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周冠宇,不放过每一次进步

2022-10-19 09: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外国车手称霸的赛车领域,从今年起也出现了中国车手的身影。他们凭借自身的努力获得了竞争对手的尊敬, 也从此在赛车界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比如周冠宇。

周冠宇2022年参加的第一场一级方程式大奖赛,就位列第10完赛、获得1个积分,创造了历史。凭一己之力冲上微博热搜首位,让数亿网友认识了这个年仅23岁的中国小伙子。

F1职业生涯揭幕战就拿到第10位,难吗?还行。我们更加熟悉的车手阿隆索、勒克莱尔、博塔斯、拉塞尔、里卡多甚至维斯塔潘,在自己的F1生涯揭幕战完赛名次均低于11位。

在《体育画报》7月29日公布的运动员新媒体指数榜单(从商业、娱乐、全网热度、口碑、专业五个方面综合评定)中,周冠宇力压武大靖登上榜首。

这个横空出世的小伙子到底何许人也?周冠宇,1999年出生于上海,是中国第一位参加一级方程式比赛(F1)的车手。为了使自己的赛车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他已经在英国生活了大约十年。2013年,周冠宇获得了Rotax Max青少年锦标赛的欧洲和英国冠军。2014年,周冠宇正式签约法拉利车队的年轻车手发展计划—法拉利车手学院(Ferrari Driver Academy)。在参加了F4、F3、F2的比赛之后,周冠宇自今年以来一直以阿尔法•罗密欧车队(Alfa Romeo Racing Team)正式车手的身份征战F1。在周冠宇开启迈阿密比赛的训练之前,我们通过视频对他进行了采访,浅谈了F1赛事、他的家庭背景,以及他对这项运动的热爱。

一切都要从F1第一次来到中国开始。

2004年,5岁的周冠宇第一次去到赛车场看F1,那时候他对赛车还没有概念。第二年开始,周冠宇就从赛季伊始关注F1。2005年的“头哥” 阿隆索大杀四方,最终击败迈克尔•舒马赫夺得自己第一个世界冠军头衔。头哥的魄力、胆识、甚至对车子潜能的开发,迷住了年仅6岁的周冠宇,“他的起步速度快如闪电!他在赛道上展现的超高专注力令人叹服!”小朋友瞬间有了“偶像”——能击败舒马赫的人,一定不简单!

同时,有一颗小小的种子埋在了冠宇心里,他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像阿隆索一样,在赛车场上为了领奖台、为了冠军而战!那时候,周冠宇的生日愿望是拥有各种玩具赛车,两年后,他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场卡丁车比赛。

在开始赛车的头两年,周冠宇并没有想那么遥远,他在赛道上做不同的尝试,享受赛车带来的乐趣。然而,随着他在卡丁车赛事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成绩,天赋终于藏不住了,他意识到自己有朝一日可能有机会参加一级方程式比赛。当被问到什么时候开始想要成为一名F1车手,冠宇语气坚定地说,10岁。

为了接近最好的赛车环境,他早早就去到了英国生活,在异国他乡独自为了一个没有中国人做到的目标默默打拼着。周冠宇深知,参加一级方程式赛车的车手要在各方面做好准备,例如强健的体魄、坚毅的精神以及千锤百炼的驾驶技术。车手必须完全发挥所有潜力才能得到来之不易的参赛资格。

有人喜欢赛车的“车”,认为机械构造令人着迷;有人喜欢赛车的赛车手,喜欢他们浑身藏不住的荷尔蒙;有人喜欢赛车运动背后的精神而周冠宇把自己对赛车运动的热爱总结为两方面,一是两名车手的背后有一整个支持团队,团队为了赢得几毫秒的领先优势,会给车手全方位的支持,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而另一方面,当周 冠宇坐在驾驶舱里,没有人能帮他比赛,他必须靠自己超越竞争对手,争取最佳名次排位。如果赢了,他就能获得奖杯,甚至能看着国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

在2021年,周冠宇必须在F2的比赛中获得亮眼的成绩,这是他晋级的最后一次机会。他抓住了。这条路周冠宇走了13年。

2022年,当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突然冒出来一个小伙子,能够有机会比肩世界最顶级的车手,另一种压力就随之而来:周冠宇必须尽快适应并学会各种新的技能。

周冠宇驾驶的24号阿尔法•罗密欧C42赛车。

我们得知,周冠宇曾经有一位心理导师帮助他缓解比赛压力,但现在他没有心理导师了,需要自己面对和处理各种情况。承受压力是赛车运动的一部分,当你在发车格点燃引擎,等待五盏红灯熄灭,你需要在控制心跳和调动兴奋神经之间找到平衡点。

作为一个F1新生,周冠宇如何迅速找到“车感”?其实针对F1每年所使用的不同赛道,车队总部会在模拟器中找到适用的标准答案,并提供一套初始推荐设定给到车手。对于周冠宇的考验就在于在一练、二练期间,需要和队友博塔斯一起把车辆不同调校的对比结果跑出来,以便找到对于该赛道的最优解。近年来,F1的测试时间十分有限,更多的时候需要车手一边比赛一边通过一练和二练的时间进行测试。总结来说:模拟器能测个大概,赛道上才能精细调校。

来到实战演练中的周冠宇,是如何做到在长距离期间的专注力的?他更熟悉的F2赛车的动力单元是V6、3.4T引擎;F1使用的是V6、1.6T混动引擎,两者的动力单元结构完全不同。与此同时,赛车的下压力、需要车手掌握的刹车能力以及驾驶方式对于周冠宇来说都是新的考验。

有点颠覆大家认知的是,F2的赛车没有转向助力,但F1却是具备转向助力系统的。当通过一个高速弯,你知道F1的下压力很大,但是手里的方向盘却感觉很轻,就会不敢贸然去推进。对此,冠宇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他只能从第一场比赛开始慢慢积累经验。

“稳定”是车队评价周冠宇常用到的形容词。他一直以来比赛都很少失误,但周冠宇同样担心,自己作为F1一年级新生、摸到一台更高级别的赛车并急切想要去试探这台车潜能的时候,会不会造成更多的失误?

能够进入F1的这些全世界驾驶水平最高的男人们,似乎也无法时刻掌握一切。在面对一台冷冰冰的庞然大物时,他们能做的也只有多刷里程、多和车队沟通。F1比赛的每一毫秒都可能发生意外,很可能需要车手在保持时速300公里/小时 的同时,脑子清醒地听懂TR里工程师的话,并迅速做出调整——在一个承载了众多旋钮和按钮的方向盘上处理好一切。这已经成为每一个车手不断训练、记忆之后所练成的肌肉记忆,他们下意识的反应就可以应对这一切,不需要再过脑子。如果你觉得这件事很简单,不妨想一下你在专心开高速准备超大车时,你的狗突然开始狂叫,吓了你的孩子一跳然后他打翻了车里一杯带糖的饮料,你的老婆突然对你进行了“14天之前的中午你到底和谁去的shake&shack点了什么味道的奶昔”的灵魂拷问,与此同时一个你备注为“张总”的电话打了进来,而前面的大车上似乎有个泡沫塑料板没绑紧,就要飞出来了……

好在基本功是不会骗人的,周冠宇在F2积累下的长距离经验,帮助他在F1 2022赛季初就展现了较强的能力,甚至第一场比赛就拿到了积分,这远远高于他对自己F1第一年职业生涯的预期。

此外,在F1比赛中,挑战比比皆是。无论是多么优秀的车手,每个周末都要参加严苛的训练。所有人必须不断地专注于打磨赛车技术、管理自己,乃至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屹立不倒。在一年中辗转20个国家、参加23场比赛是巨大的挑战。别看车手们表面光鲜,但却几乎没有空闲的时间,也没有机会真正放松自己。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这也是周冠宇所热爱的。

热爱,能抵岁月漫长。

由于中国没有赛车运动传统,赛车也不是中国的传统运动,中国车手要在国际赛车运动中取得成功是极具挑战性的。这使得中国车手通往一级方程式的道路更加艰苦卓绝。想要获得成功,必须在每一个新的组别中争取自己的排名,必须在与众多一流车手的竞争中明确自己的极限。在国内的赛车圈想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地脱颖而出也很不容易,是阻碍多过助力,是弱项多过强项。这也许就是在周冠宇之前没有中国车手能进入F1的原因。

如今,周冠宇把2022赛季的目标定在“想得到所有比赛的参赛资格”,尤其是包括Q2和Q3的排位赛。Q2只准入15名车手,Q2的前十名才能入围Q3。如果能达成所愿,至少能挤进前十位发车。如果能在本赛季再次得到积分也很不错,不放过每一个进步,这就是周冠宇来参赛的目的。

成为F1车手是周冠宇10岁时立下的flag,如今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为他的祖国实现了这个梦想。从2004年F1赛历中拥有中国大奖赛开始,所有的赛车迷都希望看到自己国家的车手参加比赛。这18年以来,一级方程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赛事项目,它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当下一次我走进围场,我不用再思考我该戴法拉利的帽子,还是举着红牛的旗帜,我会把周冠宇的元素铺满全身,我会举着中国国旗,为自己家车手打call。

截至发稿,周冠宇已经得到2023赛季留队的合同,希望读到这篇文章的你我,都能在一个美好的赛车周末,给我们中国人呐喊助威。

阿尔法·罗密欧车队(Alfa Romeo F1 Team)的两位车手:

24号周冠宇(Zhou Guanyu)、

77号瓦尔特里·博塔斯(Valtteir Bottas)。

文 :张小鹅、刘亭廷

编辑 :高天

图片:Fabian Hoberg

原标题:《周冠宇,不放过每一次进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