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华山美校40年,那些“上海少年”和“少年上海”的艺术梦
“长巨富”这个名词对于上海“懂经人”而言绝不会陌生,位于静安寺和淮海路之间的长乐路、巨鹿路、富民路可谓上海最有气质的街区之一,那里新的生活方式和和老街区居民的日常交错,几乎成为了怀旧、时尚、创意、品味的代名词。
然而,有一所中等美术职业学校——原“华山美校”坐落此地,如同“长巨富”之于上海,不张扬、有品质地孕育着一代代上海创意和艺术工作者,也几乎成为上海艺术人才起步之地。如今,学校培养的艺术工作者为城市添美,他们和学校互为荣耀,也共同见证了教育的改革、城市的发展,这所后从“华山美校”易名为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附属高级中学)的学校不久将迎来成立40周年的纪念。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在采访中也发现,“华山美校”的荣光虽然一直都在,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上海的中等美术教育也呈现出某种式微的态势。
位于巨鹿路700号逸夫职业技术学校(原华山美校)3月中旬,“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记者走进位于巨鹿路700号逸夫职业技术学校(原华山美校)内由一栋1930年代的老洋房改建而成的、正在筹备的艺术馆。作为目前屈指可数的开设在中等职业学校校内的艺术馆,华山艺术馆于2018年3月30日举行名为“源”的开馆展,如今活跃于上海各艺术门类的陈亮、何赛邦、李磊、马良、申凡、施勇、钟律等17位艺术家的作品将在此集体呈现。而这些艺术家皆为华山美校校友或在此任教的专业教师。
施勇 《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No.10》 (华山艺术馆开馆展展览作品)在展览布置之时,“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记者意外遇到了艺术家施勇,除中国较早从事装置与影像媒介的艺术家之一和当代策展人的身份外,他还有一个身份是逸夫职校(原华山美校)美术设计的专业老师。而他对于录像及装置艺术最初的尝试,也要追溯到1992年华山美校的地下展厅,他用感光材料制作了一系列近似物理实验现场的展览。在同华山艺术馆开馆展的策展人和负责老师的闲聊中,施勇对展厅灯光的调试提出了建议,可见华山艺术馆虽为中职校内的艺术馆,为其出谋划策的却是上海相关领域的佼佼者。
同样对“华山艺术馆”投注无限关心的还有摄影师马良,尽管在可查询的记录中,他的毕业学校是上大美院,马良却说:“12岁我在华山美校(华山中学艺术特色班)开始了这一辈子的画画生涯,如果没有那个起点,难以想象我现在在干什么。”可见华山美校对于少年马良的影响力。
1980年进入华山美校装潢班学习的李磊,如今是上海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与众多华山美校校友一样,他对母校的情怀溢于言表,他曾说:“我的最高学历就是华山美校。”可见华山美校对他一生的重要意义。
华山美校老教师开启“上海少年”和“少年上海”的艺术梦
从华山路433号到巨鹿路700号,从华山美校到逸夫职校(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华山美校始终在静安寺附近,不同的是,她的学生几乎深入到上海艺术领域的各行各业,其中不乏行业的佼佼者和领军人物,谈起自己在艺术上的建树,校友们自然回到了自己的艺术的起点——华山美校。
“我是82级师范班的” 这是华山校友会的召集人、水彩画家朱开荣自我介绍的开场白,作为华山校友会中的大师哥,对于学校的历史和变迁,以及华山校友的状况,朱开荣了然于胸,“现在上海市政景观设计院院长钟律、碧山乡建工销社的王勇(汉室室内设计董事长)、当代艺术策展人周铁海、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者陆轶辰、老凤祥设计中心副主任黄雯、都是我们华山校友,这次‘华山艺术馆’开馆展的策展人吴笠帆也是华山毕业的,他在莫干山路经营自己的艺术空间,这次帮忙策展也是校友之谊……”闲聊之中,渐渐发现,传承漆器工艺的张战平、华师大教授王远等都是华山美校校友。而谈到华山美校,一流的老师、开放的学风让一代代华山人受益终身。
华山美校建立之初的场景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是华山80级装潢班的班长,他生于上海、长于青海,1978年回到出身地上海,因为从小喜欢画画且有一定的基础,当得知华山中学设有美术班时,便有了报考的计划。据李磊回忆:“当时华山中学在静安区属于比较弱的学校,在华山老校长陈平考虑如何再造学校之时,恰好上海也面临初级美术专业人才的亟缺的局面,于是就有了在华山中学开设职业班的全新尝试。当时开设了一个装潢班和三个动画班,对应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基础用人需要。且和普通高中一样都是三年学制,不同的是除了高中文凭之外,华山美校还有职业文凭,学得好就可以进入美术设计公司或美影厂工作。这吸引了很多人报考,招考那天的情形也丝毫不亚于现在的艺考。”
色彩课由于华山中学本身艺术师资不多,外聘的老师几乎都是名家。当时给80级李磊所在装潢班上色彩课的老师是游龙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退休职工),教图案的是杨见龙、教美术字和图案设计是倪常明(参加过人民大会堂上海厅等的布置设计工作,宋体字规范者),教绘画的是蒋昌一(曾任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和丁荣魁。万籁鸣(《大闹天宫》制作者)、王劼音也都来授过课。
华山美校的素描课出于家庭的考虑, 18岁的李磊华山美校毕业后进入文化局下属的上海美术设计公司,成为了一名设计员且一干就是8年。蒋昌一、丁荣魁、周长江都曾在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工作,所以除了设计工作之外,那里的艺术创作气氛也很浓。之后卢治平、王劼音、刘亚平建立了名为“版画角”的小社群,李磊是其中最年轻的一员,也由此点点滴滴开始自己的艺术创作。回忆日后的创作之路,李磊还是溯源到华山美校:“当时严格的绘画训练给我打下的扎实的基础,不拘一格开放的学风也给了我对艺术认知的胸怀。”
李磊 《疯狂的水NO.31》 (华山艺术馆开馆展展览作品)1980年代末,华山美校成了上海当代艺术的据点之一,施勇、殷俊、张菁、李磊、李旭、吴亮、申凡、王南溟、朱其一起参与,在华山美校地下室做实验艺术展,一起探索艺术更多的可能性。
这种开放的学风也一直从华山美校延续到逸夫职校,以及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名称的变化也折射出学校在葆有自身特色的同时,紧贴教育改革和城市发展不断的变化。华山美校一路走来,见证了教育改革,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生动案例。
校友合力,传承华山精神
形势在变,学校在变,华山精神却一直在传递。一流的老师造就扎实的基础、开放的学风孕育宽阔的路径。虽然在1980年代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初衷或许是“手上有活,毕业有工作”,但华山美校也带给了学生社会适应力和生存力,很多华山校友毕业后经过打拼和积累,成为了企业老总或是行业领军人物。
上海汉室室内设计董事长王勇,是朱开荣华山82级师范班的同学,学校毕业后王勇成为了中学美术老师,之后去了广州电影制片厂做美工,在电影厂旗下的动画公司发现了一批人华山美校校友,从而转型做了动画。之后又去往深圳,偶然之中开始了装潢设计的工作。目前王勇的室内设计公司成立近20年,拍档沈润是小9届的华山校友。招聘的设计师中最好用的,也是华山美校毕业。
除了经营公司之外,近年来王勇将很大精力投入乡村建设,“碧山工销社”是他们在徽州碧山村的“民艺复兴”项目,租用了碧山村废弃的供销社,以前店后坊的手工艺生产模式为链接当代设计师与乡村手艺人,也吸引当代设计师能够到乡村来进行在地实践。今年“碧山工销社”将邀请提出“长效设计”(不要再设计)的长冈贤明加入,以碧山为起点将长冈贤明的理念带入中国。
“碧山工销社”内景不久前,黟县碧山村委会向王勇提出了碧山村水污染的问题,希望给予一些生态和技术上的支持。王勇第一时间求助了华山校友、上海市政景观设计院院长钟律,设计院水污染治理方面的专家团队到碧山村做了实地调查后给出建议,而钟律自己到了碧山后也希望将来能为乡村建设尽力。
回忆过去,王勇对“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说:“从电影厂做制景,在动画公司做绘景,到装修公司做造景,虽没有离开空间的范畴,但我每次顺利的转型更离不开最初在华山美校打下的扎实基础。”
进入华山美校的学生基本出于世界观形成的十五、六岁,在华山美校的学习不单是技巧的锻炼,更是艺术涵养和艺术人格的建立。让一个孩子在高中阶段接触艺术,比在大学学习艺术更有意义,且将终身受益。
下乡写生合影华山校友会的召集人朱开荣的艺术生涯,也得益于华山美校。毕业后,朱开荣留校任教,当时办美术特色班的元老包新生,引入了社会艺术活动,在华山美校开展了“水彩画研究协会”,当时的研究会大概有四五十人,许多华山学子受“水彩画研究协会”李咏森、钱延康等老先生的影响学习水彩,朱开荣至今仍在从事水彩画创作,也得益于当时老先生们的引路。2015年10月,朱开荣和同为华山教师的殷峻、校友殷心悦在上海电影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留光·忆彩”的水彩画展,也是他们对华山美校30年情怀的传承。
华山美校学生的课余生活城市中心的美校,把最前沿的审美带给学生
1980年代初的上海,想接受中等美术教育的只有华山和工艺美校两所学校,华山美校因为在市区成为很多有志从事艺术工作的少年的首选,而考入华山美校,在人格养成的高中阶段就接触美术,几乎是“华山人”一生无法替代的财富。“我觉得我们华山的教学还是蛮开放的,虽然属于高中阶段,但华山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基本是成人化的,基本上和高等美术院校是一致的。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感受都在都市之中,和封闭式的校园有很大的区别。” 王勇说。“读书的时候我们看着上海宾馆建起来,到里面学习室内设计,耳闻目染之中都是滋养,眼界也在其中潜移默化地培养。”
这种在“都市圈”学习的体悟,对于1992年进入华山美校学习的吴笠帆也感受良多:“当时上海的主要设计院都在华山美校附近,给我们上课的外聘老师就是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来上课几乎没有地理上的距离,而且他们往往是带着项目、带着最新的理念、以及最贴近市场的一手资料给学生上课,拉近了学生和市场的距离。有一次一位老师带来了一本最新出版的外文设计书,同学们看后受益匪浅、爱不释手,中午就凑钱、骑车到福州路的外文书店和淮海路的三联书店买,当时上海买进口书的只有这两家,都离开华山美校很近。下午这本外版书就在我们桌上了,马上就可以借鉴运用。”
华山美校学生的课余生活在网络远不如现在通达的90年代,身处城市白金地带、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基本和市场前沿同步的、加之有去对口单位实习的机会,华山美校的毕业生的竞争力是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这正是因为如此眼界、思路和宽度,让“华山艺术馆”虽只是一个中等职业学校内的艺术馆,却网罗了陈亮、韩煜、何赛邦、金莉莉、季红伟、李磊、陆轶辰、马良、潘东华、申凡、施勇、宋如、王远、杨喆、燕飞翔、钟律、朱涛等逸夫职校(原华山美校)的教师和校友参加,并将展出作品捐献给母校。
除华山校友外,吴笠帆还是此次开馆展“源”的策展人,他的表述几乎可以代表“华山人”的拳拳之心:“‘华山’依然会令我们幕幕揭开是少年,当时对于未来的憧憬尽在眼前。纵然时光改尽面容,人生闪过万千百段,不变的却是每位华山人热腾的初心依在。”此次开馆展名为“源”不单有“源头、起点”之意,更多表达的是艺术家在思考自己的艺术观,阐述自己对生命、社会和自然现象的一种态度,始终呈现出当下最真的“源”。
马良 《邮差No.1》(华山艺术馆开馆展展览作品)对于“华山艺术馆”的未来,也将继续依托地理和人文的优势,在学校和社会间产生互动,除展览外,还将邀请华山校友和各界人士面向公众开放讲座和主题活动,并不将只局限于艺术教育和视听享受,而是唤起公众的艺术审美,希望“华山艺术馆”成为城市的骄傲,同时反哺学校教育。
教育延伸校外,放眼艺术观念
3月16日,中华艺术宫“回家——萧勤艺术大展”上,来了一批逸夫职校(原华山美校)的在读学生,最好年华的他们青春洋溢,对于萧勤的抽象绘画津津乐道、细声讨论。对于一般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上课时间到美术馆几乎是奢望,但逸夫职校将此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大约从2014年开始,逸夫职校与中华艺术宫共同推出了“走进艺术宫”项目,双方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和逸夫职校的合作,中华艺术宫教育部主任朱刚或许倍感亲切,因为他也毕业于华山美校。“最初我们希望中等美术专业的学生能走进美术馆上专业课,抱着这个初衷每一年我们有不断的深入和拓展。现在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也能够进到艺术宫来上课,据我所知,在中华艺术宫之前,其他场馆都很少有尝试的。我们不能把美术教育局限于教美术技巧,而是要变成大文化传播。手机读图的时代,希望公众走进美术馆、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面前感受美。” 朱刚说。
经过4年的探索,目前固定下了30多门经典课程。这些课程并不只针对美术生,语文课、旅游专业课、新闻编导、建筑等都在中华艺术宫陈列的艺术作品中找到课程的契合点。负责该项目的逸夫职校(原华山美校)的专业主任许彦杰认为,“‘走进艺术宫’并非一个观念的普及,而是对艺术主题的研究性课程。”2017年,“走进艺术宫”项目获得了“上海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殊荣,目前该课程也接受社会学生的报名,把美术教育拓展到文化教育的各个层面,双方也都牵头联系学校和其他艺术场馆,将“馆校结合”的教育理念传播开去,惠及更多的公众。
“大职教”的教育观在学校办学中一直被坚持和弘扬着,可贵的是凭借丰厚的校友资源,如今的逸夫职校在校企合作上走得更为扎实和深远。同为华山校友的 92 届学生庞文艳,如今已是秦伟平面设计公司的总经理、上海市包装技术协会设计委员会副秘书长。沙洲优黄、三得利等市场耳熟能详的商品包装设计策划来自于她创建和管理的团队。在用心做包装行业的“百年老店”梦想之外,庞文艳还有一个身份是学校的大师工作室主持人,常出现在课堂,带领学弟学妹投入真实的市场商业案例,这样的项目实践课程,已经成为学校富有实效的特色课程。
逸夫职校(原华山美校)学生作品展示从1980到2018,从学校教育延伸到社会,再回归到学校内的“华山艺术馆”,把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相融合,再拓展职业教育。逸夫职校(原华山美校)伴随着改革开放,也见证着改革开放,而一代代“华山人”和学校本身的命运和时代的交织,是教育改革和城市发展的受惠者,也为城市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成为了社会发展中难以磨灭的轨迹。
尽管目前上海的中等美术教育呈现出某种式微的态势,上大美院附中停办、工艺美校转型高职教育,在呼吁上海需要一所可以代表城市的美术学院的同时,也需要一座能代表上海的中等美术学校。而就读的学生不应是以美术的方式“曲线考学”,而是对艺术真挚的热爱。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