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杭州纤维艺术开展:宛若置身“纤维式”世界
澎湃新闻获悉,10月18日,“缓存在/Being Theoria——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在浙江美术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来自全球十数个国家60余名艺术家/团体的近百件作品覆盖了美术馆1-2楼的6个展厅及部分户外公共空间,步入其中,宛若置身“纤维式”世界。三年展的特别项目“净因 | Pure Reason”计划则于十一前夕先行亮相杭州博物馆,同展至12月4日。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是由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美术馆共同发起,联合创办的重大国际性展览项目,从2013年首届开展至今,现已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展之一,也是亚洲地区最具规模的当代纤维艺术展览项目。

《万物· 纤维因缘》田野调查、影片、文献装置(局部)
纤维艺术源于悠长的传统,而在本次三年展上迎来的是“缓存在”所勾勒的现象:将“纤维”视为一种探讨世界基本结构与人类思想原型的线索。主办方阐释,“纤维”即编织,而编织牵系着的,不只是一种特殊的材料或手艺,也并不止于创作手法或表现形式。更深远意义而言,编织之于艺术,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法和路径,既有工具性,又有认识论和本体性意义。这是经2013年“纤维,作为一种眼光”、2016年“我织我在”和2019年“无界之归”三届洗礼后的延续与发展。

安奈特·梅莎热 《用我们的头发》《皮》
本届三年展由应金飞任展览总监、施慧任艺术总监,刘畑担任总策展人,刘益红、应歆珣、龙星如、王洪喆等联合策展。有来自全球十数个国家的60余名艺术家/团体参与其中,包括安·汉密尔顿(Ann Hamilton,美国)、安奈特·梅莎热 (Annette Messager,法国 )、康斯坦萨·皮娅(Constanza Piña,智利)、Raqs媒体小组(Raqs Media Collective,印度)、娜塔丽·吉伯特 (Nathalie Gebert,德国)、手冢爱子(Aiko Tezuka,日本/德国)、爱丽丝·凯特(Alice Kettle,英国)、支勒维纳·康匹纳(Zilvinas Kempinas,立陶宛/美国)、依凡娜·弗兰克( Ivana Franke,克罗地亚/德国)、何锐安(新加坡)、陈界仁(中国台湾)、陈哲、郭城、黄燕、廖斐、刘国强、娜布其、童文敏、赵要、郑波等。

《银河》局部
阿萨杜尔·马克洛夫为本届三年展特别创作的艺术装置《一边,一线,一空间》在室外熠熠生辉。这些用灯光勾勒的“人”不仅行走在美术馆的地面上,也穿梭于不同的时空与文化线索中。

阿萨杜尔·马克洛夫《一边,一线,一空间》
Raqs媒体小组的《贝塔尔/不规则韵律》将增强现实编织进了真实材料,银白色“塔身”矗立在美术馆高耸入云的天光大厅内,某种精神性的崇高油然而生,然屏幕世界里的“再编织”却让虚空顿生。

Raqs媒体小组《贝塔尔/不规则韵律》

爱丽丝·凯特特别项目《缝一棵树》

董文敏《放风》《拂过》《草坪》《植物标本文献》《植物纹身文献》
爱丽丝·凯特邀请观众参与的用线缝制的诸多“一棵树”在现场与世界各地的其它“树木”团聚,织出了一片集体“森林”。“一吨续水池计划”“日常植造 Un&On”“生长的房子”等公共项目与活动都吸引众多观众参与。

八仙过海小组特别项目《一吨续水池计划》

织觉丛小组特别项目《日常植造 Un&On》

《日常植造》项目,织觉丛小组联合特邀舞者丹艺 + 徐晓玲表演现场

《日常植造》项目,织觉丛小组联合特邀舞者丹艺 + 徐晓玲表演现场

特别项目《生长的房子——构筑进行式”》
穿过杨季涓的《我是一间小房子》,爱丽丝·凯特的《飞行路线》横亘我心,参考自然界鸟群“穿过”“盘旋”“迁移”等意态的力量,试图重新平衡人类和非人类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爱丽丝·凯特《飞行路线》
黄燕新作《俯仰之间》营造了一处独到的“诗意空间”。这种虚构的本体不受时间控制,视觉感知在寻不到视点的空间中游目,或将赋予我们超越现实世界及其时空限制的可能性,让思维在“俯仰之间”无限伸展。

黄燕《俯仰之间》

安·汉密尔顿《线型》
安·汉密尔顿是一位国际知名的视觉艺术家,以其大型多媒体装置、公共计划和行为艺术合作项目闻名。她的参展作品《线型》最初创作于1994年。此次在浙江美术馆展出的新版本装置作品中,两位表演者将在一张长桌的两端相对而坐,拿起面前经过切割的纸张进行卷绕:一端是一本中文印刷物,另一端则放有一本英文书籍。纸张均以之字形切开,作为连续不断的线被卷起,好似从织布上扯出一条连续不断的线条。由此,二维的页面变为手工塑形的三维物件,徐徐堆积于空旷的桌面。在这连续不断的缠绕中,平面变为球体,矩形变为圆圈,正变为负,字词变为丝线。

康斯坦萨·皮娅 《奇谱:前西班牙时期电子纺织计算机》作品图

康斯坦萨·皮娅《奇谱:前西班牙时期电子纺织计算机》
智利艺术家康斯坦萨·皮娅专注于研究声音中的杂音,把杂音看作社会、文化和政治现象。她的艺术创作基于手工和机器工艺,结合了当代工业技术和传统手工技术。她的参展作品《奇谱:前西班牙时期电子纺织计算机》是一件装置作品。印加奇谱是前西班牙时期记录信息的织物设备,它由棉花或骆驼纤维绳制成,以绳结的形式存储数据。奇谱被认为是前西班牙的生态计算机。皮娅的这件装置作品外形为直径约6米的碟形天线,由180根绳索组成,每根绳索均由铜线和羊驼毛手工混合纺制而成。绳索连接到一个电路板,能放大并声化安置地点的电磁变化。其目的是研究传统印加奇谱上的符号及绳结系统与当前二进制编码系统间的相似之处。

印德尔·萨利姆将参展的作品《疫情期间来自我露台上的旗帜系列》

印德尔·萨利姆《疫情期间来自我露台上的旗帜系列》展览现场
印度艺术家印德尔·萨利姆的作品《疫情期间来自我露台上的旗帜系列》可看作是对近年疫情生活的一种回应。他想要在2019年这个全民隔离封锁的年份感受到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于是在每天清晨做好一面旗帜,然后看它随风飞舞——这几乎变成日常仪式了。
这191面旗帜在浙江美术馆的展厅中呈现,向人们传达隔离封锁期间,常规被出人意料地打破,但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去创造出超越行为。

施慧《书非书》+《一千年以后》场景图

《书非书》局部

《一千年以后》局部
中国艺术家施慧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主任,她也是纤维艺术三年展的创始人、艺术总监,她带来参展作品《书非书》、《一千年以后》。
《书非书》《一千年以后》诠释的是一种纤维的宇宙关系。“书法如何可织?”艺术家以结绳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结绳而治,促成“思”,促成“维”,达到“治”。结绳是“数”的表征,既是动词也是名词。结绳而“记”,结绳而“计”,结绳成网,结绳成维。千年,在这关系里穿越。这一视角的选择与当代社会的习惯形成对比:现代人沉湎于各种形而上的主义之中,但艺术家将我们从固有的地面思维拓展到了天空与宇宙,从而打通了地域与时空的通道。

总策展人刘畑现场导览
谈及本届三年展的主题和策展理念,总策展人刘畑介绍,策展团队将“纤维”视为一种世界的基本结构与人类思想的原型(archetype)现象——我们不断发明与周遭世界打交道、取诸万物的“纤维”方法:树皮做纸、蚕丝织锦、葛覃制布、羊毛制毯、蒲草成席、竹编造物……也不断以“纤维”的方式描绘、理解世界,无论是世界的构造:组织、系统、网络、经纬、线索,世界的色彩:红、绿、紫、绛、缁、绯、素、绚;世界的复杂性:纠结、缠绵、缱绻、绸缪、缥缈、纷繁;以及我们自身的思想与情感:(思)维、(情)绪、缅(怀)、缘(分)、(演)绎……在三年展的实践中,前者以一场持续性的,结合了行走、调研、拍摄,名为“万物·纤维因缘”的“纤三田野”项目而展开;后者则是通过先导项目《纤维九讲》针对《说文解字》中汉字的糸部(绞丝旁)系统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尝试回返文明源初的世界理解。

纤维艺术三年展现场
当代纤维艺术在中国发展较迟。在欧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从工艺的范畴开始转向艺术创作。上世纪八十年代,万曼(Varbanov)来到中国,在杭州现在的中国美院创立了壁挂研究所,引领了中国当代纤维艺术的发展。
近20年来,纤维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表现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眼光,它已不再只是传统的手工技艺的编织连结,也不只是纤维性材料的造型与拓展,在它的开拓路径中,始终维系着人们对今日文化、生活状态以及未来模型的新思考。

纤维艺术三年展现场
浙江美术馆作为四届同地的主场馆,将以群展形式呈现全球范围内的艺术创作者对于纤维与艺术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参展艺术家们所具有的时代敏感性和创作体悟,传承“纤维”本义中蕴藏的历史财富,放诸今天的社会生活之中,用艺术的方式为时代提案。
(注:本文图文素材由主办方提供)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