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传统金缮工艺,拥抱所有的不完美

2022-10-20 15: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余秋雨说:“残缺美是一种幻想美,一种弥补美,一种在心灵里重塑的艺术。”通过金缮修缮后的瓷器就具有这类美感。

中国古代有一种修复残缺器物的手艺叫金缮。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以金修缮,主要用天然的大漆来黏合器物的碎片,或填充缺口,其间多次打磨、上漆,直至与器物原形契合得严丝合缝。

修补成型后,置入固定温度湿度的空间进行阴干,再将漆的表面敷以金粉或者贴上金箔,讲究的还要在饰金部位进行推光,使得破损器物经过修补后形成一种特殊的美感,宛如被太阳光芒吻过。

缮物,也是格物

金缮修复有清理、拼接、补缺、补漆、装饰、罩光等工序,每道工序都需异常细心,还要根据受损程度,不断与器物主人沟通修复方案,有时修复好一件瓷器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

单从工艺上讲,金缮工艺其实并不复杂。表面看来,它只是运用大漆这个天然黏合剂,让碎片黏合。

但实际上,金缮的过程也是让器物与漆艺融为一体,让这些记载了一个人对生命的理解、对美学和文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器物,得到延续和重生。

因此,修复每一件器物,不但要求修复者要有深厚的美学功底、审美眼光,还必须对器物的历史背景、窑囗工艺特征、使用功能等都有所了解。

中国人说“格物致知”。缮物,其实也是一个格物的过程。

拥抱生命的不完美

其实金缮的出现,与日本的贵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日本史料记载,室町时代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政将一只南宋龙泉窑碗摔坏后,却在中国找不到相同的代替。

后来,中国的工匠用锔瓷工艺修复,但足利将军觉得这样的修复方式不美观,而此时日本漆艺正逢蓬勃发展期,所以日本的漆匠就此琢磨出一种用漆粘合碎片,然后在破碎处贴金装饰的工艺,金缮艺术就这样出现了。

此后,日本人常将大漆工艺用于茶器。日本著名古董收藏家白洲正子在《旧时之美》说,在茶道人士眼里,茶器有“千遍擦”一说,漆的层数越多,颜色越浅,越有透明感,会有悠闲醇厚的味道。

日本漆艺家黑田辰秋的家里,有一幅书法挂轴,上书七个字:更觉良工心独苦。这是天下漆艺人内心的写照。

由于金缮的艺术创作跳脱传统的修复技法,可以与不同技艺进行融合,体现残缺美,因此英国艺术家Charlotte Bailey以金缮为灵感,模仿金缮技艺修复破碎的瓷瓶刺绣,用布料将每一块碎片包裹起来,随后运用刺绣的方法,使用金色金属线将碎片拼置在一起,重新组装成一个残缺的瓷瓶。

残缺的瓷瓶虽然失去了功能上的实用性,但却产生了一种金缮和刺绣之间的混合美。两种技艺以这样的方式相遇,妙不可言,让残缺的瓷器焕发出独特的美韵。

修复不同于创作,需要细心的观察。器物为人所用,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词不达意会带来遗憾,言过于实又会扭曲本性……把握器物原有的自身之美,并且尊重它,与它交流,通过金缮再去感知器物背后隐藏的动人故事,美妙风景,也许就能发现一种从未被告白过的美。这种美是物我相处的动态之美,变化之美,成长之美。

每一件残缺的器物,都记录了人生里的独特时光,承载了无法忘却的记忆。金缮,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手艺,更是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拾起残缺——循环利用——拼接重组,使现代陶瓷艺术呈现可持续发展的趋势。金缮,证明了我们可以拥抱遗憾,在接受不完美的过程中赋予瓷器美的价值,使其重生,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喜爱它,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缮物,也是格物

撰文 | Jane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