还原,比如说某种流派,开启一种田园纪元、山水纪元等,您是怎么想到这点的?
六神磊磊:很多好诗你如果知道它是怎么回事,更会知道它的好。举个例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我们都知道这么一句,但是不是知道背后的故事呢?韩愈明明知道皇上不喜欢这个意见,他非去提,结果白天提上去,下午就被贬了,“夕贬潮阳路八千”。他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全部赌上去,非要提这个意见。一个老年人,身体不好,牙齿掉光,他觉得自己可能就会死在路上,或者死在被贬之地。这样你才知道这诗原来是这意思,不然你还以为他是旅游呢。
04
“怎么都行”,
唐诗让我们更知道多元的意义
学人:还想请您再谈谈初唐,初唐虽说也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时代,但是不像盛唐那样群峰并峙,初唐的意义在哪儿?
六神磊磊:不要小看初唐,初唐特别美。杜审言有句诗,“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初唐的美就是一轮红日将升未升的美。
这本书用一定的篇幅写了六朝。为什么写六朝?六朝有李白的人生导师谢灵运,灵感源泉鲍照,终生偶像谢朓,还有他学习过的无数诗人像何逊、阴铿,等等。我写了他们,人们才知道李白这小子怎么来的。李白很狂妄,“天子呼来不上船”,等读了六朝诗人的故事我们就会知道,原来李白学得是颜延之,颜延之也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人。这些伟大诗人的人格都是有来历的。
还有很多很美妙的诗人,我觉得太值得讲: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俗话说“孤篇压全唐”,很值得一读;王勃,绝对的天才,单说27岁之前的成就,李白、杜甫都比不过他;我还给上官婉儿专门写了两篇,我觉得这是有必要了解的一个人。还有王梵志,这是一个对中国人精神影响特别大的诗人,《红楼梦》开头的《好了歌》“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就是他的诗,我们今天讲的很多词如“躺平”、“爱谁谁”的精神也都来源于他。
学人:在读您写金庸的一些评论里,会感觉跟时政贴合的比较紧,但是读这部作品的时候,相对来说它可能更孤立一点,当时的年代可能也离我很远。
六神磊磊:2018年刚刚去世的以色列著名作家阿摩司·奥兹也写时评,他说,一件事情我想明白了什么是对的,我就写时评;当我想不明白时,我就写小说。
时评和时政是要及时告诉读者什么是正确的。唐诗妙在从不告诉你什么是对的,它只是说,用你的方式去生活就是对的。
如果你渴望建功立业,你是对的,“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出塞》);如果你热爱和平、反战,你是对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如果你想当官、干大事,也行,“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这就是吹捧一个人官当得大的诗;如果你想躺平,你也对,“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罗隐《自遣》)。唐诗不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它只是说,照你的方式生活,你就是美的。
学人:可以是一个多元的唐朝,多元的唐诗。
六神磊磊:都是多元的,所以一说唐诗我就特别放松,因为你怎么应对,都是对的。你想嫁人、不想嫁人都是对的。一个人隐居山林或出来做官,也都是对的。怎么都行。
学人:唐诗多元的价值观,是不是也可以映照出今天我们可能缺少的那些部分?
六神磊磊:今天也很多元,但是唐诗让我们更知道多元的意义。唐诗启发今天的人特别珍惜两样东西,第一是相聚,第二是和平。唐朝的诗人做梦都想要相聚,不管是情诗、送别诗都是这样,不及汪伦送我情、孤帆远影碧空尽、身无彩凤双飞翼,等等。
唐诗也告诉我们和平的珍贵。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盼的就是和平,他人生最后一首诗,“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那时候他已经要死了,身子也瘫了,精神也垮了,躺在一艘船上,但牵挂的还是没有和平。
学人:在您职业生涯的早期,曾担任过报社时政类记者,说起来也是“体制内”的一员。对您来说,体制内外的生活有什么区别?
六神磊磊:唐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体制内外都可以有作为。唐朝诗人里很多是体制内的,像白居易、韩愈、张九龄,有的还是宰相。也有很多人一辈子都在体制外,比如李白,还有一些体制的边缘人,比如杜甫。但是我觉得他们都有成就。在今天,找什么工作是自己的选择,这就像找对象一样,网上谁要来指点你那是他们活不明白:我找对象总要按照我的标准来,我找不是你找,是不是?
我觉得今天不管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大家都需要有同理心,遇见事情,站在别人的角度多想一想。唐朝体制内的人写的诗,“邑有流亡愧俸钱”(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我管的地方有流亡的人民,我感到愧对我那点俸禄”,这就是良心。体制内外都可以干得很好。
学人:当一个作家相对来说应该是比较自由的,您现在有这样的感觉吗?比如说,您可以实现很多想法,但读者群体非常大的时候,您有没有感到一份责任、有一些被限制的地方,比如有一些观点想表达的时候会有所顾虑?
六神磊磊:现在心里的想法可能有 10,真正能写的就0.5。有人说特别羡慕娱乐明星,可以把工作平台当成朋友圈发。但发朋友圈现在也牵扯到很多问题。举个例子,我女儿本来不吃蓝莓,有一次跟我出去玩吃蓝莓了,我很开心,就发了一个朋友圈。你知道别人怎么评论的吗?“真同情你女儿”,“现在的孩子居然连吃不吃蓝莓的自由都没有了”,“你们是用什么残忍手段逼她吃蓝莓”,“你去学学营养学”……后来我想一想把这个给删掉了。对不起,以后我不跟你们聊这些私人的事了。我们大家的空间就是这样变小的,互相不理解,互相都要显得自己很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